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探讨

2017-08-11 08:01谢伟清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7年6期
关键词:动手操作激发兴趣

谢伟清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数学思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要从良好的兴趣状态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使学生理解、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促进思维能力、生活能力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激发兴趣;引导探究;动手操作;应用知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8-0087-0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并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架起数学与生活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运用数学的意识。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学得轻松有趣

兴趣是学习动机最具体而又最现实的心理反应。浓厚的兴趣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力量,是学习的“内驱力”。如果学生对學习没有兴趣,就根本谈不上乐学。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对数学感兴趣,使教学过程能与学生的思维过程联系起来,使学生乐于思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兴趣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艺术性的谈话和启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由于分数的知识比较抽象,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笔者设计了孙悟空和猪八戒分苹果的故事进行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过“西游记”的故事吧?有一天,唐僧带着徒弟们去往西天取经,他们在路上走了很长时间,感到口渴了,这时看见一棵苹果树,孙悟空跳到树上摘下苹果,打算每人分一个。可是,孙悟空想考猪八戒,对他说:“八戒,如果你能回答我的问题,我就准你吃苹果。”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帮猪八戒的忙?要不然他就没苹果吃了。这个问题是这样的:如果有两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到多少?学生马上说:“每人分到1个苹果。”同学们真聪明!可是孙悟空又继续问猪八戒了,他说:“如果我有1个苹果,要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到多少?”这时候,猪八戒摸着自己的脑袋,想来想去也想不到,同学们,请你们帮帮猪八戒的忙吧。学生争着说:“每人一半。”笔者问:“这一半怎么表示出来?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数表示呢?”这样设计问题,既突出了平均分的概念,又巧妙地从整数引出分数,新旧知识自然过渡,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如,在上“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小马虎去商场买东西,发现一个书包很便宜,才2.50元,于是立刻买下来了。但在交钱的时候,售货员阿姨却说他钱不够,你知道为什么吗?学生听了很感兴趣,很想知道小马虎为什么钱不够。这样一来,马上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这种方式,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创设乐学的情境,使学生学得轻松、有趣。

二、引导探究,让学生主动获取数学知识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这就说明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自身的能力。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自己探索知识,变“讲解”为“启发”,找寻解题规律比教师讲解要好得多。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时,笔者先让每组学生拿出学具,一个火柴盒、一个粉笔盒,问:“这两个盒子的表面积指哪些面呢?”通过动手摸一摸、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6个面之间的关系,然后分小组通过比较、分析来体会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这时,笔者设置了一个探索新知的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问:“这个长方体的火柴盒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纸张?你们能计算吗?”各组学生共同探索,量出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宽、高,再计算出面积。观察计算结果,通过实际计算各个面的面积,进一步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教师在学生完成这个活动后进行对比,方法一:长×宽×2+长×高×2+宽×高×2;方法二:长×宽+长×宽+长×高+长×高+宽×高+宽×高;方法三:(长×宽+长×高+宽×高)×2。经过对比,优化计算方法,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S=2(ab+ah+bh)。在学生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求同思维和求异能力,又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从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三、动手操作,让学生发现和理解数学知识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动手操作,才能有所感悟。动手操作就是要为学生创设实践、探究、发现的环境,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以多种感官参加活动,使他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数学概念,促进思维的发展。一些教师为了操作而操作,流于形式,由于他们缺乏适当的指导和点拨,常常使得学生的操作和问题脱节。操作只是手段,学生在摆、拼、剪、折、量、捏、画等活动中,受到启发,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操作中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这才是操作的最终目标。

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和教学目标,要教给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动手操作来获取新知的学习方法。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通过折一折、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亲自感知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形成和含义,让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如认识四分之一,让学生拿出一个正方形纸片,想办法把它平均分成四等份,可利用折纸的方法来分,也可以有不同的分法。并想一想,每一份是它的几分之一?用一个数表示。又如认识几分之几,让学生取一张长方形纸条把它平均分成8等份,用自己喜爱的颜色涂出阴影,爱涂几份就涂几份,用分数来表示。结果有的学生只涂其中一份用八分之一表示;有的学生涂了其中的两份用八分之二表示;有的学生涂了其中的三份用八分之三表示……有的学生涂了其中的八份用八分之八表示;有的学生没有涂用八分之零表示。这样开放式的操作让学生由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使学生加深了对分数的认识。

四、联系生活实际,应用数学知识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现实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在生活实际中灵活应用数学知识理解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元、角、分”时,笔者就设计了日常生活中去超市购物的情境,让学生理解“元、角、分”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再问,如果我只有10块钱,可以买些什么刚好用完?以此让学生学会如何量入为出,如何计算总价,如何付款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又如,教学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后,让学生回家测量并计算自己家或房间的面积;学习“位置与方向”后,让学生绘制一幅学校各个建筑物的相对位置图……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真正地学以致用,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激发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灵活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既获得了知识,又形成能力,同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郝玉.小学数学简便计算错误成因分析及对策[J].教育研究,2010,(5).

[3] 李彩红.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之我见[J].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011,(9).

(编辑:易继斌)

猜你喜欢
动手操作激发兴趣
发展低年级学生空间观念初探
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方法探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趣味融入数学课堂教学
“上课时间太长,下课时间太短”的启示
提供语言交往平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在活动中探索求知
浅谈如何让学生“乐学”“会学”初中物理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