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糖丸治疗糖尿病前期(气阴两虚型)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7-02-17 19:07温伟波何冰赵杰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7年1期
关键词:生活方式临床观察

温伟波+何冰+赵杰

摘要:目的探讨中成药降糖丸与生活方式干预对糖尿病前期(气阴两虚型)患者短期干预的效果。为糖尿病前期(气阴两虚型)患者的预防和治疗探索新的思路,提供新的药物治疗及临床研究证据。方法本课题病例以云南省中医院的门诊、住院及云南省中医院滇池度假区医院体检中心患者为病例来源,对80例糖尿病前期(气阴两虚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生活方式干预+降糖丸组)和对照组(生活方式干预组)病例比例为1∶1。治疗8周。治疗组:生活方式干预+降糖丸,每次10 g,口服,3次/日;对照组:生活方式干预。观察指标有:空腹血糖、糖负荷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重指数、中医证候。试验结束后,采用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观察2组各自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干预期间共有6例患者因不能堅持生活方式干预或失联,予以剔除。其中对照组4例,治疗组2例;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相比较FPg,2hPPg,HbA1c等指标都有所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组间治疗前后MBI,TC、Tg,均有所下降,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气阴两虚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83.78%,对照组总有效率64.86%,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来看,2组间相比生活方式干预+降糖丸治疗糖尿病前期优于单纯生活方式干预治疗。结论降糖丸具有延缓或预防糖尿病前期(气阴两虚型)向糖尿病发展的作用,生活方式干预+降糖丸治疗在有效降低血糖、血脂、改善BMI、改善中医证候、以及提高患者依从性方面优于单纯生活方式干预。

关键词:降糖丸;生活方式;糖尿病前期;气阴两虚;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255.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1-0035-04

糖尿病前期是指由正常血糖调节发展成为糖调节受损(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IGR),也就是说血糖已经升高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糖尿病前期包括了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ucose IFG)、糖耐量减低(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二者可单独或合并出现[1]。糖尿病前期不仅是作为预防2型糖尿病的最后关卡[2]而糖尿病前期也会伴有与糖尿病相似的并发高血压、血脂紊乱、肥胖、大血管病变等危险因素[3]。祖国传统医学认为糖尿病前期属中医学“脾瘅”的范畴[4]。“数食甘美而多肥”道出了本病的发病原因,并说明“脾瘅”是消渴的前期阶段[5]。本研究运用降糖丸治疗气阴两虚型糖尿病前期延缓其向2型糖尿病进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3年12月—2015年2月云南省中医院就诊患者80例,经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为糖尿病前期,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实验过程中因失访对照组脱落病例4例,治疗组脱落病例2例,实际病例74例,治疗组完成38例,对照组完成36例。治疗组男20例,女18例;平均年龄(51.88±9.44)岁;对照组男17 例,女19例;平均年龄(51.42±8.50)岁;治疗组IFG10例,IGT11例,IFG+IGT17例;治疗组IFG9例,IGT7例,IFG+IGT20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患者类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西医诊断方法参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2010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提出的糖尿病前期的相关诊断标准制定:(1)糖耐量减低(IGT):空腹血糖<7.0 mmol/L(126 mg/d1),及并且糖负荷后2 h血糖≥7.8 mmol/L(140 mg/d1)但又<11.1 mmol/L(198 mg/d1)。(2)空腹血糖损害(1FG):空腹血糖≥6.1 mmol/L(110 mg/d1),但又<7.0 mmol/L(126 mg/d1)并且糖负荷后2 h血糖<7.8 mmol/L(140 mg/d1)。(3)糖调节受损IGR(合并IGT和IFG)[6]。

1.2.2中医诊断方法糖尿病前期(气阴两虚型)相关中医症状、体征的要点以及诊断标准参照2002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200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布的《中医防治糖尿病指南》有关标准制定:主症:(1)咽干口燥,(2)倦怠乏力。次症:(1)多食易饥,(2)口渴喜饮,(3)气短懒言,(4)五心烦热,(5)心悸失眠,(6)溲赤便秘。(7)舌红少津液,苔薄或花剥,脉细数无力,或细而弦。证型确定:凡主症必备,兼有次症2 项或2 项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辨证。

1.3治疗治疗期间2组均给予一般生活方式干预。在此基础上,治疗组予以降糖丸(由院内制剂降糖丸由太子参、山药、麦冬、知母、葛根、紫丹参等药物组成,水丸剂)每次10 g,口服,3次/日;2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期间避免应用具有降糖、调脂作用的其他药物。

1.4观察指标

1.4.1安全性指标(1)一般体检项目;(2)三大常规检查;(3)心电图、肝肾功。(4)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不良反应的表现、严重程度、消除方法等)。

1.4.2疗效性观测(1)体重指数(BMI):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2)实验室指标:血糖(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胰岛素、血脂、糖化血红蛋白。(3)中医证候:咽干口燥,倦怠乏力,多食易饥,口渴喜饮,气短懒言,五心烦热,心悸失眠,溲赤便秘。舌红少津液,苔薄或花剥,脉细数无力,或细而弦等临床症状。按症状严重程度的评分标准分为0~3级,将症状分级的计分相加即为症状的总分。以上指标,治疗前后各检测1次。

1.5疗效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2年第1版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

1.5.1疾病疗效判定标准(1)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下降至正常范围,或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值下降超过治疗前的40%,糖化血红蛋白值下降至正常范围,或下降超过治疗前的30%。(2)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下降超过治疗前的20%,但未达到显效标准,糖化血红蛋白值下降超过治疗前的10%,但未达到显效标准。(3)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症候积分减少不足30%;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无下降,或下降未达到有效标准,糖化血红蛋白值无下降,或下降未达到有效标准。

1.5.2证候疗效判定標准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0%;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1.5统计学方法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组内变量之间差值服从正态分布,则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内之间变量差值不服从正态分布,则使用配对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组间变量之间的统计分析,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用药后综合评价指标、主要疗效指标,同时进行PP分析和ITT分析。如年龄、性别、病型、病情等在用药两组存在明显差异,或存在明显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则两组药效比较时,这些因素应作为协变量考虑,需作协方差分析或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分析采用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P>0.05为差异无显著性,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P<0.01为差异极有显著性。其数据管理与统计学方法由第三方在盲态下进行。

2结果

2.1观察指标治疗前比较治疗前组间比较显示:经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BMI、HbA1c、证候积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各观察指标具有可比性。见表1。

2.2治疗前后疗效指标对比

2.2.1血糖疗效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对比组内比较显示:治疗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空腹血糖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在降低空腹血糖治疗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餐后2 h血糖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在降低餐后2 h血糖方面优于对照组。见表2。

2.2.2HbA1c、BMI疗效治疗前后HbA1c、BMI比较:(1)组内比较显示:治疗组治疗前后:BMI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HbA1c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BMI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HbA1c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2)治疗后组间比较,HbA1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在降低HbA1c方面优于对照组,BMI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2组在减低BMI值治疗方面疗效相当。见表3。

2.2.3血脂疗效治疗前后血脂比较:(1)组内比较显示:治疗组治疗前后:T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G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LDL-C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HDL-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对比:T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DL-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后组间比较,TC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G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DL-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2组在血脂治疗方面总有疗效相当。见表4。

2.2.4证候疗效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均值的比较:(1)组内比较显示:治疗组、对照组证候积分治疗前后均符合正态分布,经配对样本t检验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治疗组、对照组均能改善证候积分,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均能显著改善临床证候积分。(2)组间比较显示:经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提示治疗组改善临床证候方面优于对照组。见表5。

2.2.5证候疗效总有效的比较见表6。

2.2.6总疗效的比较见表7。

2.3安全性评价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治疗期间未见严重不良反应,未见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异常。

3讨论与分析

糖尿病前期是指葡萄糖代谢介于糖尿病患者与正常人之间的一种异常状态,它是血糖调节由正常发展成为糖调节受损(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IGR),也就是虽然血糖升高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而糖调节受损作为糖尿病的前期阶段,在整个糖尿病病程的进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7]。国外诸多大型临床研究已证实早期干预治疗可大幅度减少临床糖尿病的发生[8]。而相关研究[9]表明药物治疗加生活方式干预效果要优于单纯生活方式干预。

云南省中医医院名老中医罗铨教授根据多年长期从事糖尿病的研究及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经验,结合糖尿病(气阴两虚型)病机及病理特点,提出以养阴清热,益气活血为治疗原则防治此病,制定了降糖丸其方主要由太子参、山药、麦冬、知母、葛根、紫丹参等药物组成。本方攻补兼施、标本兼顾,主次分明,达清热益气以养阴,祛瘀通络以升清,诸症渐愈之效。而咽干口燥、倦怠乏力、多食易饥、口渴喜饮、气短懒言、五心烦热、心悸失眠、溲赤便秘属于中医的气阴两虚证范畴,研究证实在临床上若为气阴两虚型糖尿病前期的患者,生活方式干预联合降糖丸较单纯生活方式干预疗效更好,更能改善临床症状。

而且研究也证实了降糖丸联合生活方式干预有良好的降低空腹及餐后2 h血糖的作用,并可以使部分空腹血糖受损及糖耐量减低的患者逆转为正常糖耐量者。药理实验表明,山药、太子参中所含多糖均能使血糖下降[10-11]。麦冬水提取物和正丁醇提取物可降低血糖对胰岛β细胞的损伤程度或对这种损伤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护和修复作用[12],葛根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主要是因为细胞Ca-Mg-ATP酶活性提高从而胰岛素的越膜和物质运输糖能力提高,并且其所含有的异黄酮类化合物-葛根素对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等都有不错的疗效[13]。紫丹参能显著提高糖尿病小鼠机体抗凝和纤溶活性成分,改善胰岛供血和促进胰岛组织恢复[14],知母75%乙醇提取物和知母皂苷AⅢ能通过提高肝SOD活力、降低MDA含量来提高四氧嘧啶型糖尿病小鼠抗氧化能力,发挥胰岛素增敏作用,促进葡萄糖的利用,促进糖原合成,抑制糖原异生,从而达到调节糖代谢,降低血糖,改善糖尿病症状的作用[15]。因此降糖丸本身具有有效降低血糖的作用。其次本研究显示如果无严格的监督,或者患者本身意志力不够以及对相关糖尿病知识的缺乏,单纯仅靠生活方式干预难以取得预期效果,提示患者长期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的依从性也较困难,而联合药物干预由于简便易行,通过服药患者潜意识有处于疾病状态的自觉,而中成药降糖丸能有改善患者临床证候,而当患者症状改善、血糖降低时能增加患者的治疗信心,大多数患者均能坚持,从而提高患者依从性。同时降糖丸也能在有效降低血糖的同时有效改善糖化血红蛋白的作用,而糖化血红蛋白则是监测糖代谢控制程度一项良好的指标[16]。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降糖丸联合生活方式干预可有效地降低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改善糖化血红蛋白,并具有延缓甚至可以阻断糖尿病前期向糖尿病的转变,同时具有改善糖尿病前期的预后转归作用,而其相关作用机理有待今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降糖丸之组方依据祖国医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原则,紧叩阴虚、气虚病机,确立养阴清热、益气活血治则,临床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前期中医诊疗标准[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 6(5)446-449.

[2]顾惠琳,吴元民,贾伟平.糖调节受损伴相关疾病流行病学调查[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2(19)708.

[3]王霜.糖耐量低减病人的干预治疗[J].临床军医杂志,2002(2):92-94.

[4]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前期中医诊疗标准[EB/OL].

[5]赵进喜.糖尿病前期的中成药治疗[J].糖尿病新世界,2007(1):34-36.

[6]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2-8.

[7]陈彬,吕肖锋,焦秀敏,等.动态胰岛素泵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控制的效果[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3,25(9):52-54.

[8]perreault L,Pan Q,Mather KJ,et al.Effect of regression from prediabetes to normal glucose regulation on long-term reduction in diabetes risk:results from the 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 OutcomesStudy[J].Lancet,2012,379(9833):2243-2251.

[9]房欣美.干预IGT人群对糖尿病预防效果评价[J].继续医学教育,2015,01:93-94.

[10]何云.山药多糖降血糖作用的实验研究[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8,10(4):448.

[11]居靖,夏伦祝,徐先祥,等.太子参多糖对糖尿病大鼠降糖作用机制的研究[J].中国基层药,2010,17(14):1909-1910.

[12]王智杰,苟小琳.麦冬降血糖作用的药效学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3,21(6):898-899.

[13]袁丁,张学敏,陈丽娟等.丹参对糖尿病小鼠胰岛细胞的作用[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10,20(3):25-27.

[14]于健,苏珂.葛根素对Ⅱ型糖尿病病人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2,21(10):585.

[15]高帅.知母活性成分提取工艺优化及降糖活性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

[16]贾正鸿.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全球标准化共识及临床意义[J].中國医前沿,2008,19:91-92.

(收稿日期:2016-09-10)

猜你喜欢
生活方式临床观察
我国奢侈品市场营销策略
社会生活方式变迁对散打运动发展影响研究
氨溴特罗治疗儿童急性支气管炎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