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 琴
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对脑梗死急性期病人预后的影响
逯 琴
目的 探讨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对脑梗死急性期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9月入住我院神经内科确诊为脑梗死急性期的住院病人132例,并进行入院静息状态血压及动态血压监测,同时对病人进行入院时、入院1周、入院2周及入院4周的神经功能评分。结果 急性脑梗死病人入院时血压高于入院后12 h血压值(P<0.05);24 h动态血压监测显示杓型高血压病人68例(51.5%),非杓型高血压病人64例(48.5%),超杓型24例,反杓型10例。杓型血压节律病人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入院时与非杓型血压节律病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1周、入院2周及入院4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非杓型血压节律病人(P<0.05);非杓型血压节律病人中,超杓型血压节律病人与反杓型血压节律病人在入院时、入院1周、入院2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4周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急性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恢复有一定影响;血压昼夜节律可作为急性脑梗死病人预后的重要参考因素。
脑梗死;高血压;血压昼夜节律;神经功能评估
正常人动态血压波动曲线呈现两峰一谷,昼高夜低,长柄杓形。血压的昼夜变化,对适应机体活动,保护心、脑血管结构和功能是有益的。高血压可引起血管损害,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升高均与脑血管病危险性的增加呈线性关系;脑梗死急性期病人血压升高水平同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与控制。因此对脑梗死急性期病人血压变化特点进行分析,可指导临床积极降压,恢复正常血压节律,对高血压动脉功能的保护、降低靶器官的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132例脑梗死急性期病人的血压昼夜节律,旨在探讨血压的昼夜节律对其预后的影响。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9月入住我院神经内科确诊为脑梗死急性期的住院病人132例。入选标准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MRI证实为脑梗死急性期。排除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他汀类药物禁忌,高血压危象,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肿瘤及其他免疫系统疾病人。所有病人均有高血压病史,年龄62.1岁±3.11岁,入院后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类药物、改善循环、脑保护等常规治疗,血压监测期间均未给予抗高血压药物治疗。
1.2 方法
1.2.1 静息状态血压测量方法 病人入院休息15 min后及入院12 h后病房测量血压,采用标准袖带水银柱式血压计测量右上臂血压,共测量3次,每次间隔2 min以上,取3次平均值。
1.2.2 动态血压监测方法 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监测,每30 min自动测量1次血压,白昼记录时间为08:00~22:59,夜间记录时间为23:00~07:59。有效血压测量次数>80%为有效病例。记录24 h平均收缩压(24 h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DBP)、24 h平均脉压(24 hP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白昼平均脉压(dP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夜间平均脉压(nPP)。
1.2.3 血压昼夜节 SBP和DBP夜间下降率,即(白昼血压平均值—夜间血压平均值)/白昼均值×100%,10%≤血压夜间下降率≤20%病人为正常杓型动态血压节律,否则为非杓型动态血压节律,其中≥20%为超杓型动态血压节律,夜间血压不降反升病人为反杓型动态血压节律[2]。
1.2.4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专业神经科医师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标准对病人入院时、入院1周、入院2周及入院4周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定,并实行双盲法测定,评价病人及受检病人均对动态血压参数信息不知情。
2.1 静息状态血压结果分析 132例病人入院休息15 min后静息血压≥140/90 mmHg病人103例,平均血压为(162.4±11.6)/(96.7±5.8)mmHg,收缩压最高为195 mmHg,舒张压最高为117 mmHg;入院12 h后血压≥140/90 mmHg病人61例,平均血压为(154.8±7.1)/(95.3±8.2)mmHg,收缩压最高为179 mmHg,舒张压最高为101 mmHg,两次血压所测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析 根据所有病人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发现,24 h平均血压≥130/80 mmHg病人96例,日间血压平均值≥135/85 mmHg病人98例,最高为181/93 mmHg,平均(146.22±17.8)/(89.6±7.1)mmHg;夜间血压平均值≥125/75 mmHg病人85例,最高为176/92 mmHg,其中根据血压昼夜节律特点发现杓型高血压病人68例,非杓型高血压病人64例,超杓型病人24例,反杓型病人10例。
2.3 不同血压昼夜节律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杓型血压节律病人入院时、入院1周、入院2周及入院4周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值在入院时与非杓型血压节律病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1周、入院2周及入院4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非杓型血压节律病人(P<0.05)。在非杓型血压节律病人中,超杓型血压节律病人与反杓型血压节律病人在入院时、入院1周、入院2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4周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不同血压昼夜节律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s) 分
高血压是引起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对高血压的深入研究发现,血压水平不但与靶器官损害有关,血压昼夜节律紊乱可导致或加重靶器官的损害,其主要发病机制为高血压所致的小动脉硬化[3]。这与脑血管长期受高血压影响引起动脉壁发生结构代偿密切相关,通过脑血流自动调节移向较高的血压水平,从而使病人对血压骤降的代偿能力下降,可引起脑血流灌注不足致脑组织缺血。
正常人体神经系统活动具有明显的睡眠-觉醒循环和昼夜节律特征,通过一系列神经体液调节血压也呈明显的昼夜波动性。正常人群及大多数高血压病人中动态血压呈夜间下降白昼上升的节律变化,其波动曲线为双峰双谷或双峰单谷的长柄杓状特点,这种昼夜血压节律变化对适应机体活动及保护脑等靶器官的血管结构和功能有很大获益。已有大量研究显示,非杓型血压病人有严重的靶器官损害[4-5],这与非杓型血压病人夜间血压持续升高,生理节奏性波动消失,使血管系统长时间处于高水平血压负荷,容易导致血管结构和功能的损害。
脑梗死急性期病人入院时静息血压大多数呈较高水平,这可能与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心输出量增加、梗死后应激性刺激及脑缺氧、颅内压增高的生理性反应等相关,本研究发现急性脑梗死病人入院时静息血压值较入院后12 h高,这与国内有关文献报道急性脑卒中病人入院血压最高,入院后12 h迅速下降提示急性脑梗死病人血压有自动下降趋势研究相吻合[6]。
本研究显示,急性脑梗死病人中非杓型血压节律病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入院后1周直至入院后4周评分均高于杓型血压节律病人;这可能与杓型血压昼夜节律病人在急性脑梗死发生后自身调节功能存在、血管壁弹性尚可、存在血管再生能力易形成侧支循环有关;相反,非杓型血压节律病人由于失去正常血压昼夜波动,使得机体在长期高血压状态下导致的严重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弹性差及顺应性下降、血管再生能力及调节能力降低且不易形成侧支循环密切相关。在非杓型血压节律病人中,反杓型昼夜节律病人在入院后4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于超杓型昼夜节律病人,说明夜间血压升高病人神经功能恢复差,这可能与夜间血压升高使心脑血管等靶器官长时间处于较高负荷状态,血管内皮更易受损,加重动脉硬化或粥样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与Bastos等[7]研究结果相一致;提示高血压病人降压药物时间选择需注重不同病人血压节律的特点,针对其特点合理选择降压药物服用时间,对病人血压升高靶点进行有效干预有助于防止脑血管疾病事件的发生及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是急性脑梗死病人病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在急性脑梗死病人的治疗过程中,不能仅依靠静息状态血压达标这一因素评估脑梗死病人血压达标与否,还应将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作为判断急性脑梗死病人疾病转归和预后的重要指标。提示临床工作中需充分认识合理控制血压和调整异常血压节律是改善缺血区血流灌注的必要性,通过对血压昼夜节律的观察及干预,恢复病人血压节律对高血压病人血管的保护,从而改善急性脑梗死病人预后。
[1] 中华神经科学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7):579-615.
[3] 徐燕,高旭光.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不同亚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影响的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10):1057-1060.
[4] Stroke Council of the 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Guidelines for the early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 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J].Stroke,2003,34:1056-1083.
[5] Willmot M,Leonardi J,Bath PM.High blood pressure in acute stroke and subsequent outcome: a systematic review [J].Hypertension,2004,43(1):18-24.
[6] 谭燕,刘鸣,王清芳,等.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高血压病杂志,2005,13(11):701-705.
[7] Bastos JM,Bertoquini S,Silva JA,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values and future occurrence of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and coronary events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J].Rev Port Cardiol,2006,25(3):305-316.
(本文编辑薛妮)
山西省临汾市人民医院(山西临汾 041000),E-mail:103644959@qq.com
信息:逯琴.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对脑梗死急性期病人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14):1792-1794.
R743 R255.2
B
10.3969/j.issn.1672-1349.2017.14.036
1672-1349(2017)14-1792-03
2016-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