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学术语篇的语域分析

2017-08-10 02:08叶施宏
现代语文 2017年7期
关键词:网络语言新媒体

叶施宏

摘 要:随着新媒体的兴起,新媒体学术语篇成了一种新兴的语篇类型。它作为学术内容的载体,依托网络媒介和网络语言,具有自身特殊的文体特点。本文选取微信公众号“语言学午餐Ling-Lunch”上的20篇微信推文进行语料分析,讨论网络语言对新媒体学术语篇的影响,并运用Halliday的语域理论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就语场而言,新媒体学术语篇受到网络语言的影响,相比于传统学术语篇,话题的选择更加局限,但交际的场地更加丰富多元;语旨方面,新媒体学术语篇呈现出更加平等也更加亲密的交际者关系;语式方面,新媒体学术语篇处于书面语与口语之间,交际渠道得到有力拓展。分析其原因,新媒体学术语篇的文体特点与其写作目的和目标读者密切相关。

关键词:网络语言 新媒体 新媒体学术语篇

一、引言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智能手机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在微信上阅读公众号文章已经成了许多人的一种生活习惯。近年来,许多学术科普类公众号的出现,大大丰富了微信推文的内容,为人们的阅读提供了更加多元的选择。凭借着幽默诙谐的文风、短小精悍的篇幅和专业严谨的学术分析,微信学术推文成为人们在零碎时间快速浏览、丰富知识的有效渠道。可以说,微信学术推文同时具备网络语言和学术语言的一些特点,是一种新型的语篇类型。本文以“语言学午餐”这一微信公众号上的推文为例,阐述网络语言对新媒体学术语篇的影响,并分析新媒体学术语篇的语域特点。

二、传统学术语篇的特点

学术语篇是一个很难界定的概念。在不同学科下有不同的分类,反映了沟通交流和知识创造的不同方式(Zamel&Spack,1998,转引自William,2006)。尽管语境、目的、文化和学科方面存在许多差异,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学术语篇是“一种包含学习、选择、评估、报告、总结和论证在内的特殊方式”。(Bartholomae,1985:134)

传统观点认为,学术语篇是客观、理性、分析性的(William,2006;Read et al.,2001)。作者常以前人研究为背景,提出研究问题,引用、评估不同学术观点,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示研究成果,并同时承认研究的局限性(Read et al.,2001;李小坤,2011)。这样的范式赋予了学术语篇特有的严谨性,使其区别于其他语篇。

学术语篇同时也是构建作者身份的过程。学术语篇不仅传递学科内容,也彰显着作者的价值和主张,体现作者的身份(Scollon,2002;Hyland,2002)。学术语篇作者处于特定的话语社团(discourse community)中,既需要在文本中表达自己的立场态度,也要兼顾读者的观点、兴趣及需要,以营造与读者互动的语篇空间,最终赢得社团中成员的认可,说服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Hyland,2002;辛志英,2011)

Elbow(1981)指出学术语篇写作两个最重要的技能:创新与批判。在文本上的体现就是风格。创新意味着作者把自己的想法落到纸上,而批判则指不断对所写文字进行修改(Cameron,Nairn&Higgins,2009)。换言之,创新重视新知识的产生和创造,体现知识的能产性;而批判实际上是对既有观点的质疑、补充、挑战或拓展,强调对既有知识的重新审视。广义上说,所有的学术语篇都包含这两种风格,但是基于语篇类型、学科特点、作者写作目的等诸多因素,这两种风格并不同等分布。有些语篇偏重于创新,“立”新观点,产生新知识,比如一个新理论的建立;而有些语篇虽然也提出了新观点,但更侧重于批判,“评”旧观点,比如综述类文章。有的学者指出,同批判相比,创新体现的是更高级的学术写作能力(Cameron,Nairn&Higgins,2009),对作者的要求也更高。

三、网络媒介与网络语言

语言载体和传播方式影响言语交际的方式和过程(施春宏,2010)。网络媒介的蓬勃发展催生了适应网络媒介的表达语体——网络语言。本文中的网络语言是指:在虚拟空间下,网络群体用来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进行人际交往的工具,是一个以文字符号为主体,以表情符号、图片、视频音频为辅助手段的语言符号系统(李战子、庞超伟,2010;徐启龙,2011;赵华伦,2005)。它源于自然语言,与本族语有着密切联系,在语言形式上又具有自己的特点(乐耀,2006)。新媒体是网络的一种发展形式,本文所探讨的微信学术推文便属于一种网络语言,具有网络语言的特点和属性。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语言变体,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语篇类型(秦秀白,2003;黄国文,2005;陈敏哲、白解红,2012),具有词汇、形态、句法、语义、语篇等方面的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陈敏哲和白解红(2009)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从语言使用者的社会特征和交际场所两个方面论证网络语言是一种社会方言。以青年人占主导的网民通过语言张扬个性,反叛传统,彰显自己的身份;而网络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提供了相对独立、隐秘的言语交际环境,让双方在一个“真空”的状态下进行自由交流。秦秀白(2003)从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出发,认为网络语言以网络平台为语场、文本为主要语式、平等的交际双方为语旨,构成了一种基于语域(register)的语言变体。不同于现实中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交流,这种网络交际模式(CMC,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的兴起是以共同爱好为基础的,有异步、同步;单向、双向交流之分(李旭平,2005)。黄国文针对“电子语篇处在口头语篇和书面语篇之间什么位置”这个问题展开讨论,认为电子语篇通過现代技术来替代面对面的交流,又需要通过书面信息来传递信息,因此“电子语篇既有口头语篇和书面语篇的一些特征,又有自己的特点,所以应该把它看作是从两者派生出来,又有自己特点的一种新的语篇体裁形式。”(黄国文,2005)

作为一种独特的语篇类型,网络语言主要具有四个特点:互动性、流行性、经济性和娱乐性,下面将逐一进行论述。第一,互动性。秦秀白(2003)指出,由于网络语言是一种由文本和图形组成的超文本,不再遵循传统出版物的线性阅读顺序,而是与无数其他网页通过链接形成一个文本网络,读者可以随时选择跳转到其他文本进行阅读,具有多选择性、多线性和意义开放性,由此具有极强的互动性。第二,流行性。网络语言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某些语言现象将影响大众语言时尚的形成(施春宏,2010)。近些年来,“甄嬛体”“TVB体”“陈欧体”“友谊小船体”等网络构式的出现均体现了网络语言的流行性,满足了人们的交际需要。第三,经济性。网络用语具有极强的经济性。为了适应快速阅读的要求,网络语言必须遵守“经济原则”,最大程度对已知信息进行缩减,突出新信息(赵玉英,2003),做到省时、省事。经济性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情感符号(emotion),具有明显的“观其形,知其意”的特征,能够以最简洁直接的构成传达情感和信息(徐启龙,2011)。第四,娱乐性。最开始网民在网上聊天发帖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娱乐:他们创造了大量的段子和妙趣横生的词语,不仅娱乐别人,也调侃自己(张薇、王红旗,2009)。网络语言中的很多表达形式就表现了语言游戏性质的一面,火星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施春宏,2010)endprint

四、新媒体学术语篇的语域特征

网络媒介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学术语篇的呈现或传播方式,成为大学和学科领域的日常交流的主要方式,也逐渐拓展了学术语篇的研究领域(黑玉琴、黑玉芬,2012)。目前,国内在这一块的研究刚刚起步,成果较少。本文将着眼于以新媒体为媒介的学术语篇,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派Halliday的语域理论,分析其语篇特点。

本文随机选取微信公众号“语言学午餐Ling-Lunch”上的20篇微信推文,进行语料分析。“语言学午餐”是中国知名的语言学类微信公众平台,多次登上“中国新媒体排行榜”学术榜单第一名,主要读者群包括语言学家、语言学师生、语言学教师、方言爱好者和普通的语言爱好者等,推送内容每日更新,覆盖语言学各个领域的话题。不论从受众群体还是从内容上看,“语言学午餐”都是新媒体学术语篇的典型代表。本文所选取20篇文章的研究领域覆盖词法、句法、语音、方言、社会语言学等方面。下面将基于学术语篇与网络语言的特点,从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方面分析新媒体学术语篇的语篇特点。

(一)新媒体学术语篇的语场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语域理论的思想和内核。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Halliday认为语域是“语言的功能变体”(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等,2008),是一个语义概念,是与一定情景语境相关的语义配置。语言体现语境,语境制约语言。

在语域理论中,语场指的是“交谈的话题(subject matter)以及场地(setting)等情景因素”(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等,2008:274),体现语言的概念功能(卫岭,2004)。新媒体学术语篇常以某个专业研究领域或学科为话题,以微信、微博、豆瓣等网络虚拟平台为场地,主要以科普某个理论或知识点、推广某个学术活动或与网友讨论交流为目的。在新媒体学术语篇的话题选择上,学术语篇的严肃性与网络语言的流行性形成了一种有机的联结。传统学术语篇话题较为专业,受众面只针对该领域的专家学者或师生,充分体现了学术语篇的严肃性。新媒体学术语篇则不同,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它面对的是广大的网民,更加追求阅读量和影响力。因此,“语言学午餐”常常从一些贴近人们生活的热点话题切入,在迎合网络语言流行性的同时,从语言学的层面展开严肃专业的讨论,比如网剧《万万没想到》的视频配音、迪士尼动画里的英语口音、美剧《生活大爆炸》里谢尔顿学中文时的洋腔洋调、《朗读者》节目走红之后对外语朗读的思考。通过对流行话题和流行语提供合理严肃专业的解释,新媒体学术语篇一方面吸引读者的关注,另一方面也印证了语言学理论强大的生命力和解释力。

另外,网络语言的经济性也影响着新媒体学术语篇话题的选择。在“语言学午餐”推文中,除了少量使用语料库进行分析的文章之外,大部分文章都是在已有理论成果中筛选契合的研究框架对研究问题进行阐释,用最短的篇幅,将晦涩难懂的理论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呈现出来。也就是说,新媒体学术语篇的话题更多是对已有文献的运用和解读,而非新理论的创造与突破。整体风格呈现出批判性,而非创造性。究其原因,根本上是由于写作目的和目标群众的改变。传统学术语篇旨在获得特定话语社区成员的认可,并进行观点上的碰撞和对话,因而会呈现出更加广阔的话题:既有新知识的创造,提出期待获得肯定、产生影响力的新观点;也有旧文献的评估,对不同观点进行融合、拓展、甚至是批驳。但不论是哪种风格,都是针对已有学科知识的深度挖掘。而新媒体学术语篇的目的在于传播知识,让大众对学科产生兴趣,是对学科影响力的平面拓展。它们所面对的是专业知识参差不齐的语言爱好者,既有语言学的初学者,也有语言学专业研究者。他们阅读推文时更加注重兴趣与效率,此时,选择合适的理论对已有问题进行精辟的诠释,输出已有理论成果便成了重点。

在交谈的场地方面,新媒体学术语篇依托互联网技术,打破了传统学术语篇基于学术期刊、著作等文本的束缚,通过应用丰富的网頁文字资源,充分体现了网络语言的互动性。通常来说,网络语言的互动性主要体现在用户需要通过网址链接跳转到不同界面,获取所需资讯。这意味着在阅读一篇推文时,用户不仅能够自由调整阅读进度,更能通过点击视音频界面、相关链接、往期文章等方法浏览不同界面。在此基础上,语言学午餐则做了进一步的简化处理,通过直接向读者提供相应网页截图的方式,让读者获取相关信息。这样既能够节约读者点击链接、等待页面载入的时间,又能让读者更简便地进行阅读,提供了更好的阅读体验。可见,在新媒体学术语篇中,交际行为发生的场地被大大拓展,从单一单向性发展为多元多向性,且场地之间的跳转更为简捷便利。

(二)新媒体学术语篇的语旨

语旨指的是“交际双方的社会角色关系即个人基调(personal tenor)”(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等,2008:274)。具体而言,语旨关注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包括参与者的权力地位、角色关系等,体现语言的人际功能。(卫岭,2004)

李旭平指出,由于在网络环境中,现实中人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等“真我”信息皆被隐藏,个体成为“无标识”的网络主体,因此具有普遍的平等性,被赋予平等交流的机会与相同的话语权;在同一个交流社区中,人际间的情感投入通常随接触程度的增加而增加(李旭平,2004)。学术语篇的权力关系却并非如此简单,作者与读者皆经过较为系统的学术训练,对学科理论相对熟悉,因此会出现一种权力的“博弈”:作者一方面需要在文本中建立自己的权威性,彰显自己的主张和价值,一方面又要获得话语社团中成员的认可,说服他们接受自己的观点(Hyland,2002;辛志英,2011),其权力关系更加多元复杂,人际关系也相对较为疏远,通常是客观、理性的(William,2006;Read et al.,2001),不带入主观情感。

新媒体学术语篇则融合了这两种语篇的语旨特点。一方面,在交流层面上,推文作者与众多读者之间享有平等的网络身份。新媒体学术语篇不仅是呈现作者成果的平台,也给予广大读者发声的机会。读者可以通过留言、打赏(向推文作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点赞、上墙(让自己的留言被显示在文章末尾处)等方式同作者进行平等对话和互动。另一方面,在专业知识的传播上,由于受众广泛,且大部分由兴趣爱好者组成,作者因此享有较高的权威性,也具有了较高的权力地位。在人际关系的亲疏程度上,新媒体学术语篇则更接近网络语言,倾向于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营造更友好轻松的交际氛围。endprint

推文中作者聲音(author voice)的呈现便是一个例证。传统学术语篇的作者声音是比较克制严谨的,通常遵循传统的自称语彰显作者声音,如:“本文”“本研究”“笔者”等,对“我”这一类自称语的使用十分谨慎。而新媒体学术语篇采用更多样直接的自称语,出现的比重也更大。文中经常出现“小编”“午餐”“我”“我们”等自称语,既彰显作者的存在与主张,又能通过营造平等对话感,拉近与读者的情感距离。另外,语篇中也会出现作者身份的跳转,以读者声音进行戏谑和调侃,产生出一种自问自答、自我矛盾的幽默感,营造更加亲密的交际关系。如:

(1)很多人都看过迪士尼的动画片,看到公主和王子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简直太美好了有没有~\(≧▽≦)/~每次逛迪士尼主题商店的时候都会沉浸在可爱的海洋中无法自拔有没有~\(≧▽≦)/~(喂!小编你醒一醒!)(《迪士尼动画里不同人物的英语口音,原来有这么多讲究丨语言学午餐》)

括号里的文本就是作者自己对自己的自嘲和调侃,营造出一种与自己对话的冲突和张力,从而达到娱乐幽默的效果。

(三)新媒体学术语篇的语式

语式指的是“语言活动所采用的媒介(medium)或渠道(channel)”(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等,2008:274),侧重于语言在交际中所起的作用,体现语言的语篇功能(卫岭,2004)。这里,媒介指的是措辞的结构模式,可分为口语与书面语;渠道指的是受话者通过何种形式接触发话者的信息,可分为声音和文字。(李旭平,2005;Halliday&Hasan,1989)

就媒介而言,网络语言的流行性、经济性和娱乐性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学术语篇的严肃性,使新媒体学术语篇的语言处于正式与非正式之间。如上文所说,网络语言影响着大众的语言时尚的形成,但换个角度看,网络语言也体现了大众对于流行语与流行话题的追捧和喜爱。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在语料中十分常见。例如:

(2)刚开始让小编回答“读者提问”中的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一般说番茄酱而不是西红柿酱”时,小编的内心其实是拒绝——继而是崩溃的。(《为什么我们更常说“番茄酱”而不是“西红柿酱”|语言学午餐》)

(3)当然了,这也不是给外语教师出言不逊的理由——研究表明,如果教师的脏话使用过度,对学生造成攻击性的话,会对整体的课堂效果造成极大的打击(Myers,S.A.&Knox,R.L.,1999)……这个说法虽然有点非主流,但其实好像也并TMD不是没有道理……(《我有一句mmp,不知当讲不当讲——关于脏话的冷知识|语言学午餐》)

例(2)中的“刚开始……某某人的内心其实是拒绝的……”和例(3)中的“好像也并……不是没有道理”构式就是一种网络流行语,前者表示刚开始做某事无奈,也暗示之后取得了成功。

就渠道而言,虽然新媒体学术语篇主要基于文本,但与传统文本存在着很大的区别。首先,如上文所说,网络语言的互动性大大丰富了新媒体学术语篇的表现形式,在文本之外能够提供声音、视频、图像、表情符号等多种信息,提供更直观多元的阅读体验。其中,视音频材料的使用在语音语系学语篇中尤其明显,在《为什么<万万没想到>一类的视频,配音很相似|语言学午餐》《谢耳朵说中文为什么会有“洋腔洋调”?丨语言学午餐》《恩……从来不知道我说话别人是这样的感觉丨语言学午餐》等推文中,作者省去大段对语音特征的晦涩描述,直接提供视频或音频资源让读者观看收听,既节省了篇幅,提高了阅读效率,又能够向读者直观形象地展示第一手的语言现象,弥补文字描述的局限性。

其次,表情符号作为一种新媒体学术语篇的特殊渠道,集中体现了网络语言的经济性与娱乐性。不同于传统学术语篇,图片与表情符号的应用是新媒体学术语篇的显著特点。在所有语料中,图片与符号表情的运用比比皆是,它们或描绘所研究的语言现象,或表达作者和读者的感受,或对某些语言现象进行调侃,或强调关键词,以精简的方式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并产生了诙谐幽默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图片与表情符号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许多图片本身就承担着表情符号的功能。同时,图文、表情与文字的衔接也越来越紧密。随着带文字表情包的出现和流行,文字与表情符号常常组合出现,共同表达完整的语义概念。

五、结语

本文关注新媒体媒介下的学术语篇,选取微信公众号“语言学午餐Ling-Lunch”上的20篇微信推文展开语料分析,研究网络交际对新媒体学术语篇语场、语旨、语式的影响。研究发现,就语场而言,新媒体学术语篇受到网络交际的影响,相比于传统学术语篇,话题的选择更加侧重于知识的输出和理论的阐释,交际的场地更加丰富多元,能够在多个页面之间进行跳转;语旨方面,新媒体学术语篇呈现出更加平等也更加亲密的交际者关系,作者既与读者享有平等的网络身份,也更能够彰显自己的权威与主张;语式方面,新媒体学术语篇处于书面语与口语之间,除文本以外,包括声音、视频、图像、表情符号在内的交际渠道也得到有力的丰富与拓展。分析其原因,新媒体学术语篇旨在提高阅读效率、扩大影响力、传播学科知识,主要受众为广大的网民群众,因此呈现出上述文体特点。

参考文献:

[1]Bartholomae,D.Inventing the University[A].M.ROSE(Ed.)When a Writer Can't Write[C].New York&London:Guilford,1985.

[2]Cameron,J.,Nairn,K.&Higgins,J.Demystifying Academic Writing:Reflections on Emotions,Know-how and Academic Identity[J].Journal of Geography in Higher Education,2009,(2):269-284.endprint

猜你喜欢
网络语言新媒体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从模因看网络语言的流行和传播
网络语言朝生暮死现象探析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符号学视域下的网络语言传播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