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峰
【摘要】体育电影是我国重要的类型电影之一,但在发展过程中负载了太多其他社会层面的使命,体育本身的主体地位反而不明显。电影《破风》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体育元素在影片叙事进程中担当了核心角色,实现了体育类型电影中的本体“回归”;不过,《破风》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体育电影面临的困境,体育电影拍摄难度大、角色运动技能要求高,且容易受伤、投资不菲、票房难以保证等因素直接阻碍了体育电影的全面发展。针对此现状,中国体育电影未来的发展应突出体育元素的主体地位,邀请体育明星本色出演、增强吸引力,努力讲好体育故事。
【关键词】体育;体育电影;类型电影;体育文化;跨文化传播
2015年夏季发生的两件事,可能会深刻改变我国体育电影目前的走势:一是北京和张家口联合申办冬季奥运会成功,人们普遍预测这将推动我国体育电影迎来又一个发展高峰期;二是体育电影《破风》上映,并在《捉妖记》《小时代4》《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等大片云集的暑期档里取得了不俗的市场业绩,票房收入突破1.45亿元,而《破风》突出的特色之一,便是大量使用了真实的自行车运动镜头。
两者的交集,或许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了我国体育电影的未来:随着体育运动日渐成为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体育电影将逐步剥离其负载的其他社会层面的使命,回归到“真正的体育电影”,即体育元素将在其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成为叙事的中心和主体,将体育精神——团结、拼搏、求胜、奋斗等真正构筑成电影的筋骨与灵魂,同时进行深入的文化发掘,促使体育电影成为我国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一、体育电影的类型化与“非中心化”
国内第一部关于体育运动的电影是1928年的《一脚踢出去》,由第一代导演张石川和左翼作家洪深执导,影片还涉及踢假球的情节。此后,体育电影逐渐形成了类型化的特点,有学者曾以20世纪30年代出品的《体育皇后》为例,分析其具有类型电影的特征:叙事上形成了一定的模式;视听技巧上,文武戏搭配,文戏(生活/情感)和武戏(训练/比赛)各具特色,而又统一在完整的影片中。[1]从此,体育电影成为我国一个颇为重要的电影类型。
不过,从电影《体育皇后》开始,我国体育电影对运动员个人生活故事的刻画超越了竞技体育本身。换言之,体育并非“本体”,而是表层的“用”,且随着时代的变迁,体育电影的“本体”时常发生变迁——时而突出政治维度,强调思想性,以展示爱国主义、振兴中华为重点,将运动员等同于劳动模范等人物来描绘;时而注重时代维度,将体育作为描写现实生活、时代变革的点缀物;时而强化娱乐维度,坚持娱乐至死,以求愉悦观众,追求票房收入的最大化。
在我国体育电影史上留下辉煌一笔的影片《女跳水队员》是强调思想性的典型,该片主要讲述一位跳水女选手通过刻苦训练,并在教练、队友和家人的鼓励支持下提高思想认识,终于突破心理障碍、攻克难度动作的故事。这部电影取材于真实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跳水界勇于挑战高难度动作、不断提高竞技水平的奋斗历程。电影《沙鸥》的叙事同样没能脱离“爱国、拼搏”的主题,主人公沙鸥是当时在世界排坛崛起的中国女排的“艺术化身”,腰部严重损伤后沙鸥仍刻苦训练,却遗憾地只取得了世界大赛的亚军,在经历痛失金牌、痛失丈夫的双重打击后,她没有被打垮,而是坚持回到运动场,当上女排教练,最终女排在比赛中夺冠,她则付出了双腿瘫痪的代价。此外,《沙鸥》以紀实和长镜头美学闻名于中国电影史册,这使其在2005年“中国电影百年百部优秀电影”评选中荣耀上榜。
总之,20世纪80年代以前,振兴体育几乎成为民族复兴的代名词,因此才出现了中国男排逆转击败韩国队(当时称南朝鲜队)后,北京学子激情高呼“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口号的景象,而同期内地体育电影也大都把体育比赛与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紧密联系起来,片中主人公奋力拼搏、用赛场上的胜利洗雪旧中国“东亚病夫”的耻辱,支撑他们信念的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尊严。实际上,这一传统延续至今,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上映的《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讲述短跑名将刘长春“单骑赴会”,独自一人代表中国参加洛杉矶奥运会的故事,全片突出表现的仍是他的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突出时代特色,以体育映射时代变迁、时代风采的电影也不少,如导演了中国第一部彩色体育电影《女篮五号》的谢晋在近50年后再度执导其姊妹作《女足九号》,该片表现的是当代女运动员的精神风采——名为女足,实际是对新时代女性顽强拼搏精神的颂扬。有人曾提出《女足九号》是以孙雯为原型拍摄的,但谢晋称自己构思这部足球题材电影时,想到的是揭示一个群体、一个团队的生活状态与精神缩影,《女足九号》的人文意义已超出了体育本身。当时的中国女足绰号是“铿锵玫瑰”,她们那种勇于牺牲、敢于拼搏的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后,一批“无厘头”的体育娱乐片陆续播放,比较典型的有《京都球侠》《大灌篮》和《少林足球》等,这些电影的共同特点是注重故事情节的娱乐化,以及演员的偶像化。虽然其涉及的体育项目不一,内容也各有千秋,但体育在影片的叙事中完全背离了其原有特质,成为搞笑故事情节的重要“推进剂”,这些影片更多的是将体育当成了噱头,使之成为取悦观众、博取票房的工具,对体育精神的阐释则明显不足。
目前体育电影在中国的地位显得特殊而尴尬:一方面它是彰显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拼搏精神最重要的文艺载体之一,甚至负载着许多本应由其他电影类型承担的社会功能,因而不少体育电影社会影响巨大,以武术为表现载体的《少林寺》《武林志》等电影更引发大众争睹的狂潮,成为当时的“现象级影片”;另一方面,由于背负了太多社会使命,中国体育电影往往侧重于展现人物的生存困境、内心矛盾等,大量篇幅被用于描写运动员体育之外的社会生活,在电影表现技法上与其他类型影片差异不大,未能集中力量拍摄激烈、精彩的竞技场面,体育始终没有成为影片的本体和主体,更没有把紧张、激烈的竞技场景作为核心叙事环节进行艺术化的呈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体育电影应有的艺术冲击力。由于中国体育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抽掉了“体育”这个核心要素,表现出较明显的“去中心化”态势,使得许多体育电影甚至可以用其他类型电影来替代,如1981年摄制的《沙鸥》显然有配合中国女排首夺世界冠军的印记,如果不考虑该因素,将主人公沙鸥的职业更换成医生、科学家等,无须改变叙事模式和结构,影片仍然能够成立,且变化不会很大。
从实践来看,中国体育电影人长期纠结于一个问题:体育电影究竟该让紧张、刺激的竞技内容唱主角,还是单纯借用体育项目做“背景”与其他类型嫁接?在当下的娱乐化浪潮中,后者显然占据了上风。在许多影片中,体育都只是个噱头,真正表现的是青春、爱情和喜剧,抑或是理想、爱国、民族精神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为编剧、导演等创作人员的体育经历有限,难以在银幕上真实再现动人心魄的竞技场景,为弥补这一致命缺失,干脆用其他“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内容和叙事模式来填充,导致体育电影丧失了它最该具有的体育维度,即如何真实反映体育运动的景象和运动员的生存实际。
二、影片《破风》的纠偏:体育核心元素的回归
林超贤执导的电影《破风》堪称对中国体育电影叙事模式和内容的一次纠偏,该片以自行车运动为表达载体,明确其类型定位为剧情、运动、爱情等,直接促成了体育元素在影片中的全面“回归”。
从体育维度创作体育电影,根源于人们内心对体育影视作品有着明确的渴望和期待:“体育本质是动感的,影视片要记录这种动感,同时镜头也必须运动;好的体育比赛时刻都有悬念,体育影视也要高潮起伏,充满内在的张力;影视是观众在黑暗中实现自己的一个梦想,欣赏体育、参与体育的过程也要使人们体会人生、感悟生活。”[2]只有真正从体育维度切入体育电影,在体育运动中反映人物的思想、情感,通过竞技场景烘托故事,渲染气氛,体育电影才算真正表现了其特色,发挥出其他类型电影无可替代的作用。
严格来说,影片《破风》只是对中国体育电影类型的一次比较完整的“回归”——文武戏搭配,文戏(生活/情感)和武戏(训练/比赛)各具特色,统一在完整的影片中,该片将运动、情感作为并行的叙事线索,由于将体育运动作为重要的支撑点,影片中竞技场面拍得激情十足,运动电影特有的紧张、刺激油然而生,保证了观影全程的持续紧张感。而随着赛程的不断推进,剧情也顺畅地完成了通向高潮的一步步跨越。影片中对人物情感的铺陈,则穿插于每次比赛的进程中间,且每一个情感点都显示出其必要性,并进行了高度浓缩,使得两条线索并行不悖、相映生辉。
拍摄体育类型电影,最大难度之一在于运动题材对于演员的要求极高,逼真的竞技场面和镜头更容不得丝毫虚假,为贴近角色,充分表现角色的运动技能,演员必须进行长时间、大强度的专业性训练,否则就难以达到影片预期的表现力和观影效果。为了在体型和骑行技术上接近片中角色,《破风》剧组主要演员进行了长达数月、每天11个小时的魔鬼式训练,而在拍摄过程中,更有80多人不同程度摔伤。此外,拍摄体育电影费用高昂,演员要穿戴专业级的运动装备,且价格不菲,如《破风》剧组使用了400辆专业赛车,这同样是一笔巨大的开销。该片导演林超贤透露,拍一部运动类电影的时间,可以拍3到4部爱情片,他庆幸自己在2013年执导了表现综合格斗术的体育电影《激战》,此片在当年的香港票房排名第三位,在内地也收获了1.18亿元的票房,从而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为《破风》的顺利开拍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不过,《破风》似乎更像是一次“逆风飞扬”,它无法刮起一阵强劲的“春风”,更无法“刮”出一个体育电影的春天,因为困扰体育电影蓬勃发展的难题依然存在:体育题材电影的拍摄难度大,导演心有余悸;角色对运动技能要求高,且拍摄过程中受伤的可能性较大,令不少演员望而却步;投资不菲、票房难以保证,无法激起投资商的兴趣。
根据网球明星李娜自传《独自上场》改编、由陈可辛执导的电影《李娜》筹划已久,并早早公开了宣传海报,但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该电影仍未开机拍摄:一是选取饰演李娜角色的女主角遭遇困境;二是影片的主旨仍存在隐性的争议,观众期望看到真实、具有叛逆性格的李娜形象,官方则试图将李娜的成功纳入宏大的叙事命题中,其深层矛盾难以彻底消除。
三、体育电影的发展进程
无论如何,中国体育电影将继续前行,因为外界的经验和国内的市场都在呼唤其喷薄而出:在西方,体育题材电影包括体育人物传记片,早已成为电影的重要分支,好莱坞青睐体育电影是不争的事实,体育电影先后获得了120多项奥斯卡奖提名,并20多次折桂,《烈火战车》《百万宝贝》等影片均曾获得多项大奖。在国内,体育题材影视剧依然是一片“蓝海”。据统计,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历程中,体育电影不足百部,热血、梦想、拼搏、公平竞争、人性光辉,这些关乎体育的关键词一度严重缺位。[3]同时,体育电影仍然是展示我国体育文化,形成崇尚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社会氛围的重要载体,在体育传播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有学者指出,2008年奥运会后我国体育传播的主要任务包括“如何面对全球化的景象,通过体育与文化的结合,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增强我国的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建设中凸显体育的力量”[4]等,体育电影无疑也是重要的发力点之一。
笔者以为,中国体育电影的未来发展,应当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第一,立足体育运动表现人物,彰显体育在电影中的本体和主体地位。
运动中最本质的精神是拼搏、团队与公平竞赛等,这些精神在其他领域同样存在,但在体育圈内有着完全不同的表达形式,体育电影的核心任务就是把这种差异、区别表现出来。
强调体育在电影中的本体和主体地位,因为体育是一种生活方式,其终极目标是促进人格的完善,体育电影应当充分将主题性与艺术性结合,反映出体育、运动对于人的身体、灵魂和人格发展的塑造功能,以及“塑型”作用产生的结果。换言之,科学家刻苦钻研是为了中华之崛起,运动员奋力拼搏也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但两者的努力过程是完全不同的,體育电影的使命是将体育在其中的关键性作用发掘出来,并通过镜头语言进行生动、形象的“可视化”展示。
体育运动虽是影片中的本体和主体,但并不意味着影片全是运动、竞赛,体育与人性、情感等要素的完美结合才是优秀体育电影追求的目标。美国体育电影《百万宝贝》曾一举获得奥斯卡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4项大奖,片中对拳击手训练和比赛的真实再现令观众激动不已,但这部影片显然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它不单纯是励志,更多的是在探讨关于人生和人性的内涵,其导演伊斯特伍德解释道:“拳击在影片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影片并不是拿拳击说事,它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
第二,拍摄“现象级”影片,促进市场开拓和体育项目发展。
对于目前国内体育电影的市场氛围,电影工作者希望先形成巨大的影迷市场,这样体育電影更容易叫座。但是没有自己喜爱的电影成批涌现,观众怎么可能自觉地去期待一个不确定的未来?从现实可行性来看,体育电影需要先忍受小众氛围,通过自己的影片吸引影迷、培育市场,从而赢得大众的关注和青睐。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内地拍摄一部“现象级”、标杆性的体育题材电影已成为迫切的任务,叫好又叫座,既赚足了钱,又赢得了口碑,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人才、资金流向此类影片,并逐步培育起稳定的观众人群。以武术为表现载体的《少林寺》《武林志》等在当时创下观影奇迹,一方面与当时影片稀缺有关;另一方面它们都不是纯粹的体育电影,其取得的火爆市场业绩不能代表体育电影的真实状况。中国体育电影人应当立足当下,尽快创作出能带动体育电影市场火爆的“现象级”影片。
第三,邀请体育明星出演,保证票房,强化吸引力。
任何领域都需要名人、明星,尤其是社会影响力巨大的偶像级体育明星,他们带给人们的影响也是在灵魂深处和精神层面,他们带给大众意志、创造、自信与勇敢等方面的启迪,这也是偶像级体育明星自身蕴含的巨大价值与精髓所在。[5]体育电影不仅需要电影明星的参与,也需要体育明星适时介入。我国并不缺乏体育明星退役后出演影视剧的先例,田亮就是一例,但体育电影真正需要的是体育明星“清水出芙蓉”的本色演出,恰如美国科幻电影《空中大灌篮》中的篮球巨星乔丹那样,直接把自己的体育天赋、绝招等展现在银幕上。
《空中大灌篮》制作成本不过8000万美元,却获得了2.5亿美元的票房收入,还从衍生产品售卖中收获了2.3亿美元,可谓回报丰厚,这与乔丹出演有密切关系,而影片能促使乔丹本色出演,关键在于构思出来的故事兼有新奇性与合理性,满足了乔丹出场的各种需要。乔丹是举世公认的篮球巨星,但他中途曾转行去打职业棒球,这也是众人熟悉的——正因为如此,外星人暗中盗取NBA篮球明星技巧时忽略了乔丹,没有把他的技巧也吸收过来,这种“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故事,构成了电影的核心环节,乔丹在影片中无须过多学习演技,直接把自己的篮球技能充分发挥出来就好。
第四,运用优秀体育电影作品讲好体育故事,灵活传播中国文化。
有人曾论述:在经济一体化与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影视剧等大众文化对价值观念的负载早已成为世界性现象,它的文化价值和传播功效日益凸显。[6]同样的道理,体育电影表现社会生活现实并表达一定的思想倾向,无疑也应成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和载体之一。
体育是全球共通的语言,体育文化是人类能够共享的文化,因为肢体动作是一种跨越文化的符号,世界各地的人们理解起来都没有障碍,而体育电影借助于体育运动的独特魅力,形成了独有的表现力:镜头富有节奏、运动感浓郁,能激发人们对运动的热情,营造出热烈、鼓舞与激奋的氛围,而主人公通过体育运动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砥砺人格等故事,更赋予体育电影持久的生命力和魅力。世界各国在语言和文化方面存在差异,但体育电影却因其在体育精神上的共通之处,获得了全世界的广泛认可。在此背景下,好莱坞高度重视体育电影,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商业利益考量:体育电影不仅成为承载美国梦、美国精神的最佳载体,同时也成为传播其文化价值的一种有效方式。[7]
近年来,我国先后有多部体育电影在米兰国际体育电影节上获奖,一年一度的米兰国际体育电影节被誉为体育电影的“奥斯卡”,这说明中国体育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国外同行乃至国际社会的认同。不过,从整体上看,当下中国电影仍过分注重娱乐精神,强调大制作、一味追求感官刺激和快感,而较少顾及电影业应有的社会责任,米兰国际体育电影节上获奖影片多是《永恒之火》一类的纪录片,或是《太极之路》那样表现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影片,真正表现全球流行的体育运动项目的影片尚未出现。
除了缺乏主动进行体育文化传播的意识之外,中国体育电影在如何“讲故事”方面也存在不足,有人曾选取1970年至2012年间61部具有代表性的武侠电影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复仇”“争霸”和“奇情”是呈现最多的叙事符号,而对哲学观念类的呈现则较低;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是功夫电影比较倾向表现的价值观念。[8]人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国体育电影要善于讲全球人都能明白、理解的“人类故事”,如此才能容易被西方所认同,促进中国文化随着体育电影进入西方人的视野,并让他们从内心接受。
参考文献:
[1]赵宁宇.中国体育电影概览[J].电影艺术,2008(4).
[2]匿名.同样体育电影不同体育观念——第77届奥斯卡奖揭晓[N].中国青年报,2005-03-01.
[3]王彦.体育题材仍是中国影视圈“蓝海”[N].文汇报,2015-08-05.
[4]王大中.关于后奥运时代我国体育传播发展的几点思考[J].现代传播,2010(3).
[5]孙鸿.我国偶像性体育明星社会影响力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3(7).
[6]马新蕊.从韩剧、美剧看中国影视剧“走出去”战略[J].人民论坛,2013(26).
[7]奉君.体育电影,离我们有多远?[N].中国文化报,2015-08-17.
[8]李义杰.武侠电影的叙事符号及价值表达[J].新闻爱好者,2014(3).
(作者为黄河科技学院体育学院讲师)
编校:王志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