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杰
一、课堂教学片段与点评
教师出示题目:在一个锅里烙饼,正、反面都要烙,烙熟1个饼需要6分钟,一个锅里可以同时烙2个饼。
然后,教师拿出准备好的实物模型让学生模仿烙饼,通过操作,学生可以知道烙1个饼需要6分钟。
师:那么2个饼该怎样烙呢?至少需要多少时间呢?
生1: 12分钟。先烙1个饼需要6分钟,再烙1个饼需要6分钟。
生2:我的方法只要6分钟。(动手操作)把2个饼同时放在一个锅里。锅里一直没有空,还节约了时间。
点评:从解决烙饼这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模型操作逐渐发现在烙饼过程中数量和时间变化的规律。
师:我们要烙3个饼,最少需要多少时间呢?
生3:12分钟,我先烙2个饼需要6分钟,再烙1个饼需要6分钟。
生4:我有不同方法(边演示边说),我先放2个饼,3分钟后把一个饼拿出,留下的翻面,再放进另一个饼。3分钟后一个饼熟了,另一个饼翻一下。再把外面烙的一半的饼放入锅中接着烙,3分钟后都熟了。所以烙3个饼一共是9分钟。
师:3个饼的烙法与2个饼有什么区别吗?
点评: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运用分类思想,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烙2个饼和3个饼的情况进行了比较:烙2个饼时不用拿出来烙,烙3个饼时需要拿出来,而拿出来烙的目的是为了不让锅里有剩余的空间,这样就最大化地利用了锅内的空间,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师:什么情况下可以仿照烙2个饼的方法来烙饼呢?
生5:4个、6个、8个……烙双数个饼时可以使用此方法。
师:当烙3个、5个、7个、9个饼的时候是什么情况?
点评:烙饼问题充分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过程,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类比迁移得出的结论——这里既有数学抽象,也有推理。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演示过程,使学生收获了生活与数学的对接,实现了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二、教学启发
“烙饼问题”教学背后体现的道理是:“做一个办事有效率的人”“做一个能够进行分类思考的人”“做一个善于总结规律的人”。这也是数学教育的意义所在。
数学教科书编排的意图是把书本上的数学知识转化成生活数学,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為基础,注重启发和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通过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存在着的数学知识,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接下来的教学设计中,学生可以较好地完成这一学习任务。
教师:“谁能很快地说出烙11张饼用多长时间?烙15张饼呢?”(通过拓展性的设问,既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了巩固,也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教师:“现在美味餐厅的厨师也遇到了难题,餐厅里来了三位客人,每人点了两个菜,而餐厅里只有两位厨师,假设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都相等,怎样安排炒菜的顺序才比较合理呢?”
教师:同学们,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
教师:我们应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不同的方法中选择最优方案。
教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今后我们再遇到类似事情,一定要多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节省时间,做一个办事有效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