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热词“怼”实为“?”

2017-08-10 02:25霍壮
现代语文 2017年7期
关键词:集韵吴语官话

摘 要:“怼”目前在网络上异常火热,本文认为这一“怼”字实为方言词“?”的误写,本文就此进行简要讨论。

关键词:网络热词 “怼” “?”

近来,“怼”在网络上的出镜率相当高,已成为时下的网络热词,请看下面一组网络新闻标题:

(1)火车怼上货车 场面让人心悸(川北在线 2017年3月25日)

(2)昆明:強行并道引摩擦 两车街头“互怼”(人民网 2017年3月24日)

(3)国足开练准备“怼”伊朗队(网易新闻网 2017年3月27日)

(4)他狠怼司机脑袋 撞车出事致72岁老人受伤(中国青年网 2017年3月24日)

(5)土耳其与荷兰隔空“互怼” 扬言要让对方付出代价(网易新闻 2017年3月14日)

(6)普京发言人:别光怼特朗普 希拉里团队也曾同俄驻美大使见面(中国日报网 2017年3月13日)

(7)教育部长怼高校过度包装“双一流”:你们想多了(中国青年网 2017年3月12日)

(8)钱江晚报:若有品质在先,何需怒怼小鲜肉(人民网 2017年3月10日)

(9)《吐槽大会》:让明星自黑互怼的秘密(腾讯网 2017年3月20日)

(10)金城武、周冬雨互怼很开心(网易新闻 2017年3月16日)

“怼”的走红,可以追溯到2015年5月。当时,在国内一档名为《真正男子汉》的节目中出现了“怼”这个字,节目组打出字幕专门给该字标注了汉语拼音“duǐ”,之后的节目中该字也频频出现。在节目中,被批评、打击叫“被怼”,撞他叫“怼他”,互相调侃叫“互怼”。随着节目的热播,“怼”字便在网络上流行开来,时至今日,热度依旧不减。网络上的“怼”最常见的释义主要有两个:一是“撞”,如例(1)、(2);二是含有“采取某种方式给对方以打击”义,如例(3)、(4)中“怼”表示“打”,“怼一架”就是“打一架”的意思;例(5)有打“口水仗”义,可以理解为“骂”;例(6)有“指责、抨击”之义,例(7)有“批评”义;例(8)表示“讽刺嘲笑”,例(9)、(10)也有此义,不过程度较轻,带有开玩笑的意味。如上所示,“怼”所表达的感情色彩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可谓嬉笑怒骂都可以用“怼”字。随着“怼”在网络上的流行,“怼”渐渐变成了一个“万能动词”,凡是与动作有关的,都可以用到“怼”,比如“怼得不错”是“干得不错”的意思;“开怼”是“开始”的意思;“怼点酒喝”是“弄点酒喝”的意思,等等。

然而,普通话中并没有“duǐ”这个音,《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以下简称《现汉》)中只有“duī”和“duì”两个音。“duǐ”其实是一个方言词,它所对应的字形实为“?”而非“怼”。下面就此进行简单讨论。

一、“怼”

在《现汉》中,“怼”音“duì”,释义为“<书>怨恨:怨~”。“怼”是一个书面上的文言词,方言口语中表达“怨恨”之义也基本不用该词,现代汉语中“怼”常出现在“怨怼”一词中。如:

(11)从汶川到芦山,我们对社会理性有了更大信心。转型期的中国无疑必须面对各种矛盾,以焦虑对待沉疴只会积攒问题,以怨怼发泄不满只能撕裂社会。(《人民日报》2013年4月22日)

(12)“老婆定居国外了,儿女出国留学了,财产基本转移了,随时准备跳船了”,网上流传的段子虽然夸张,也道出裸官现象让民众颇生怨怼的原因。(《人民日报》2014年9月10日)

《汉语大字典》中“怼”音“duì”,有两个义项:1.怨恨。《说文·心部》:“怼,怨也。”《广雅·释诂四》:“怼,恨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晋·陆机《叹逝赋》:“怼琼蘂之无征,恨朝霞之难挹。”《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元年》:“今事急矣,卿勿以为怼。”胡三省注:“怼,怨也。”2.狠戾;凶狠。《诗·大雅·荡》:“而秉义类,疆御多怼。”孔颖达疏:“怼,谓之很戾。”北周·庾信《谢明皇帝赐丝布等启》:“怼妻狠妾,既嗟且憎。”

由上可知,“怼”音“duì”,而非“duǐ”,义为“怨恨、凶狠”。“怨恨”表示心里活动,并不表示具体的行为动作,“凶狠”为形容词,而网络上的“怼”有“碰撞、打击”之义,表示具体的行为动作。此外,“怼”在现代汉语中为一个书面色彩较浓的词,常常出现在“怨怼”一词中,很少单独使用,方言口语中也基本不用该词。这样看来将方言词“duǐ”写为“怼”确实不妥。

二、“?”

“?”为一个生僻字,《现汉》中没有收录该字。《汉语大字典》中有此字:1.duǐ《集韵》覩猥切,上贿端。排。《集韵·贿韵》:“?,排也。”2.chéng《集韵》除耕切,平耕澄。同“朾”。撞。《集韵·耕韵》:“朾,《说文》:‘橦[撞]也。或作?。”由此可知,“?”有两个读音,“duǐ”音,义为“排”;“chéng”音,义为“撞”。《说文》中,“排,挤也”“挤,排也”。《说文》中对“排”和“挤”的解释采用了同义互训的方式。《说文》中对“推”的解释为“排也”,“排、挤、推”为同义词,都含有向对方施力的意思,现在“排”也有“排挤、推挤”义。在方言中“排”还有“打、揍”的意思。

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的《汉语方言大词典》中,“?”标注的普通话读音为“duǐ”,共有11个义项:①<动>捅;捶;搡(北京官话、胶辽官话、粤语)。②<动>顶撞;冲撞而入(北京官话、西南官话、吴语)。③<动>硬塞;硬杵(北京官话、胶辽官话)。④<动>抵消(江淮官话、西南官话)。⑤<动>支撑(西南官话)。⑥<动>伸(粤语)。⑦<动>拉;用力拉(吴语)。⑧<动>取出(吴语)。⑨<动>抽搐(吴语)。⑩<动>不和睦双方相遇(西南官话)。?<动>当面(西南官话)。

其中标注的方言读音如下:endprint

表中山西太原、万荣、忻州以及陕西西安卷中的“tuei”音未标出本字,结合《集韵》以及其他方言词典中有关“?”的记载,我们可以推断出“tuei”音所对应的本字为“?”。

“?”在现代汉语方言中只保留了“覩猥切”这一个读音(对应普通话的读音为“duǐ”),主要有“撞、捶、打及推搡”等义,基本保留了古义(其中“推搡、捶打”义当为古义“排”的保留和发展),是一个表示具体行为动作的动词。

“?”对应的普通话读音和电视节目中所标注的读音相同,且其主要有“撞、打”两个意思,与电视节目及网络上流行的“怼”的意义也基本吻合。由此观之,当前网络上流行的“怼”实为“?”也。

三、结语

“怼”字自2015年5月在网络上走红至今已有两个年头,它在网上的热度不减反增。相反,其本字“?”却鲜为人知。人们将“?”写为“怼”本质上是音近假借。“?”字在古代字书和韵书中虽有记载,但在古代的文学作品或历史文献中却几乎没有出现过,《现汉》中也未收录该字。因此,人们对“?”字较为陌生,以致于一些专业的方言词典都未标出其本字,遑论普通大众。大家在方言口语中发其音,用其义,却不知如何写其形。当人们需要写出该字的时候便将“怼”字假借過来,一方面,“怼”和“?”的读音相近;另一方面,“怼”字在古代的文学作品或历史文献中大量出现,《现汉》中也将其收录。相对“?”而言,人们更熟悉“怼”。此外,“怼”作为形声字,其声符极易识读,且“怼”有“怨恨”之义,心生怨恨,往往会采取某种方式打击或攻击对方,人们容易将“怼”的“怨恨”之义移植到“?”的“打击”义上,这些都造成了“?”被广泛误用为“怼”。

荀子《正名篇》中有言:“约定俗成谓之宜。”随着语言使用者的大量使用,尽管“duǐ”的读音误加在“怼”身上,但时间长了就会积非成是,最终热词“怼”鸠占鹊巢,而“?”只能隐藏幕后,长期备受冷落。

参考文献:

[1]王福堂.方言本字考证说略[J].方言,2003,(4).

[2]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1999.

[3]李荣,尹世超.哈尔滨方言词典[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4]李荣,贺巍.洛阳方言词典[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5]李荣,沈明.太原方言词典[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6]李荣,吴建生,赵宏因.万荣方言词典[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7]李荣,温端政,张光明.忻州方言词典[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8]李荣,王军虎.西安方言词典[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霍壮 山西临汾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041000)endprint

猜你喜欢
集韵吴语官话
浅谈吴语方言生存现状及其传承保护
——以浙江地区为例
吴语传播现状调查分析与传播手段的创新
荆璞《五音集韵》之形制
《集韵》征引《说文》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集韵》征引《广雅》研究
《集韵》编撰的起讫年代考辨
吴语闲话(之四)
吴语闲话(之三)
征集官话易祛除官话难
西南官话中古泥来母的今读类型与演变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