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玙希
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研究
胡玙希
近年来,我国慈善组织大量涌现并得到迅速的发展,但组织内部的管理与外部环境的各种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关于慈善组织的负面报道不断,使得慈善捐助的热情下降,公众对慈善组织越来越不信任,慈善组织面临着严重的公信力缺失危机,这一切都严重阻碍着非营利组织的发展。通过分析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因素,意图重塑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为我国慈善事业做出贡献。
慈善组织;公信力;研究
[作者] 胡玙希,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我国慈善组织的发展与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和社会都得到了发展和进步,因此我国慈善组织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我国的慈善事业不仅深受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也获得了社会大众的支持和关注。表1从数量上清楚展示了我国慈善组织的发展历程。
表1:2013—2016年我国社会组织数量
社会组织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数据显示,这几年内组织的数量呈上升的趋势,这意味着我国慈善组织得到了发展。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副局长黄茹曾说,我国慈善组织中的民办非企业单位近几年发展迅速,在我国社会组织的领域已经占据了非常关键的位置。
(一)慈善组织
慈善组织是非营利组织的一种。它以慈善为目的,运用募捐的方式获得一定的资金和财物,然后用于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慈善组织要帮助要服务的是我国社会某一类需要帮助的人员,它并不会为其组织内部人员服务。
我国在2016年以前并没有在法律中对慈善和慈善组织有具体的界定,直到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慈善法第二章的主题是“慈善组织”,这就代表了慈善组织在我国开始有了合法地位,受法律保护和认证。基金会、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等都属于慈善组织的一种。
(二)公信力
所谓公信力就是使社会大众相信的力量。公信力可以说是社会系统信任的一种,同时也可以说属于政治伦理范畴。
(三)慈善组织公信力
社会大众对于慈善组织的相信的程度和信赖的程度就是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公信力对于慈善组织而言非常重要,慈善组织有好的公信力才能募集到多的善款,才能帮助到更多的人。慈善组织想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其中一个途径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公信力。
我国的慈善组织虽然在近几年迈入了迅速发展的阶段,但同时也有发生很多让人失望难过的事,这些事件严重削弱了我国的慈善组织的公信力。然而这样的情况不仅仅发生在我国,乃至全球的慈善组织也都面临着公信力危机这一难题。有关于调查研究全球各类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报告显示,有些国家的人民信任政府和商业机构多于信任慈善组织,就连美国这样民主的国家的民间组织也会出现挪用善款等不良现象。2011年我国爆发了“郭美美事件”,从此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一落千丈,然而慈善组织的负面新闻并没有从此消失,这些负面新闻直接降低了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信任度。“郭美美事件”发生几年后的当下,社会公众依然留有阴影,无法正确认识慈善组织,依然对慈善组织存在着很大的怀疑,社会公众担心自己的善款并没有真正用于那些需要救助的人们。因此,这些担心、这些无法消除的怀疑直接导致公众们减少了捐赠,社会上一些有时间、有能力的人不再通过慈善组织来做慈善,而选择自己亲自接触需要帮助的人们,根据其实际情况决定适合的救助方式。
(一)外部因素
1.政府干扰过多。我国政府对于我国慈善组织的干扰较多。我国慈善组织比其他国家起步晚,速度较缓慢,且我国的慈善组织是从政府机构中剥离出来,带有强烈的政府背景。民间的慈善组织很晚才开始得到发展,但是这些组织想要获得正式认证却很艰难,大部分会被政府的“门槛”制约。目前我国依然存在许多民间慈善组织无法进行相应的挂号注册,这导致它们在运行时无法光明正大、名正言顺。我国并没有及时地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影响了我国慈善组织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公信力的建设和提高。
2.社会大背景信任危机。当今社会经常出现政府公信力下降、企业信誉度不够、个人信用缺失的状况,整个社会都弥漫着信任危机。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建立在整个社会的信任度的基础上,社会信任度的高低影响着慈善组织的公信力的高低。其次,普遍大众的慈善理念不深刻,很多人只想着过好自己的生活,其中原因可能是不知道有的人真的很需要帮助,有的人是真的不想帮助他人。而慈善组织的公信力的体现在获得社会公众的信任、有效吸收社会慈善资源,并最终帮助需要帮助的公众,最后再次获得社会的认可和信任。虽然近些年我国收到社会的慈善捐款物在增加,但整个社会统一的慈善价值观并未形成,还有许多百姓没有参与慈善,这些都极大地影响着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建设。
3.外部监督不够。慈善组织想要健康地发展,慈善市场想要有秩序地运行,慈善组织想要获得社会大众的信任,完善的外部监督机制是重要的外部因素。我国政府在监管慈善组织方面严重不当,监督力量过于薄弱、外部评估机制不健全,这些都容易滋生腐败,危害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
(二)内在因素
1.信息不透明。信息不透明影响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提高,因为捐赠者对于自己善款的去向不清不楚,也不知道自己的善心有没有真正帮助到人。其实慈善组织是作为捐赠者和被捐赠者中间的纽带,捐赠者把自己的善款交给慈善组织,希望组织把这份善心传送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善款的所有者并不是慈善组织,组织不能随意使用。但有些慈善组织却认为自己才是这些善款的主人,把善款占为己有,他们竟然私自、任意使用这些善款,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社会大众不信任慈善组织。为了不让这样的现象发生,慈善组织的财务状况必须公开,让捐赠者清楚知道自己的善款的去向。慈善组织只有公开信息才能得到长久发展,也才能取得社会大众的信任。
2.人才缺乏。人才缺乏是目前我国大部分慈善组织的现状,大部分组织的工作人员年龄结构偏大,学历基本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因为组织缺乏专业性人才,所以在慈善资源方面的挖掘、发现能力也就不足,动员资源的能力偏低,慈善资源最终会因为供给不足而削弱慈善事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3.工作效率低。慈善组织工作效率低,工作人员做事效率不高。由于尚未确立员工绩效考核体系,缺乏激励性的劳动报酬制度,因此大部分员工觉得努力或不努力的结果都一样,抑制了工作人员做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资源配置失衡。目前我国慈善资源的配置主要集中少数几个领域,例如教育、救灾和扶贫等,造成资源配置不平衡。除此之外,慈善组织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成立的,但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东部经济发展水平偏高,慈善组织数量较多,慈善事业发展也较好;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较少,发展也较为缓慢。这引起我国慈善资源配置地域性失衡,东部过剩,中西部严重不足。
(一)政府科学定位角色
政府应该科学定位自己的角色,清楚地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政府需要适当放松对慈善组织的行为管制,职能分离,合理引导,增强慈善组织的自我管理能力,让我国慈善组织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加强慈善文化建设,提高公民慈善意识和参与度
加强慈善文化的宣传,使慈善文化深深扎根于社会大众的生活,塑造公众的慈善价值观,增强公众的慈善意识、提升慈善公信力度。
(三)信息透明化
慈善组织要公开透明化信息,促进良好的外部监督。信息的公开透明是保障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基本原则。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公开信息有利于政府对慈善组织的引导和管理,有利于完善慈善组织相关的法律制度;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公开信息有利于社会大众更直接更方便地参与到慈善组织的管理中来,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建设。
(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慈善组织要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强化人才队伍,为组织吸收年轻且专业的人才,为组织不断提供新鲜血液。慈善组织要从源头做起,招聘人员方面要规范程序,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注重与职业相关的技能,强调社会责任心和慈善服务意识的重要性,建立专业对口、高学历、高素质的慈善人才队伍。
[1]杨思斌,吴春晖.慈善公信力:内涵、功能及重构[J].理论月刊,2012(12).
[2]陈东利.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危机与路径选择[J].天府新论,2012(1).
[3]范丽娟.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问题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4.
[4]郑蜀菊.慈善组织公信力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9).
[5]白蓉.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