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中小学走向立体化

2017-08-10 19:12王桂相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松山德育班主任

王桂相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的,才能达到内心深处。”只有被心灵认可、接纳的德育,才能具有“发于心而形于外”的行为力量。

关注学生人格发展,关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属点。立德树人是我们应该自觉肩挑的刚性责任。近几年来,松山区提出构建小学、初中、高中有效衔接、序列推进的德育框架,相继制定出台了《松山区关于整体构建中小学序列化德育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松山区关于中小学德育活动课程化的指导意见》《松山区关于推进中小学生“十个好习惯”行为养成教育的实施方案》,立足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围绕“立德树人”这一宗旨,健全两个机制,用好三个平台,抓实三支队伍,打造四个基地,养成十个好习惯,开展十项主题教育活動,营造“三全育人”的教育格局,整体构建德育体系。体系中有目标规范,有方法指导,逐步形成了“理念引领、行政推动、内涵发展、规范管理、多元综合、务实创新”的学校德育新格局,使松山区各学校的德育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

路径一:目标序列化,德育体系更完备

在构建中小学序列化德育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各校对德育工作的重点进行了准确科学的把握,切实厘清了各年龄段学生的德育目标,呈现出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序列体系。

如:松山五小的“少先队自主教育”确定了各年级段学生独立自主能力的实施目标。一二年级侧重于“自己的组织自己建”,三四年级侧重于“自己的活动自己搞”,五六年级侧重于“自己的进步自己争”“自己的伙伴自己帮”;低年级自主建立队组织,中年级自主开展队活动,高年级培养自主进步与团队合作的意识,符合各年龄段学生的认知需求及能力特点。再如松山区安庆沟中学的“三心四竞德育目标体系”培养“爱心”,初一年级重点鼓励学生多做好事,尝试“爱心”带来的“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感受;初二年级献爱心“做好事”,由感性向理性转化,教育学生给人以温暖的同时也用自己的善举感动自己;初三年级则是传递爱心,面临毕业的中学生不但注重奉献爱心,而且注重影响身边的人,让他们也加入进来,共同将爱心传递下去。德育目标的准确定位与序列发展,让学校的德育工作有了较强的针对性。

路径二:活动课程化,德育路径更多元

我区序列化德育倡导活动育人,注重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实践,在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各校十分注重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的设计与创新,力求在真实的教学与实践中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感悟道德价值,收获心灵成长。

学科教学,重渗透。任何学科的教学之中都蕴含着教学生做人的丰富资源。知识的创建饱含着人们追求理想的壮志、不懈奋斗的精神和为人民造福的情怀。人文学科里珍藏着的忧患意识、家国情怀、虽九死而未悔的责任担当,数理、生化等学科传授的数字、原理、公式、定理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财富。立德树人应认真落实到学科教学之中。我们的教学一直强调负责地、深情地培育学生精神成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类精神文明的精华滋养学生的心灵,引领他们在复杂的环境中能站稳脚跟,明辨是非美丑,积极向上,健康成长,使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到实处,实现“学力形成”与“人格形成”的统一。

主题班会,重体验。松山区中小学校一直在探索 “体验式”主题班会课教学实践,以此突破德育课程建设的瓶颈。如采用既定的教学流程分为:①情境创设,揭示班会主题。②素材呈现,引发真情实感。③小组讨论,进行价值澄清。④分组汇报,促进道德感悟。⑤总结提升,形成正确判断。⑥布置任务,延伸道德行动。很多学校在主题班会课上,都较为突出地体现了“体验式”教学策略,能够切实根据中小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每个时间段容易发生的不良现象,按照每周一节班会课设置一个学期或一学年的“周主题班会课”,科学地纠正了学生容易发生或反复的不良行为,收到了良好的德育实效。

公民素养,重奠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特别强调,要“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我区把德育内容课程化,不是形式上的创新,而是要真正解决德育内容的时控性、零散性,使主题更鲜明,目标更明确,组织更科学,发展更全面,结果更有效。在全松山区中小学校开设中小学公民素养课程是我们德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2014年7月,我们组织召开了松山区中小学公民素养教育课程启动大会,制定出台了《松山区公民素养教育课程实施指导意见》。8月至11月,分别举办了松山区中小学公民素养培训研讨会,先后邀请了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陆毅天老师、深圳市福田区教研中心曹祺荣老师、程蓉老师对我区实验教师进行培训指导。

为了帮助实验学校和教师更好地落实课程,2015年,我们组织中小学校副校长、教导主任、政教主任、课程教师30余人次先后赴深圳、南京学习。先后组织召开了三届中小学公民素养教育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一个个话题、一次次调查搜集、一个个具体课例、一次次研讨交流,每一次的学习与实践,带给老师和学生的都是思想的启迪、智慧的成长和能力素养的提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目前,松山区有6所学校被评为“全国公民素养教育先进校”、8所学校被评为“松山区公民素养教育先进校”。 “公民素养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奠基工程” ,这就是松山区公民素养教育的理想信念,“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自我甄至善” 这就是松山区公民素养教育的最高目标和行动指南!

研学旅行,阔视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践育人对培养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2016年底教育部等11部门出台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为加强中小学实践育人提供了重要途径。松山区二小、松山区五小、松山区一小、松山区六小、松山区红旗中学、新城红旗中学、松山区三中、安庆沟中学等学校都能够尊重学生的意愿、兴趣,以研学旅行的方式探秘驻地官兵军队、医院、革命烈士陵园、消防部队、公园、啤酒厂生产线、博物馆、科技馆、广播电视中心、当铺地万亩采摘园、楚东农业基地、赤峰动物园等地,活动中孩子们心手相牵,体会世界奇妙,感悟成长的精彩。

主题活动,重实践。学校依据《松山区中小学德育活动课程化的指导意见》,立足校本,学年统筹,整体架构,系统规范地设计学校德育活动,如节庆纪念日类活动、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类活动、社会综合实践类活动、家校共育类活动、艺体类赛事活动等,科学制定活动方案,取得突出的育人实效。如松山区四中的“感动校园年度颁奖典礼”、初三毕业典礼、教师节、三八妇女节、母亲节、校园文化艺术节,改变了过去简单的形式化的活动,而是注重细节挖掘教育内涵,增加仪式感,用身边人、身边事、身边物走进师生心灵深处,发挥了活动育人的最大功效。

经典诵读,养品德。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文件通知精神,松山区教育和科技局2013年启动了松山区中小学校长、教师读书工程,下发了《松山区中小学“人人诵经典,争做道德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积极践行赤峰市教育局倡导的“读书—写作—实践”教育生活方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圣贤杯”诵读大赛、“宏基杯”演讲比赛、“夏青杯”朗诵大赛等活动为载体,在松山区广泛深入开展中华优秀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弘扬传统文化,践行道德规范,培育良好风尚。

如:2017年4月,松山区成功举办了首届“圣贤杯”中小学经典诵读大赛,收到通知后,各校迅速行动,在4月1日—15日期间,制定具体活动方案,以班级为单位在年级组内评选,再以年级组为单位参加校级的评选,最后再择优参加区里的比赛,4月17日—19日,区教育和科技局组成遴选小组,对申报参赛的37所小学进行了遴选,21日,全松山区有近千名选手、36个集体的诵读篇目参加了决赛,比赛很激烈,也很震撼,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一致好评。

志愿服务,铸爱心。2015年9月,松山区一小、六小、蒙小三所学校参与了自治区电视台少儿节目《说法班会》的录制,松山区四中与北京大学联合举办了“生命手拉手 成长心连心”牵手生命教育大型公益活动,松山区三中利用道德讲堂宣讲的形式积极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明德小学聘请法制副校长开展“法制教育进校园活动”“禁毒教育活动”,松山区六中、河畔景地小学以“保护生态建设走访体验”的方式开展环保教育活动。

目前,松山区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岗位锻炼、劳动实践等主题教育活动上形成了自己的经验,实现了德育由说教到体验的切实转变,让德育活动的载体更丰富、空间更开放、影响更深远。

路径三:岗位练兵专业化,德育队伍更精良

近五年来,松山教育自觉顺应教育改革的大潮,充分关注德育队伍的专业成长,经过“三年师资培训行动计划”的洗礼,打造了一支具有独特教育风格、人格魅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德育工作队伍。

镜头1:德育干部与班主任培训。校长好好学习,学校天天向上;教师好好学习,学生天天向上。五年里我们组织学校德育副校长、政教主任、骨干班主任赴山西晋中、山东青岛、四川成都、江苏南京、湖北武汉、吉林长春等地外出学习,多达150余人次。邀请了国内知名德育专家入区入校进行了多次讲座培训。如:上海甘泉外国语学校的付丽雯老师、北京史家小学的孙蒲远老师、北京七一小学邢艳主任、北京市德育专家韩玲老师、北京第一实验小学的甄珍老师、天津普育学校的王贵勇副校长为我们进行一轮一轮的培训,通过聆听知名专家的讲座与教诲,我们发现了距离,这“真实”的差距引领我们去追逐优秀,去自觉体会与反思,专业培训给我们以智慧和启迪,让我们的内心变得富饶而丰盈。

镜头2:举办班主任基本功竞赛活动。班主任是学生、家长眼中的学校,有时甚至是学校的全部。我们一直激励班主任把微笑、感谢与赞美当作职业本能。心怀感恩,常知愧疚,卓越攀行。要敬畏教育、热爱学生、忠于事业。我们一直秉持“一个好班主任就是一个好班级,一群好班主任就是一所好学校”的育人理念。两年一届的“红烛杯”大赛,已经举办两届。我们在逐步探索让优秀班主任脱颖而出并建立松山區优秀资源储备库,要求各校严格组织开展校级评比活动,通过评比推选出优秀选手参加区级大赛。经过两届大赛的锤炼,松山区共有51名班主任荣获一、二、三等奖,30名班主任获得优秀奖。各校已经将班主任基本功训练纳入学校常规工作,并积极探索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新模式、新方法,不断提升班主任的业务水平。

镜头3:建立名班主任工作室。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2016年,松山区教科局根据《松山区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建设实施方案》在全区推动了名班主任工作室的建设,下发了《关于聘任松山区首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及申报名师工作室成员的通知》,经过个人申报、学校推荐,由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松山区第四中学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刘玉文同志)把关,报区教科技局备案后,确定首个工作室由26名班主任组建而成。通过开展研讨会、专题讲座、论坛交流、读书会、观课磨课等活动,实现共同发展,使班主任工作室成为班主任研究教育、切磋教艺的专业成长的“家园”。12月21日,松山区教科局组织召开了“松山区班主任名师工作室阶段性成果汇报会”,展示了名师工作室的实践经验和活动成果,为下一步德育工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路径四:网络立体化,德育格局更高远

德育不是“孤岛”教育,而是全员教育。在序列化德育实施进程中,松山区加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相互融合,拓宽区域德育渠道,构建立体化德育网络。

“互联网+”拓宽信息之网。松山五小、松山三中、河畔景地小学、赤峰第二实验中学、松山红旗中学等校在数字化校园局域网的基础上,建立了校园微信公众平台,及时呈现教育活动,分享师生成长快乐,实现网上家校教育资源共享。

家校携手,促进互动成长。近几年,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学校教育不能关门办学。只有通过多种渠道的家校携手、互动,只有双方面的无间合作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为孩子营造全面、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确保学生开心快乐的成长。如果把学校教育比作阳光雨露,那么家庭教育就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肥沃的原始土壤。家长是学校工作的参与者、合作者、评价者,是学校声誉的传播者。家长口碑是学校的活广告。我们始终强调:不要忘记,在学生的教育中,家长是你重要的盟友。

松山四中在研究“家长学校”的进程中,推出“家教讲坛”。学校每学期都设立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到校听课、参观、座谈,吸纳家长的建议,集中家长的智慧,提升办学水平。班主任、任课教师利用家长QQ群,适时和家长交换意见、推荐资源,做到家校教育无缝、高效、及时对接。

松山二小、三小聘请“家长义工”“家长志愿者”创意项目,家委会的积极参与,让不少活动尤其是社会实践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同时,让家长走进学校听课、参观、座谈……从家长的视角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时提出意见与建议,从而让学校教育“更上一层楼”。

松山四中、松山五小、松山一小、松山三小、松山外国语学校等,邀请家庭教育专家对全校家长分期、分批进行全员培训,提升家长的素养和家教水平,引导家长共同参与学生的成长。

另外,家长的介入,对老师既是监督更是促进,从而提高了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而老师们的敬业爱岗与专业发展,他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不但与学校少了摩擦与矛盾,反而多了一份感恩之心。于是,就会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让孩子更好成长的学校工作之中去。家校一心,目标一致,孩子成长,学校发展,就有了持续不断的动力。

路径五:管理项目化,德育特色更鲜明

理念先行,区域实现一盘棋。松山区一系列“请进来,走出去”的学习机制,让学校对德育工作的发展方向有了新的思路与想法,在经过反复的论证与实践后,形成了全校师生认同并乐于践行的行为准则,教育效果比较突出。松山蒙中的“学校皆德育、社会皆德育”的大德育观,新城红旗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松山红旗中学的“班级民主管理,科学规划人生”育人理念下的“三自”育人模式,松山四中的“强化常规训练、培养良好习惯、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倡导学生自主管理”的自主德育体系,松山三中“统一规范+主题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松山五小的“十爱教育”,松山六小的“我知我行”学生自主管理模式,松山蒙小“十星学生评价”,碾坊小学以中华经典诵读为抓手,培养学生的“三自能力”。自2013年开始,松山区于每学年的五月份召开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工作会议,值得一提的是,每一年的德育工作会议,教科局领导都非常重视,指示我们一定要把会议开得有总结分析、有任务部署、有理念提升、有思想生成、有质量内涵,要为每一所学校供给发展的愿望与行动的力量。如:2016年5月份,为了更好的总结经验,我区召开了全区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会议以点带面,不仅对20所中小学校进行了区级“德育实践基地”“德育特色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的授牌表彰,还以新城红旗中学、松山四中、松山三中、松山五小、松山六小的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做法为实例,从学校德育常规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培植、德育课程建设、德育活动开展、学校社团活动等多方面集中展示了我区2015学年德育工作取得的成绩,其中既有学校德育特色的巩固与传承,又不乏育人理念的创新与实践,于常规管理中丰富学校德育内涵,于基礎规范之上彰显学校德育特色。光有理念是不够的,为将序列化德育落地,松山区教科局一直提倡中小学践行“人人是德育工作者、处处是德育阵地、事事是德育契机”的宗旨,让学校的每一位德育工作者懂得:只有切实从学生的成长规律出发,尊重每一个孩子,通过鲜活的教育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体验,方能真正抵达心灵,滋养人格,丰富生命内涵。

文化立校,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实现发展的摇篮。”古今中外,大凡名校都具有其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魅力,诚如美国教育理论家古德莱德曾在其著作《学校是什么》中所谈:“学校是具有文化品位和精神感召力的场所。” 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广大师生精气神的重要力量,也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强大内驱力,它不仅是学校办学水平的体现,也是促进学校形成办学特色的有效抓手与载体。近几年,松山区通过三年的师资培训行动计划,各校从精神价值、制度文化、视觉标识、行动实践等层面入手,可以说让学校管理正在发生着最根本的变化——文化立校。很多学校更加注重办学思想、办学方向、办学目标的定位,注重育人理念、校风、教风、学风、校训的总结与提炼,注重了班级文化的内涵建设,特别是能够立足于班情、学情,站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高度上去重新思考文化的力量。

①学校文化之精神文化——传承创造、与时俱进的学校文化精神。

学校精神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的思想核心,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工程,是学校最高层面的思想精髓与战略系统,是学校形象定位与传播的原点。如:松山四中的“做最好的自己”“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松山五小的“每个孩子都重要,每天学习都进步”、碾坊小学的“三自教育”即学习自主、生活自理、行为自律。这些经过学校文化积淀和师生认同而提炼后形成的校园精神,对内可以激励师生追求理想目标,实现人生价值,对外可以展现与代表学校的品质内涵与价值追求。

②学校文化之制度文化——建立完善科学民主的教育管理机制。

制度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的行为准则,是科学的管理机制,体现于学校教育的管理理念以及所倡导的人文精神等。如:松山二中、松山三小、松山四小、松山三中、松山五中、大庙中学、松山六中等学校积极探索有效开展学生发展指导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奖励考核评价制度、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及艺体、科技活动等规章制度,实现学校决策与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

③学校文化之物质文化——建立富有教育内涵的标识系统。

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基础,是学校形象的外在表现,其实质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化体现。松山一小、松山五小、松山二小、松山蒙小、河畔景地小学、明德小学、松山七中、城子小学、大夫营小学、猴头沟小学、王家店小学、木头沟小学、牤牛营小学、姜家营小学等学校在校园环境建设上突出以特色育人为导向,以服务学校发展为中心,以提升文化品位为重点,体现人与自然、科技与人文、传统与现代、经典时尚与现代多元和谐为一体的校园文化环境,形成了主题鲜明的墙壁文化、班级文化、多功能教室文化,充分发挥了“润物细无声”的环境育人作用。如:设计校徽,统一规范学校的宣传资料,校服上设计校训“读书幸福”,学校礼仪接待用的杯具上设计校徽等等。这一切文化视觉物质直观地展现了学校的整体形象。

特色彰显,学校项目竞争妍。松山区学校特色项目建设已实施三年,为将特色项目发展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校品牌,最终形成“一校一品”的办学格局,区教科局倡导中小学校把特色项目培育与先进校创建有机结合,挖掘校本自身优势,结合实际从学生“十个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寻求突破口和着力点,确立特色办学方向,从特色项目到学校特色,再从学校特色到特色学校。如:松山一小的“武术特色间操课”、松山五小的“精品社团”、河畔景地小学的“写字育人”工程、松山二小“十个走进社会实践活动”、松山三小的“书香校园建设”、松山四小的“六化养成教育”、松山蒙小的“经典看世界”、明德小学的“行为习惯养成”、猴头沟小学的“剪纸”、水地小学的“足球”、大庙中学和大庙学区中心校的“诗教”、大夫营小学的“农村寄宿制小学生的生活习惯养成”等等。春华秋实,弦歌不辍。“学校有发展愿景,班级有特色构筑,师生有成长平台”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促进了区域中小学生的道德培植、素养提升。

路径六:评价科学化,德育实效更显著

以往的评价制度更多停留在“纸面”上,难以发挥其真正的评价实效,起不到激励和促进作用。德育评价的目的不是给学生贴上“好”或“坏”的标签,而是以科学引导,促进学生思想、品质、素养的发展和完善为目的。如松山蒙小、松山五小、松山六小、松山三小、松山四小,在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创新评价方法、丰富评价内容上都积累了很多可贵的经验和做法,呈现出方法多样、指标多维、主体多元的特点。

侧重形成性评价。以往的德育评价多为终结性评价,而近些年松山区德育工作侧重形成性评价,即过程性评价,更关注学生参加德育活动的参与度、投入度、成长度。如松山蒙小的“捆绑式幸福评价体系”,星级年级组、星级班级、星级学生、星级家庭的“捆绑式评价”是学校每学期的一项重量级考评。学生、教师在这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中成长,既鼓励优秀学生、教师的个人成长,又鼓励其与同伴的团队合作,形成共赢。由学生、班主任、家长共同做的“学生成长档案”真实地记录了过程性评价的教育历程,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让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凸显多维度评价。从评价内容与指标上而言,全区以学生综合素质评價标准为依托,从公民道德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实践与创新、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维度进行评价。如松山六小对学生评价实行积分制管理的动力系统;松山五小拓展时间、空间的局限注重过程,培养学生能力,针对每一位学生形成了“综合素质发展评价报告书”;松山四小的“七彩阳光少年晋级”评价等措施,真正发挥评价应有的作用,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品尝到成长的滋味,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使教育效果凸显。

猜你喜欢
松山德育班主任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夸夸我的班主任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中的学习负迁移现象研究
班主任
高中班主任的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