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卫东/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10010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00101)
“一带一路”的地理学研究议题
●刘卫东/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10010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00101)
“一带一路”是我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国际区域合作模式,其核心理念是“丝路精神”,核心内涵是“包容性全球化”。共建“一带一路”为学术界提出了很多科学问题。其中,需要地理学界加强研究的议题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经济全球化是过去三十多年世界格局演变的主要动力,但是新自由主义旗帜下的经济全球化是一套主要满足资本空间扩张需要的机制。在这个机制下,资本和大公司获得了巨大利益,而社会特别是基层民众付出了巨大代价,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正是针对这个治理缺陷,我国提出了以“包容性全球化”为特征的“一带一路”倡议,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机制改革提供新的哲学思维。实践已经超前于理论总结,如何阐释和完善“包容性全球化”的理论体系是学术界面临的紧迫任务。
地缘政治研究是地理学的传统领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毫无疑问将涉及到沿线参与各国之间利益的协调,也会影响到国际格局的调整,因而必然也是一个地缘政治/经济格局变化过程。习近平主席曾指出,中国不走地缘对抗的老路,而是合作共赢的新路。因此,深入挖掘和阐释“一带一路”倡议带来新的地缘政治/经济思维,分析其对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是地理学界不可回避的研究议题。
有效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关键在于沿线国家要共同寻找利益共同点和互利共赢的建设项目,而这离不开各国在相关政策和建设规划上的衔接。要做到共商和衔接,就必须加深相互之间的了解,包括政治、法律、行政、文化、宗教、人口、经济、社会结构和资源环境,以及国家治理结构上的不同。这就是地理学的国别地理研究。过去30多年,中国地理学界对于世界地理或外国地理的研究一直处于萎缩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对接和协商。因此,尽快开展“一带一路”国别地理研究是当务之急。
共建“一带一路”将是以中国“走出去”为鲜明特征的全球化深入发展过程,需要适合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支撑。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就一直是国际地理学界和商学界的重要研究议题。但是,已有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主要是基于这些国家的经验总结,特别是受到新自由主义的强烈影响。这些理论是否能够有效指导“一带一路”建设还需要时间的检验。因此,用“一带一路”建设案例检视现有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发现新的关键变量,修正或重建相关理论,是地理学界的一个前沿学术议题。
此外,“一带一路”建设的一个突出特征是货物贸易的运输组织优化。过去一个多世纪以来,由于海运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主要是通过海上运输通道完成的。海运的方便程度和成本优势是其它运输方式无法比拟的,但其缺陷是运输的时间成本高。“一带一路”建设中设施互联互通以及贸易便利化等共建工作将有利于提高陆路(铁路)运输的比较优势。事实上,近几年中国各地开通的各种“五定班列”,如渝新欧、蓉欧快铁、西新欧等,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前期探索。伴随“一带一路”建设如何进一步优化货物贸易的运输组织,值得地理学界深入研究。
刘卫东,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201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4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2015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6年获得“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助理、“一带一路”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工作以来主持或参与课题近80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SC I收录论文50篇,出版中文著作7部(第一作者)、英文著作1部、译著4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