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文
【摘 要】多元智能理论颠覆了传统智力理论,在初中地理课程改革中,多元智能理论将为地理学科教学带来很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多元智能;地理学科;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8-0038-03
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是教师满堂讲、学生被动听,教学信息由教师单向传给学生,教学场所也只局限于校园和教室,这些都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为了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尝试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来开展初中地理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加納德于1983年提出,他认为:每个人拥有多项智能,包括语言表达、数理逻辑推理、视觉空间表达、身体运动、音乐展现、人际交往、自省等7项智能。多元智能理论指出:①每个人都具备7项智能,但具体表现因人而异。少数人7项智能全部具备;大部分人某几项或某一项智能突出,其他项较差。②如果给予适当的培养、指导及个人努力,每个人都能让自己的7项智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③各项智能会互相影响,完成某件事或任务,通常需要综合运用几项智能。④人的聪明表现在各个方面,没有一个统一而固定的衡量标准。
传统教学过分强调语言表达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人际交往、自省等多种智能的培养,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其多项智能优势难以得到充分展现,使学生较少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体验。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在7项智能方面的表现是有差异的,学生在地理学科的学习中,也必然存在着各项智能差异。在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中,多数初中学生对地理课堂不感兴趣,为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必须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多元智能理论为寻找这个策略提供了很好的导向。地理新课程改革和多元智能理论核心理念,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偏重科学理论的倾向,主张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生活实际、主动探究本能和兴趣,给予每一位学生个性发挥的空间。下面是笔者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实践体会:
一、教学方法多元智能化
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和提升学生终身学习能力这一目标,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组织者和引导者,必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可以采取师生互动、生生参与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一般情况下,地势每增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时,教师可以采取如下教学措施:①运用语言描述说明,这样,语言智能强的学生就容易听懂。必要时,甚至可以进行诗歌朗诵(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②指导学生读图,并作适当补充说明,这样,视觉空间智能强的学生一看就明白。③当场表演,在讲台旁边摆放三级阶梯,最低一级面向学生的一侧写上“海拔100米,气温38℃”,中间一级阶梯上写着“海拔3100米,气温大约是多少?”最高一级阶梯上写着“海拔5100米,气温大约是多少?”教师先站在最低一级阶梯上表演,用左手背在前额擦汗,用右手掌当扇子向面部扇风降温,并烦躁地走动着。然后,教师走上中间一级阶梯,只见他舒展双臂,头部微微向上,且面带笑容。此时,让学生计算这里的气温是多少(20℃)。最后,教师走上最高一级阶梯,把衣领往上翻,不停地搓着双手,还不时用嘴往手掌心里呵热气,双脚也不停地跺着地面。请大家立即算一算这里的气温是多少度,看谁算得快(8℃)。当学生算出教师这里的气温为8℃时,教师马上把棉衣、棉帽穿戴起来,看见教师一副滑稽相,大家都开心地笑了。
又如,对学生进行“时区”这节教学时,教师同样要因材施教。对语言智能发达的学生,教师可以文字语言介绍为主:各地都把当地正午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刻定为12点整,地球一刻不停地从西向东自转着,因而各地的12点是不同的。地球每24小时自转一周(360°),即一小时转过经度15°,每个15°划为一个时区,全球可分为24个时区。从7.5°W至7.5°E划为中时区(零时区),在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同理,向西依次划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东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合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相差一个小时。一般来说,东边地点的时刻要比西边地点的时刻早。而对于数理逻辑、视觉空间智能发达的学生,教师则可通过计算、画图帮助辅导。如:360°(地球的圆周)÷24(小时)=15°(每小时自转的度数)、360°(经度)÷15°=24(时区的个数)(如表1)。
二、学习方案多元智能化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主动去感受它、了解它、表现它。例如,语言天赋好的学生就让他模仿伟人的演讲风格,擅长视觉绘画的学生就侧重于通过地理图像等来学习,在人际交往方面有天赋的学生则侧重于通过小组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来学习,擅长自我认知的学生通过写日记、总结来学习,而观察天赋好的学生则通过实地调查来学习地理,等等。
例如,在学习“中国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时,就可以综合使用角色扮演、小组活动等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提出辩题:“生活在北方好还是生活在南方好”,全班分为“北方”和“南方”两大组进行辩论。学生在阅读教材、查阅资料、整理好资料之后,自由选择扮演“北方人”或“南方人”。 上课时,南(北)方组辩手阐述本方地区的自然、人文地理优势,其他组员表演反映本方区域地理特点的生活小场景以支持本方辩手的观点,“北方”和“南方”轮流发言,用讲解、表演、展示资料等方法试图说服对方。通过这样的开放式学习,充分发掘每位学生的智能专长,并达到学习身边有用的地理知识的目的。
又如,在学习“天气和气候”这一课之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查找相关资料,教学时,再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学习。
首先,让学生说说天气和气候的异同点(如表2),当大家都掌握了这一知识点后再进行分组,并为每组学生提供一张世界卫星云图,再试着让他们做一做几个地点的天气预报(不在乎准不准,只在乎有一个这样的感受过程),并把预报的结果用天气符号标在地图上。
然后,教师将“霜叶红于二月花”“千里冰封”“狂风暴雨”“二月春风似剪刀”这4个词语发给各小组,要求他们讨论后分別贴在合适的地点。
最后,教师问:A地的农民在播种,B地的运动员在滑雪,C地的渔民在捕鱼,D地的人们在出游。这4个地点的人在当时的天气情况下做这些活动,哪些合适,哪些不合适?
三、作业方式多元智能化
在构建多元、开放课堂教学的同时,教师应根据有关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布置多元智能化作业,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收获,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对于学生所选择的不同作业形式,教师要加以充分肯定,并进行引导和指点。
例如,当学生学完地图知识后,要求他们完成向大家介绍校园的作业。调查发现,不同优势智能的学生会选择不同的方式对学校的地理位置、环境,以及校园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作介绍:①擅长语言文字描述的学生会按照一定的方位顺序对校园环境进行介绍。②视觉空间智能处于优势的学生会用画示意图的形式,呈上一幅制作精美的校园示意图,图中方向正确,教室、操场、宿舍……应有尽有,他们还会在这些地理事物旁工工整整地标注出相应的文字、注释,从而使观者对样园内的各个地理事物的位置实现准确了解。③身体运动智能处于优势的学生会拿起照相机,把校内的几个主要地理事物用照片反映出来,这种表达方式可以形象、直观地反映地理事物的突出特征。有条件的学生甚至干脆把校园拍成DV在多媒体上播放……实践证明,通过调动学生的不同优势智能进行教学,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当学完“欧洲西部(繁荣的旅游业)”以后,笔者就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收获。结果,出现了以下几种方式:
语言智能发达的学生,他们把所学到的知识串编成一个故事:地中海沿岸,阳光灿烂,我们漫步在金黄色的沙滩上,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到了西班牙。在西班牙我们观看了一场残忍的斗牛比赛,惊魂未定……我们已经穿过了法国雄伟的凯旋门,登上了三百多米高的埃菲尔铁塔,巴黎美景,尽收眼底。游兴未尽,我们已经走过伦敦的塔桥,到了马克思墓前敬上了一束鲜花,以缅怀这位伟大的革命导师。抬头远望,高大的荷兰风车已经出现在眼前,一阵郁金花香随风扑面吹来,让人心醉。游完挪威北部陡峻、幽深的峡湾,已是午夜时分,但太阳还在天边不落山。这里气温较低,我们来到瑞士冰雪皑皑的山坡之上,参加了一场惊险刺激的滑雪运动。太阳出来,气温回升,冰雪融化,意大利的威尼斯到处是水,到处是桥,船是这里重要的交通工具。乘着船,我们到了希腊的雅典,参观了卫城,感慨万分,我们崇拜英雄,记忆回到2008年奥运圣火在北京熊熊燃烧。
交际能力好,音乐智能发达,善于表演的学生,他们会准备好道具,选择集体表演的方式来展示学习的收获。由一位学生旁白,另外几位学生表演。首先,我们来到自然环境多姿多彩、风光十分秀美的瑞士,听说这里的手表很有名,准备购买一块送给父母。然后,我们来到袖珍国圣马力诺,选购一套精美的邮票,自己留着集邮用。接着,我们来到农牧业高度现代化的欧洲牧场——丹麦,品尝了地道的丹麦奶酪、香肠等。后来,到了音乐之都维也纳的金色大厅,欣赏了世界顶尖音乐会《蓝色多瑙河》(音乐响起)。准备回国时,还到了花卉之国——荷兰,买一束郁金香送给老师。
而视觉空间智能发达的那些学生,他们会选择绘画,通过展示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著名建筑图片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他们学习的收获。
总之,人类拥有不同的智能,是我们宝贵的资源。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应积极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对学生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实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2] 加德纳.智能的结构[M].兰金仁,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3] 王俊山.借鉴多元智能理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J].中学教育(班主任),2000,(10).
[4] 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4).
[5] 李建平.智能多元:挑战传统评价观念[N].中国教育报,2001-03-31.
[6]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编辑:朱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