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性”教学:古典诗歌教学不应放弃的阵地

2017-08-12 14:19黄秋荣
成长·读写月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诵读诗性内化

黄秋荣

【摘 要】诗性教学是一种古典诗歌的教学方式,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古典诗歌的课堂里感受到诗趣、诗美、诗意,爱上古典诗歌。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有:以读为本,用感性去感知;挖掘画意,用想象去再现;创设情境,用情感去对接;读用联系,用应用去内化。

【关键词】诗性;诵读;想象;内化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歌能了解民族文化,接受诗歌的熏陶,找到人生心灵的栖息地。但现实中古典诗词却与我们渐行渐远,当前在高中语文的古典诗歌教学课堂里,学生不愿读诗、读不进诗、读不懂诗,老师的诗歌教学多是以自己的理性和经验来破坏诗歌的浑然天成的美感,诗歌教学内容概念化、模块化。这种“实用型”古典诗歌教学使学生体会不到诗性,难以爱上古典诗歌。

何为诗性?笔者这里所讲的诗性是指诗歌的意境美、音乐美、情感美,而语文老师的古典诗歌教学应秉着诗歌的诗性而来,我们需要提倡诗性的古典诗歌教学方式,古典诗歌的教学应该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诗歌的美,而诗性教学正是基于保护学生的感受诗性的基础能力,——主要包括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充沛的情感力,有效的诗性教学课堂可以让学生找到诗意地栖居的空间,能让古典诗歌教学课堂充满诗性。

现结合笔者的古典诗歌教学经验,谈谈高中古典诗歌诗性教学的方法:

(一)以读为本,用感性去感知。

在新《课程标准》古典诗歌阅读的教学目标中强调了“诵读”二字,要求在读中体味作品的内容,读中体验情感,读中感受语言美。古典诗歌的教学应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采用各种形式的读。朱光潜先生曾极力推崇诵读,他说:“声音节奏是情趣的直接的表现,读诗如果只懂得语文意义而不讲求声音节奏,对于诗就多少是门外汉。”诗歌诵读,并非简单意义上的朗读,更不能以背诵代替诵读。

以读为本的教学一要让学生熟读成诵,二要老师加强诵读指导。诵读指导,既要有范读,也要指导学生体会诗歌的句式特点。诗人作诗,诗句句式的选择是其抒情写意的方法,舒缓处多用长句,激昂处则用短句,闲适处长短交杂变化。如李白的《蜀道难》句式以七言为主,杂以其他长短句、参差错落,如行云流水,一气贯注,或舒缓或急促或高亢,诗歌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诵读起来能感受到诗人炽热的情感,感受到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表现出他强烈的赞叹之情。诵读指导,要让学生通过诗句的内容把握诵读的轻重缓急。如白居易《琵琶行》中关于琵琶声的诗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剂突出刀枪鸣”需要通过诵读的轻重缓急来感受到琵琶声的特点。

诗歌的感性形式主要在于声音的组合,适当的吟诵不仅使得学生把注意力倾注在音乐效果和意义之上,而且通过节奏的变化和情感的起伏,会获得对诗歌深层次的理解。

“诗性”教学以读为本,调动学生的感性,去感知诗歌的内容、情感、语言,真正在诵读中进入诗人给我们造就的境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情感美、意境美。

(二)挖掘画意,用想象去再现。古典诗歌特别注意诗情画意的有机结合,特别擅长色彩和色调的搭配。因此在“诗性”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这些角度去把握诗歌中的画面:色彩、层次、镜头组接。如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就可以通过色彩、层次、镜头组接去感受到画意。诗歌颔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中的“白鹭”“夏木”“黄鹂”,这三个词就能表现出浓郁的画意,描绘出了色彩鲜明的画面。诗歌的层次也能很分明的感受到远处的“空林烟火、水田”到近处的“野老”。全诗共八句,每一句恰似一幅美妙的影视画面,全诗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清新明净,形象鲜明,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挖掘出诗歌的画面,用想象去再现画面,就能清晰的感受到诗歌的意境之美。

(三)创设情境,用情感去对接。诗歌名篇,之所以久传不衰,是因为饱蘸着作者的思想情感,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诗是诗人感情的艺术化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催生学生的情感才能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能量,才能使他们入情悟情。学生只有读出诗篇的情,才算真正读懂了诗歌。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结合多媒体、音乐、语言渲染。

1.结合多媒体,为学生营造氛围。如在《虞美人》一课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南唐李煜的电影剪辑《虞美人》,让学生在几分鐘的影音播放中,感悟李煜丝毫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体会李煜对故国的无比深切的怀念之情。“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反复吟诵,更让人感受到李煜作为阶下囚,怀念往昔生活,感受现下悲苦的绵绵不绝的愁思。再如《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则可通过多媒体,播放《春江花月夜》的FLASH,让学生在营造的意境中,体会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画卷,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同时通过观看FLASH,感受意境中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多媒体直观形象的展示,让学生在意境中感悟,其教学效果要远远胜于教师按部就班的教学。

2.结合音乐营造氛围,通过音乐传达的情感,为学生诗词学习营造氛围,让学生进入状态,体会诗人的情感,把握诗词意象。比如有教师在《孔雀东南飞》的公开课上先播放了屠洪纲唱的同名歌曲,带学生进入了一种感伤的氛围,让学生进入状态,进而对诗歌产生兴趣。

3.结合教师的语言渲染,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在创设的情景当中,切实的感受诗人的情感。

(四)读用联系,用应用去内化。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通过吟咏和写作的途径,把古典诗歌丰富的人格情志因素进一步内化为自己所有。课堂上,可以开发创设各种情境,启发学生“见景吟诗”“比类吟诗”。就是积累运用,叶圣陶说“书本无非就是例子”,而运用才是目的,让学生结合自身的体验和生活经历,学写诗评或创作短诗。这是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关键。

“诗性”教学把诗歌看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的生命体,旨在让学生在古典诗歌的课堂里感受到诗趣、诗美、诗意,爱上古典诗歌,因此古典诗歌教学不应放弃这块阵地。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谈美.谈文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王伯勋.语文教育情趣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猜你喜欢
诵读诗性内化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形与影的诗性纠结——庄晓明的诗与诗评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海外华语教材的文化“内化”
诗性叙事与超现实叙事——论《尘埃落定》对于《百年孤独》的超越
《空山》不空——多重文化冲突下的诗性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