陈芳
摘 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成为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心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学生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以“四边形的整理与复习”这节课为例,通过尝试“预学后教”的形式,打破以往传统的复习课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以此获得一定的教学改良。
关键词:四边形;复习课;预学后教
“四边形的整理与复习”这节复习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知道了周长的含义以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学生面对已经学过的知识容易失去兴趣,觉得枯燥乏味。特别是三年级学生,容易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对已经学过的知识,容易出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回答问题不积极、情绪被动等现象,面对这种困境,笔者认为可以换一种上课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文本通过课前预习单练习,让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梳理,查漏补缺,促进学生更有目的地进行课堂学习,也可以让教师以学生已有的思考基础确定“教”的内容和形式,以便更好地为“学”服务。那么怎样利用课前预习单对接课堂学习?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一、理练结合,设计暴露学习差异的预学单
“四边形的整理与复习”这节课的重难点是学生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感知图形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但是关于这方面的题目形式多样,很多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差,这单元成了他们的“绊脚石”。所以在设计预习单的过程中,教师要承认差异,不以缩小距离为目标,而以整体提升为重点。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对数学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关注重点,使他们通过课前预习单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为课堂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学困生——知道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绩优生——能利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潜力生——能灵活地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
根据以上三个不同层面的学生,设计一份预学单。主要分这样三块:
第一块:理一理。看数学书35~48页的内容,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
第二块:翻一翻这个单元做过的作业本,找一找自己做错的题目,从这些错题中找出自己还不会解的题目,写下来。
第三块:自测题: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进行练习,并说明我为什么选这道题,我是如何做的。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利用课前预习单学习,符合我班农村学生的学情。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所以预学单安排在学校完成。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反馈。
二、评析梳理,构建优化单元知识的结构图
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有句名言:“智慧不是别的,只是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可以看出,复习课中不是只重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应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梳理的意识和能力。课前预学作业第一题让学生先翻阅数学书,自己梳理本单元的知识。
同学们都选了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梳理,但都不够全面。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标准对所学零碎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整合,做不同角度的分类,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沟通其纵横联系,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依据学生的梳理情况,师生一起补充完善知识体系。教师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网络体系,把平时所学的零碎的知识纵横联系,使之系统化、结构化,从而提高课堂的复习效率。
三、错例交流,实现小组合作互助的有效性
在批改学生的课前预习单时,发现不少学生提出了相同的疑问,说明学生都在这个问题上有疑难,必须在课堂上呈现,重点讲解。但如果仍旧是教师讲、学生听,没有新鲜感,学生听了未必有收获。所以换一种形式,以四人一组的形式,先组内交流,再向全班汇报。这样就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兴趣,不但解决了学生在课前预习单中提出的疑问,而且推进了学生的思维深度。
根据学生在预习单写下的典型错题,汇总以后下发给每个学生。要求:四人一组,每一组先挑选一道典型错例在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汇报。
全班交流、汇报片段:
典型错例1:把2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有几种拼法,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
生1:“我们小组汇报的是典型错例第一题,我们认为第一题的错误原因是考虑不够全面,有些学生只考虑一种情况,一般只考虑长和长拼接的情况。”
生2:“这道题目应该这样来考虑,两个一样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一定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长和长拼接(3+2+2)×2,一种是宽和宽拼接(2+3+3)×2。”
生3:“大家对我们组的回答是否补充?如有补充请举手。”
生4:“我有补充。当拼接起来的图形是正方形的时候,它也是一种,因为正方形也是特殊的长方形,它特殊在长和宽一样。”
生3:“谢谢这位同学的补充,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通过这种小组交流汇报的形式,不但让学生学会自纠、自查,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敢于面对全班同学展示自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现力。
四、自测评析,提升课堂练习巩固的针对性
复习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内化迁移、触类旁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仅仅在于其掌握数学知识的多少,更在于其能否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因此,复习课不仅仅是要使知识系统化,还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新的认知、提高,包括适当的拓宽和延伸。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数学老师在设计时要做到:练习除了要有一定量的要求外,更应突出练习的综合性、灵活性和发展性。
预习单中设计有一份自测练习题,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进行解答,并在课堂上说一说为什么选择这一题。
汇报片段:
生1:“我选择第4题:(图略)下图的长方形分成两个部分,想一想,哪个部分的周长长?因为这道题目很多同学容易上当,我们直接用眼睛观察,都认为左边的比右边大,其实从周长的实际意义去理解,就不难发现,这两个部分的周长是一样的。因为长方形两组对边相等,中间那条边是公共边,所以这两个部分的周长是一样的。”
生2:“我选择第5题:从甲地到乙地有两条路可以走,你能说出哪条路长,哪条路短吗?这道题目也很容易让人上当,红色弯弯曲曲的路感觉比黑色的一条竖线和一条横线的长度长,其实两条道路是一样长的。添上辅助线,答案就出来了,红色纵向加起来刚好等于黑色纵向的,红色横向加起来刚好等于黑色横向的,所以两条路的长度是一样的。”
这道题目学生讲解之后,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并再强调一遍,加深学生对这道题目的理解。
……
我们在课堂中要让学生善于展示自己的亮点,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也对其他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有些题目虽然比较难,但我们可以在自主学习时把它抛出来,激发学生深入地思考,让学生能思辨地学习,提升思维深度。我们只有很好地利用这些个性化的课前预习单资源,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学习精彩纷呈。
总之,复习课的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全體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虽然教无定法,但仍有定则。在我看来,复习课到底怎么上?也许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也许永远没有一个标准完美的答案,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通过我们的复习,学生的知识能够系统化,并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唐海翔.如何上好小学数学复习课[J].教育教学理论,2014.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