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艳
【摘 要】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探究的问题,文章从小组建设、学校文化创建、课程建设、学科融合等方面对此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學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学生;批判性思维;学校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8-0031-03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是1954年教育部为其部属高校华中工学院配套设立的一所小学,坐落在湖北省武汉市美丽的东湖之滨喻家山脚下,是国家级高新示范区——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窗口学校。建校62年来,学校秉承大学求是创新的作风,致力于建设一所大学教职工满意的学校。20世纪90年代末,在前华中理工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的关心下,学校提出了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并重的办学目标,并提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校训。21世纪初,基于学校科学和人文教育的基础,站在“全人教育”理念的基石上明确提出了“平衡发展,快乐成长”的培养目标。
科学精神的培养如何落地,一直是学校思考的问题。21世纪美国学者提出教育培养的四大目标,即交流、合作、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相关论述也提出,10~12岁的孩子处在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在基础教育中,孩子们受到的束缚相对最少,背负的升学压力最小,也最容易在思维上迸发出火花,所以将批判性思维教育引入基础教育施行起来的阻力不但最小,而且也最有意义。2014年杨叔子院士在与我们交流中谈到希望将批判性思维教育引入基础教育,并强调“批判性思维教育应当从娃娃抓起,最好是从幼儿园开始”。
3年前,我们有幸先后结识了江汉大学外语学院的李文浩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刘玉教授,他们对批判性思维有专门的研究和较深的造诣,在他们的帮助下,学校正式将批判性思维引入课堂教学和课程建设,并将它作为一种学校文化渗透于学校管理之中。
以下从工作组织、文化引领、专题探究等3个方面介绍一下学校开展批判性思维的探索和实践。
一、确立目标、组建团队、利用资源,在工作组织中明确发展方向
基于我们的教育理念和历史经验,附小批判性思维教育的目标,就是探索出一条批判性思维教育与学科教学充分融合的道路,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
确定目标之后,我们开始规划改革的总路径:学习批判性思维教育的主要内容——探索批判性思维教育校本课程建设以及批判性思维教育与英语学科的融合——实践批判性思维与其他学科的全面融合。从学习到探索,从探索到实践,这个路径设计确保了批判性思维教育的改革在学校能够得到审慎、有序地推进。
批判性思维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最初是在李文浩教授的带领下与全体英语组教师一起开始的,目前这支队伍扩充到各科骨干教师和二年级的全科教师。
而批判性思维校本课程实施之初是由一只“混编”教师团队来组织教学的,这当中有批判性思维资深专家董毓教授和谷振诣教授作为场外指导,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刘玉教授、外语学院都建颖教授、光电实验室陈尚宾教授作为现场指导,附小3位来自英语、综合实践、语文学科的老师,以及湖北大学陶文佳博士、华科启明学院“点团队”同学作为教师主力。从团队构成来看,附小教师对小学生的心理和状态比较了解,对小学生课堂的组织教学有较好的掌控能力,但是批判性思维方面的理论掌握得不是很系统、全面,而专家对批判性思维理论掌握全面准确,但却从未接触过小学生和小学教育,我们的教师组合充满了融合和碰撞。
一路走来,我们努力克服了引入批判性思维教育的种种困难。例如,在较长时间里,我们都容易把批判性思维与批评相混淆,或者把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思维相混淆,于是我们翻译并在全校印发了“批判性思维——保罗推理模型”的小册子,请来加拿大研究批判性思维的学者董毓教授为全体教师作讲座。又如,在很长时间里,英语、体育、音乐、美术教师看不出批判性思维和本学科有什么关系,于是聘请了批判性思维教学的专家李文浩教授来听课调研、为教师答疑解惑。
观察到这些困难之后,在2016年我们实际上对路径做了调整:持续学习和探索批判性思维教育的内涵——实践批判性思维教育与英语学科的融合——研发批判性思维教育的校本课程——调研批判性思维在课堂教学、班级建设等方面的原生状态——建设批判性思维教育实验班——实现批判性思维教育与所有学科的全面融合。
我们认识到持续学习批判性思维教育的重要性,因为批判性思维教育的改革牵涉到中西文化的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文化与技术的融合等重大课题,我们必须通过持续的学习和探索来破除对批判性思维教育的僵化认知。另外,调整后的路径更加开放和审慎,在实现批判性思维教育与所有学科的全面融合之前,我们增加了两个步骤:一是深入调研批判性思维在课堂教学、班级建设等方面的原生状态,二是建设批判性思维教育实验班。原来的改革路径我们计划三年完成,按照现在的路径,我们还需要更长的时间。目前,我们已经基本完成了前四个步骤,具体情况将在报告的后半部分作详细介绍。
二、审慎思考、对话交流、实证研究,在精神引领中凝练学校文化
批判性思维教育改革涉及文化深层次的改革,如果用非批判性思维的方式去管理批判性思维教育,恐怕南辕北辙,改革难以深入。所以,我们制定的根本原则是,按照我们所倡导的批判性思维方式去管理批判性思维教育改革。可以想象,依赖教学行政命令或者照搬模板的改革与批判性思维的精神背道而驰。
基于这个根本原则,我们推导出若干与批判性思维精神相吻合的3个主要策略:审慎的策略、对话的策略和实证的策略,并以此推进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以下我们仅以批判性思维这一研究项目在学校的推进来了解这一融入学校管理中的文化。
批判性思维与我国传统文化中“审问、慎思、明辨”的主张比较接近。审慎的策略符合批判性思维“慢慢地相信”的精神。为了通俗易懂,我们把审慎的策略转述为“小步走,慢慢走,不回头”,在教师中广泛宣传,也表明了我们坚决但不急于求成的态度。这个策略的作用在于,给教师吃了定心丸,让他们知道批判性思维教育改革不是一阵风刮过去就结束了,要求他们长期不懈地把批判性思维教育一点一滴地融入学科教学中去。
在要求教师把批判性思维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对话的策略。管理层与教师持续对话,教师与学生持续对话,不断沟通,减少理解上的歧义,尊重一线教师和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考来选择自己的行为。对话的策略符合批判性思维对“清晰”“公平”和“诚实”的要求,其作用是促进全校师生的“知行合一”,减少“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性弱点对批判性思维的阻碍。
第三个策略为实证策略,符合“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多少证据就相信多少”的批判性思维精神。批判性思维教育如何有效地融入学科中,需要教学研究的数据说话。如果说第一个策略是让教师静下心来,第二个策略是促进教师思考,那么第三个策略就是要求教师用批判性思维的方法、科研的方法去实践批判性思维教育。我们认为,专家的假设和建议都需要通过实施实证的策略,才能最后转化为学科教学的现实。
三、课程建设、典型应用、学科融合,在专题探究中走出特色道路
2014年下半年,批判性思维课程被纳入学校星期五下午的“快乐周末”课程体系,华科附小也成为中国首个开设小学生批判性思维课程的学校。整个过程离不开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刘玉教授的热心推动和鼎力支持。经过近两年的打磨,我们形成了真实的思考、清晰的思考、辩证的思考、深入的思考、批判性思维阅读、批判性思维写作和批判性思维辩论等11项课程内容。
开发批判性思维小学生课程,我们主要用的是“理论演绎法”。课程构架的灵感来自董毓教授的著作《批判性思维原理和方法》,在初期,课程内容和材料也是从成人批判性思维培训材料改编而来。后期的课程内容和材料主要由一线教师根据理论演绎创编,使其更贴近小学生的生活。例如,“三的原则”这一课,要求儿童在做决定的时候要找出决定背后的3个理由,虽然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批判性思维,但无疑能够增强儿童对理性思考的直观感受。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请学生考虑一个“宠物计划”:“如果你想养一种宠物的话,请试着用3条理由去说服你的爸爸妈妈;如果他们反对你的计划,可能会有哪些理由呢?”老师用自拍的小学附近集贸市场宠物角的一段视频来导入,激发出学生对熟悉地形和可爱动物的观赏兴趣。接着,让孩子们思考,针对他们想要养的宠物,家长可能会提出哪些反对意见,然后要孩子们想出3条说服家长的理由。
在引导批判性思维走进学科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抓住的是英语这门学科。率先在英语学科开展批判性思维教育的实验,有一些具体的原因:首先,作为高校的附属小学,学校从一年级就开设了英语课程,在英语组实验批判性思维教育不会影响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其次,英语教师的上课班级多,重复课多,有利于开展教学实验。第三,学校6位英语教师中,4位具有研究生学历,其中1人研究生阶段有过做批判性思维研究的经历,具备开展批判性思维教学的基本能力。
我们认为,批判性思维教育与学科的融合关键在教师。要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学生,先要培养善于批判性思考的教师。当然,我们并不要求在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善于进行批判性思考,但要求他们在学科教学的工作中要具備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为此,在融合的过程中,我们采用学科定义法、苏格拉底提问法、知行合一法和行动研究法,来提高教师对学科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科定义法,要求教师理解课程的性质,放弃以往对课程标准的死记硬背,从学科的目的、学科产生的前提、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使用的材料、主要概念、观察世界的角度几个方面来定义英语学科,并得出自己的结论。又经过小组多轮讨论和专家指导,英语组教师整理出了一到六年级的教学大纲,大纲对每个年级要达到的英语学科批判性思维的标准进行了明确的描述。
知行合一法和行动研究,在学科定义和关键概念澄清之后,我们要求教师微调课堂教学行为,解释微调的目的,观察和确认微调后的效果,使教学行为与新的教学认知协调一致。当教师逐步习惯微调教学行为之后,我们要求教师开始系统性地进行教学行为调整,并对该行为的效果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我们称之为“行动研究”。
学科定义法,苏格拉底提问法,知行合一法和行动研究法的综合应用,使我校英语组教师的教学呈现出崭新的面貌,教师均具备了独立思考、独立设计教学、独立进行微型课题研究的能力。其中一位教师,今年代表湖北省参加了全国小学英语教学比赛。她的英语教学设计融合了提问、思维的质量标准等批判性思维的要素,得到评审专家的肯定,获得一等奖。
学校在推行批判性思维教育改革时,鼓励教研组自由选择研究课题,因为我们认为批判性思维教育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不是排他性的。
在抓住典型学科开展实践的同时,我们还广泛地在学校各学科的骨干教师中、特殊活动中开展学科融合的试点。五年级语文组本学期选择了“用思维导图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研究课题,在研究的初期并没有借鉴批判性思维的理念和方法,研究途中也遇到一些困惑。于是,我们用苏格拉底提问法和课题批判法对该课题进行了整理。
与学科定义法类似,我们在听了老师的“思维导图实验课”之后,用提问的方式启发教师从课题的目的、课题产生的前提、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使用的材料、主要概念、本课题观察语文教学的角度等几个方面重新梳理课题。
使用课题批判法之后,课题组老师思路大为开阔,开始思考一些过去没有想过的根本性问题。例如,我们应用思维导图是要强化传统语文教学的效果,给语文教学增添一个新的工具,还是要扩大语文教学的概念,进行“大语文”的教学?
我们计划在不远的将来,对全校教师申报的所有研究课题都使用课题批判法,并要求申报单位和个人对课题进行答辩。
批判性思维项目在附小实施3年来,给学科教学带来了明显的效益。2015年英语组参加湖北省单元整体教学“四位一体”比赛获得第一名;2015年,科学组教师参加第十三届中小学NOC活动全国决赛获得一等奖;2016年5月23日,在第八届全国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观摩培训活动中,英语组雷爽老师的故事课The monster在运用批判性思维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对话来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以“这是谁的房子”为主线和“动物们的感受”为辅线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故事,习得语言。这样的设计也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专家的认可,最终在这一小学英语的最高赛事上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华科附小批判性思维课程刚刚开设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楚天都市报》就对学校第一届小学员的结业典礼进行了报道,在课程开设一年后,课程体系逐步建立,《中国教师报》也在头版头条对学校开展的批判性思维项目进行了报道。
五年级的肖xx同学在经历了一学期的批判性思维校本课程培训后,说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是截然不同的,其他课都是在教我们想什么,而这门课是在教我们怎么去想。很多同学在参加批判性思维课程之后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自己的逻辑性增强了,凡事开始试着寻找证据了,而且更加深刻地体会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
无论是作为批判性思维教师,还是作为学科教师,接触了批判性思维的教师都会不自觉地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运用批判性思维。在工作中教师更加善于通过反思和思考来合理布局自己的课堂;在生活中,和自己伴侣、家人的矛盾也可以应用批判性思维的技巧来解决。
面对未来,学校批判性思维项目除了开发独立于学科之外的批判性思维课程,我们过去工作的重点还在教师的批判性思维培养上,批判性思维教育在学校的探索和实践还刚刚起步。我们“十三五”规划的重点已转向对学生批判性思维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在今后的5年里,我们将在每个年级建设至少两个批判性思维实验班;开发至少30种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方法。
当前,有一个紧迫的任务摆在我们面前:如何评价和测量小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为此,我们要选择一个批判性思维的理论框架,从这个理论框架衍生出测量的标准和方法,从而让基础教育阶段批判性思维的建设更为科学,让更多的孩子因批判性思维课程的建设而受益。
(编辑:朱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