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有顺
把官场小说写得好看并不难,欲望的沉浮、权力的争斗、黑幕的揭露等故事元素都能吸引人的眼球。然而,小说并不仅仅是把故事讲得精彩。要在好看的故事中,写出人心的震颤、转变与坚守,则显得难能可贵。从这一点来说,王跃文的《国画》《西州月》《苍黄》,阎真的《沧浪之水》《活着之上》,范小青的《女同志》,杨少衡的《尼古丁》《林老板的枪》《秘书长》等官场小说都可圈可点。
杨少衡的《清澈之水》以常务副市长迟可东在琴江流域的综合整治过程中遭遇的困境为中心,写了官场的众生相。规模庞大的养猪业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极大地污染了市里的水资源,其中腾龙农业中心的养猪场问题尤为严重。迟可东试图在此处打开局面,明里暗里与有着“养猪书记”之称的市委书记严海防进行了多次博弈。在博弈的过程中,常务副县长李金明在金钱面前的沉沦、严海防在私心与公心之间的偏离、市委原书记孙统在美色上的不检点、市委副秘书长秦建在迟可东与严海防之间的摇摆不定等等官场现状得到了有力的表现。
显然,在这篇小说中,“清澈之水”既是情节发展的主线,又是小说的意义指向。小说里的“清澈之水”具有多层含义。一方面,是指现实中的、自然界的水体污染与整治。城市水体遭受众多污染,整治迫在眉睫。于是,如何重新还水体以“清澈”成为了迟可东、周宏等官员不得不面对的棘手问题。另一方面,“清澈之水”又是对政治环境的隐喻与批判。自然河流中的水不是清澈的,官场中的人与事亦不是清澈的。小说里有一幅名为《清澈之水》的画,画中山高水长,且水质干净毫无杂质。对于这幅画,迟可东甚是喜爱,而严海防心生厌恶。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显现的是二人作为官员的内心状况——迟可东“特别希望身边能有一个好的环境,无论自然,还是人际,都干净、清楚,没有杂质,如清澈之水”;而严海防则是腾龙农业中心养猪场的“伯乐、诸葛亮以及上帝”,他在整治过程中的阳奉阴违、暗地阻扰,使得“清澈之水”这一目标的实现变得渺茫。
除此之外,“清澈之水”还意味着“以水为镜”。也就是说,“清澈之水”能照见人心。在中国文化中,水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水的无形、水的灵动、水的柔弱、水的坚硬、水的不争、水的包容……都使得中国人对水有着无限热爱,并由此衍生出中国人独有的处世哲学。“清澈之水”显然也是水文化的一种。在“清澈之水”中,我们不仅能够看清自己的倒影,更能看清自己的内心,看清自己的本然面目,“净心水器,莫不彰显”。只有清澈的内心才能看清自己的本性,所以,迟可东对于“清澈之水”的热爱与向往,实则是对于自己内心的反复审视和对自己应当坚守人心本性的一再确认。
坚守着实不易。李金明、严海防等人的偏离初心之举,与迟可东的坚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愈发地彰显出迟可东坚守的可贵。难得之处在于,杨少衡并没有将迟可东当作是毫无瑕疵的“完人”来塑造,而是在迟可东的震颤、转变和最终坚守的过程中展现出人的复杂与真实。
小说开始便一再强调,迟可东为了工作曾经炸过人家一条水坝。这为迟可东的性格与形象奠定了基调:他有坚守,而且敢作为。但是,当迟可东在河流治理过程中临时接受治理指挥这一任务时,他的内心首先是得过且过式的妥协。而后,老下属李金明受贿案的发生对迟可东造成了相当大的牵制,使其愈加小心谨慎。事实上,迟可东骨子里仍是心中有情怀、有抱负之人。因而,在迟可东暂不对腾龙中心采取措施,当副省长周宏问他“你什么時候变成这样”之时,迟可东内心无奈又羞愧。
从敷衍到羞愧,这是迟可东坚守的第一变。在迟可东想到市委书记严海防一边公开宣称整治不折不扣不留一个死角,一边又私底下暗示迟可东“不要赶尽杀绝,给猪留条活路”时,迟可东的思想又是一变,心中下定了决心——“上级的眼睛、群众的眼睛、千家万户养猪散户的眼睛,还有会议参加者的眼睛。这些眼睛是可以糊弄的吗?如果执意糊弄他们,采取所谓聪明办法也就是双重标准,对别人照章行事,对腾龙中心网开一面,那样的话,迟可东还是迟可东吗?”在得知李金明瘫痪的妻子突然入院生死难卜之时,迟可东最终亲自率组巡回各县,全力检查督促流域综合治理工作。这是迟可东坚守的第三变。从敷衍到羞愧,再到下定决心治理到底,迟可东内心的三次变化,使得这一人物形象真实而可靠,也更有力地传递出坚守的不易。
在小说的结尾处,迟可东凝望着《清澈之水》这幅画沉沉睡去,但其心性,已然又经历了一番升华。他在震动、挣扎之后最终坚守着自己的本心,并将坚守视作是一种境界。尽管在最后,迟可东被撤去了治理指挥一职,无法在自己的努力下让城市水体重返清澈,但其饱满的坚守者形象,已经在小说中站立起来了。
责任编辑 张颐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