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磊
[摘要] 目的 探讨阿卡波糖与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前期疗效。方法 以该院收治的76例糖尿病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治疗时间为2016年1—8月。将上述患者均分为用药组和对照组。用药组38例,对照组38例,采用不同给药方案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对照组糖尿病发病率为68.4%,用药组发病率为2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CR显示用药组为81.6%,对照组为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在用药前FPG和2 hP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P<0.01)。对比用药组和对照组治疗后FPG 和2 hPG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联合治疗的效果更为显著。 结论 糖尿病前期患者采用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进行给药治疗,有效控制血糖,降低糖尿病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阿卡波糖;二甲双胍;糖尿病前期;临床疗效;疾病控制
[中图分类号] R5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4(a)-0085-02
糖尿病作为目前最为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由于该疾病发病后合并症状情况多且杂,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和难点[1]。糖尿病前期患者由于血糖调节功能受到影响,血糖水平介于疾病标准与正常人之间,被称为糖尿病发病的“必经之路”[2]。如何通过有效的药物治疗调节,缓解糖尿病的发生,是糖尿病前期患者治疗的重点。该次研究以该院收治的糖尿病前期患者为对象,对二甲双胍联合阿卡波糖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对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以该院收治的76例糖尿病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该次研究经该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后通过。将上述患者均分为用药组和对照组。用药组38例,年龄范围29~76岁,均年龄为(40.2±11.9)岁,病程年限1~7年,均病程(3.9±1.5)年。对照组38例,年龄范围29~79岁,均年龄为(41.5±12.5)岁,病程年限1~8年,均病程(4.1±1.6)年。两组患者在上述内容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取标准
①该次研究所有患者均位II型糖尿病发病者,符合该次研究条件,排除I型糖尿病患者;②排除患有肝脏、心脏、肾脏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的患者;③排除患有精神类疾病患者,所有选取对象均意识清楚,有自主能力;④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表示对研究内容充分知情并自愿参与,同意坚持并完成治疗过程;⑤诊治过程中未发现肿瘤细胞脏器转移,患者身体状态较好。
1.3 治疗方案
对照组患者根据临床用药经验给予阿卡波糖(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9990205;生产批号:20151221)进行治疗,给药方案如下:推荐用餐前即刻整片吞服或与前几口食物一起咀嚼服用,剂量因人而异。一般推荐剂量为:起始剂量为50 mg/次,3次/d。以后逐渐增加至0.1 g/次,3次/d。个别情况下,可增至0.2 g/次,3次/d。剂量增减或给药频率出现变化应遵医嘱进行。
用药组在上述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批准文号:进口药品注册证号BH20080142;生产批号:20151009)进行治疗以500 mg为初始剂量进行用药,1次/d随晚餐服用。可根据病情变化每周剂量增加500 mg,最大剂量至2 000 mg,1次/d随晚餐服用。若患者血糖仍没控制满意,可以考虑改用1 000 mg,2次/d试验性治疗。转变后要严密监测血糖,并相应调整剂量。28 d为1个周期,治疗4个周期后观察患者情况。
1.4 分析指标
该次研究对糖尿病发病率以及病情控制率(DCR)进行统计并比较。对患者用药前后空腹血糖(FPG,mmol/L)、餐后2 h血糖(2 hPG,mmol/L)进行统计和比较。
1.5 统计方法
所有统计分析将采用IBM SPSS 22.0统计学软件编程计算。所有的统计学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可信区间采用95%的可信度。
2 结果
2.1 临床病情治疗后结果分析
藥物治疗后患者情况如表1所示。对照组糖尿病发病率为68.4%,用药组发病率为2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CR显示用药组为81.6%,对照组为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患者血糖变化情况统计
表2数据显示研究患者用药后血糖情况。两组患者在用药前FPG和2 hP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P<0.01)。对比用药组和对照组治疗后FPG 和2 hPG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联合治疗的效果更为显著。
3 讨论
作为目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三大慢性病之一,糖尿病发病率正逐年上升,并且趋于年轻化以及合并症状复杂化[3-4]。目前临床研究报道较多[5],但对于具体的发病诱因研究并无定论。有专家指出,饮食、饮酒、操劳过度是诱发糖尿病的最主要因素。糖尿病前期作为该疾病发生的主要阶段之一,是对病情进行控制、缓解甚至预防疾病发生的重要时期[6]。从患者临床指标分析即:餐后2 h血糖在7.8~11.1 mmol/L之间(即糖耐量低减),或空腹血糖在5.6~7.0 mmol/L之间(即空腹血糖受损)的状态。
二甲双胍作为目前临床最常用的降血糖类药物,因其服用方便、效果良好、副作用小而受到广大患者接受[7]。用药患者胃肠道对于葡萄糖的吸收速度明显降低、对于胰岛素敏感度增高,避免了多余糖原的产生。阿卡波糖属于α-糖苷酶抑制剂,减小人体对于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患者餐后峰值。两种药物联合使用能产生协同作用,一方面避免糖原过度产生,另一方限制了人体糖类的吸收,从而达到控制并降低血糖的效果[8]。
研究中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进行干预,结果如表1和表2中所示。治疗后血糖较治疗前均出现明显的变化,控制程度较好。但两药联用对患者血糖的控制更好更稳定。对患者糖尿病的发生以及DCR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发现两药联用能显著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而在发病后患者的疾病控制率较好。
综上所述,对于糖尿病前期患者采用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进行给药治疗,有效控制血糖,降低糖尿病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吕霄,赵猛,凌宏威,等.西格列汀对糖尿病前期人群的干预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26-29.
[2] 张利霞,赵姜楠,郑蔚,等.糖尿病前期人群知信行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护士进修杂志,2015,14(15):1401-1404.
[3] 叶景虹,钱梦华,邹弘,等.个体化临床营养治疗对糖尿病前期患者转归的影响及因素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4,22(5):529-532.
[4] 嵇加佳,李凡,楼青青,等.运动对糖尿病前期患者作用效果的研究进展[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4,30(2):163-166.
[5] 孙琦.社区糖尿病前期患者选择综合干预的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30):336-337.
[6] 罗曦娟,王正珍,朱玲,等.有氧和抗阻运动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血糖干预效果的比较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5, 34(9):831-837.
[7] 宗允,段鹏,丁浔,等.糖尿病前期生活方式及量化营养干预效果评估[J].中华医学杂志,2015,95(40):3293-3296.
[8] 王丽环,张会敏,董静莲,等.丹蒌片联合二甲双胍干预糖尿病前期的临床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2):224-226,230.
(收稿日期:2017-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