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引妙用,彰显语言魅力

2017-08-09 15:16姚友容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名句名言语言艺术

姚友容

决定考场作文成绩的因素尽管很多,但从阅卷实践来看,制约作文成绩的最主要的因素是“语言表达”。因为,在审题、结构、内容等方面不出现“硬伤”的前提下,语言成为感动“特殊读者”(阅卷人)的主要因素。试想,赤日炎炎,挥汗如雨之时,阅卷教师每天要评阅大量的试卷,难免身心疲倦。读着语言无味的文章,更加重了疲惫感。阅卷时“一个读者,两三分钟”,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要打动阅卷人,文采显得尤其重要。

在写作时,我们也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一个意思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往往拖沓冗赘,词不达意,但若能找到一句恰当的名言或名诗句来替代,那就会进入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境界,给人一种“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感受。因为名言名句生动形象,言简意赅,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由此观之,考场作文,特别是议论文,如能恰到好处地“引用”一些闪着智慧光彩、蕴涵着丰富思想内涵的名言、名诗句等就能激活语言表达,让阅卷老师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可以说,这是考场议论文“出彩”、“创新”的一条有效便捷的途径。

请看2016年高考湖北卷《高低分数起落的爱》是怎样获得高分的:

高低分数起落的爱

文/湖北一考生

每日在书本中起床在题海中入睡,好像慢下脚步都是懈怠。恰同学少年,是“风乍起,合当有意向人生”,是“扬鞭策马,枕戈待旦获全胜”。父母殷切期盼,老师辛勤教导,可倘若,败了呢?分数起伏,是否爱也要落跑。

一吻一巴掌,奖惩之中,夸张虽有,却也不乏现实与现状。“以学习成绩论英雄”的做法如今在当今社会普遍存在,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不少学生家长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另眼相看,边缘化这些学生,有意无意地给这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你是差生”的暗示,致使他们的心里充满了挫败感,而最终成为所谓的“学渣”!

“唯分数论”究其本质,是当下社会对于一个人的分数与能力过分看重,是分数已使整个社会的趋向妖魔化,而对能力的要求掩盖了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对于品德的积极态度。

作为五千年文明古国,“唯分数论”的论调着实令人羞耻。从最初的察举制、征辟制,到曹魏的九品中正制,无一不是唯德进用,元代选举官吏,亦是“有德为先,才略次之”。而现如今,家长学校对于学生的成绩在意之深,甚至到了超出学生本身的程度,学生再努力也难承载家长过于苛刻的期待。

美国第一夫人曾说:“时时让孩子知道,大家喜欢他们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品德,与他们的成绩并无关系。”正确的教育观念应该是那个样子的。作为旁观者,应更看重花和叶,而非果实。恰如蔡元培“平等博爱”,陶行知“诚实无欺自觉纪律”,孔子“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教育与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分数的起落亦是时而有之。常言道,胜负乃兵家常事,奖惩之大别,实是没有必要。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分数,分数漂亮固然重要,却也多了一份死板和庸俗,读书就好比,当你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你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你可以肯定,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你的骨头和肉。读书与学习亦是,灵魂的富足重于空洞的分数。

奖惩之间,是多少孩子的难言与心碎,是多少曾少年的人不尽的唏嘘与无奈。高低分数,起起落落的温柔和爱,但问何时还我快意的人生?

或许,没有“虎爸狼妈”的情况下,你我会学得更好。

学会享受学习。学会享受被理解的温柔。

亮点赏析:

这是一篇经专家组评定的一类上标杆作文。文章用简练的语言展示了“理性对待分数”的主题,表达了对材料中“唯分数论”的思考。最大的亮点就是“引用”丰富:

文章主体部分有意识地引用:古代科举制度——从最初的察举制、征辟制,到曹魏的九品中正制,无一不是唯德进用,元代选举官吏,亦是“有德为先,才略次之”;美国第一夫人——“时时让孩子知道,大家喜欢他们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品德,与他们的成绩并无关系。”正确的教育观念应该是那个样子的;蔡元培等——恰如蔡元培“平等博爱”,陶行知“诚实无欺自觉纪律”,孔子“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以及俗语——胜负乃兵家常事等。这些古今中外名人名言及俗语等的引用,不仅很好地充实了内容,丰富了内涵,而且直接引用比叙述分析要简洁生动,真实可信,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更让语言富有韵味和文化味,从而让文章摇曳多姿,美不胜收。

“下笔如有神”的背后必然是“读书破万卷”的文化底蕴,更体现了作者巧引妙摘名人名言、诗文名句的能力。

“引用”是一种常用的艺术方法,历来就是写作中的一大宝典。闻名学者李健吾的散文《雨中登泰山》,前后的引用有八处之多,它们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文章的灵气,更烘托出了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泰山所富有的浓郁的人文色彩。在风靡一时、影响了无数人的琼瑶小说中,古诗文的运用也比比皆是,《碧云天》《在水一方》《几度夕阳红》这些作品之所以脍炙人口,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不说是借自古诗句的漂亮和隽永。而大家喜欢的流行歌曲,更是善于借用唐诗宋词来营造氛围,表达情怀,如白雪的《声声慢》,冯小泉的《中华民谣》,刘海波的《人面桃花》,AGAIN乐队的《烽火扬州路》,陈明的《回首灯火阑珊处有你》,陈小奇的“涛声依旧三部曲”(《涛声依旧》《白云深处》和《巴山夜雨》)等,真是举不胜举。

“巧引妙用”有几大好处:

一是使文章语句具有意蕴,使文章富有“文采”;二是使行文多姿多彩,在作文构思上显得“新巧”;三是能夠体现同学们的文化底蕴和作文潜能,体现同学们炼字、炼意的能力;四是丰富文章的材料,从而拓展文章的意境;五是能以最少的篇幅达到最大的内容,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

下面主要给大家介绍三种“巧引妙用”技巧:

1.引用——善引妙摘,借名人之口立论或立据,抢占语言艺术的制高点。

直接引用,即将名人名言或原诗文的全部或部分不作任何改动引用到文章中来,并用双引号或独立段落章节标识出来。endprint

引用名言名句作为文章的观点往往能够开宗明义,统摄全篇或全段,具有要言不烦、一矢中的的作用。像2014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风景是心的所在》就用了东山魁夷的名句“风景是人的心中所愿”作为文章的论点,另一篇佳作《心之所安,一路风景》则用孙中山的名言“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作为中心论点……这些名言警句都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以此作为文章论点,会使文章观点鲜明,针对性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引用名言名句作论据,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请看2016年高考福建卷优秀作文《“唯分数论”应该休矣》(节选):

亚里士多德曾言:“教育活动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培养具有美德的公民。”陶行知也曾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作用。”倘若我们的教育能够真正的立德树人,把这些最基本的东西渗透到教育中去,让学生得到德行的培养,使之德才兼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还会有这般丧失人性的惨案发生吗?倘使社会各个部门也能加强公民的素质教育,还会让社会充满不良的风气吗?

文章在批判了“唯分数论的弊端”之后,引用亚里士多德和陶行知的名句作为“教育要立德树人”论点的有力的理论论据,达到了进一步论述的目的,既加强了论证的力度,更抢占语言艺术的制高点,让阅卷老师不得不佩服其广博的知识面和出色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再如,2016年高考全国卷II优秀作文《咀嚼生活的墨雅书香》(节选):

味生活墨雅书香,可以味人情冷暖,品世间爱与苍凉。是谁在沙洲之中“拣尽寒枝不肯栖”?是谁在赤壁之岸高歌大江东去?苏轼味出了人情冷暖,于黄州种地酿酒,纵酒东坡醒复醉,若是没有这世态的阴晴冷暖的浸染,东坡怎能以其一词一句震撼一个个心灵?

味生活墨雅书香,成一曲千古绝唱,氲一缕万古情长!他过着“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立”的生活却仍然道出“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他对生活的体味,对民生的恤悯终成其“诗圣”美称。若是没有对“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的深刻咀嚼,何来“吾庐独破”的万古豪情?何来千古间那一瞬温暖的星光照亮历史的暗夜?

前些年东坡、杜甫的名字因为经常出现在高考作文中,和另外几个人名被戏称为高考作文的几大“超男”。然而,这些千古风流人物的人格光芒是不会因为高考场上几个学生的“假文化作文”而失色的,他们依然在那里,只要写作者能够深入领会、善于引用、深刻表达,就如这篇作文一样,文章因此而生色。

采用直接引用的方法,一般地说,引用的最小单位往往是句子,引用的内容有相对完整的意思,并能扣紧写作的主题。同时文章中引用名言名诗句等应本着“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的原则。纵观近年来高考优秀作文,其名言警句的引用,一般都在三到五句,而且以短小精悍为要。过多引用会变成一种堆砌,会冲淡作者自己的表达,无法彰显我们自己的语言功力;又会使文章的论述不够透彻,文气不够通畅,从而影响内容的表达。

2.化用——融会贯通,借名人之语入文或化用,彰显语言艺术的独特性。

更巧妙的引用是将古代诗词名句巧妙地融入自己的语言中,即为“化用”,就是指通过裁剪、修改原诗文中语句,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写作。这样融会贯通的化用诗文名句,能更好地彰显语言艺术的独特魅力,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如2016年高考全国II卷优秀作文《走出课本,走进社会》(节选):

《论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内的教学,只是停留在让学生机械的得到知识的层面,只能算得上是知之者;课外的阅读,能将语文变成一生的爱好,可以算得上是好之者;而实践则层次更高,它能让学生体会到在社会中学习,并发挥自己作用的乐趣,可以称之为乐之者。由此观之,三者高下立现。因此,在我们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应该努力走出课本,走进社会,并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这样语文的终极目标便也就达到了。

这篇文章难得的是作者表现出远远超过一般同学的语言功底。作者不露痕迹地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脍炙人口的至理名言融入到写作思路中,有效辨析了三种提升素养的途径,就是一种“深刻”,是非常精彩、巧妙的“深刻”。这种善于引用,且引用来的文字又和作者的文字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显示出了文字驾驭能力的高超。阅卷老师在惊叹作者阅读面之宽广的同时,更赞叹作者化用古诗文自然贴切,不露斧痕的语言艺术魅力。

又如2009年全国卷高考优秀作文《兔非鱼》(节选):

念往昔,繁华竟逐。你依旧逍遥于世外,渗透自然飞无穷。世界不过是你的主观产物!你了解了河鱼之乐,蝶舞之愉,螳螂之负,摇曳而去,穿梭于泥潭之中,何必在乎那权势之争,谁言非要承受那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这段中的几句话暗引了庄子的“庄周梦蝶”、“庄子钓于濮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等典故,既贴切凝练,又昭示文章题旨,富有文学情趣,让人拍案叫绝。读者应该会惊叹作者考场思维之宽,阅读面之广,化用诗句之自然贴切,不露斧痕,同时又文采斐然。

有许多优秀的诗词典故名句,对于不同的作文话题,有的不能完全直接引用。这时,我们就可以进行巧妙的化用。在化用的时候,主要是要注意如下几点:一是诗词本身便于化用,二是话题适合使用诗词,三是暗引不要歪曲古代诗词,四是所化用的原诗句典故应为多数读者所熟悉。

3.仿用——移花接木,借名人之句翻新或创造,增強语言艺术的感染力。

创新引用,即巧妙仿用,就是按照有关名句的形式,创造性地写出与之相仿的句子。对语言的模仿,古人一直在做,并把它作为写作的基本技能来训练的。就是名人名篇中,也不乏其例,我们读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称颂它是“千古绝唱”,可是我们也可以找到早于他百余年的北周人庾信“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的诗句。其实,这种创新引用,恰恰可以激发语言创新的灵感,增强语言艺术的感染力。endprint

创造性地仿用别人几个好句子,或改写几个好句子,移花接木地运用到自己的考场作文中,往往就成了自己文章的“亮点”,更夺人眼球。

如2015年四川卷高考优秀作文《让聪明与老实齐飞》(节选):

……

老实不是固执的愚忠,聪明不是自我的安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他执着于心中的美好画卷,以为贤臣明君能造福苍生,但无奈“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当现实狠狠地将信念的堤坝冲垮时,他无法接受。于是,汨罗江开始了千古不变的哀愁与悲叹。“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他所到之处,民众无不欢欣;“北虏未灭,臣何以家为”,他铮铮忠骨,感天动地;“天日昭昭,天日昭昭”,他一枪震退來敌,帅字九霄飘散。但他执着于那昏庸的皇朝、污秽的庙堂,终是让那青山有幸埋了忠骨。身为臣子,老实不是愚忠,是坚守为苍生谋福祉的信念,造福百姓;聪明不是借口,是审时度势顺应历史的潮流,名垂青史。

……

若问成功都几许?一腔聪颖,满怀老实,两者兼得时。让聪明与老实齐飞,不趑趄,步步坚定,走向终点,看那花团锦簇的成功,芬芳四溢!

这篇文章的题目,新颖、灵动、优美。借鉴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仿拟精彩。首先就创造了一个先声夺人之效果。主体部分,作者引用名言,活用名句,再加上长句、短句组合,使语言灵动,文采飞扬,让阅卷老师赏心悦目。特别是结尾,看到作者写的 “若问成功都几许?一腔聪颖,满怀老实,两者兼得时。”这些句子的同时,不由地让人想起贺铸在《青玉案》中的名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作者在此创造性地仿用贺铸名句进行篇末点题,借名人之句翻新,增强了语言艺术的感染力,让阅卷老师拍案叫绝!

再如2009年全国卷高考优秀作文《绽放自己的光彩》:

虎啸深山,鱼翔浅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世间万物各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生命的玄机是找到自己的位置,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

不是每条河都可以汇入大海,但它可以灌溉农田;不是每朵花都能被养在温室里,但它可以装点山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找到自己的长处,绽放自己的光彩,因为我知道:农民和领袖的笑脸——同样灿烂!

本文一亮相就夺人眼目,正是得益于创造性地引用“虎啸深山,鱼翔浅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些名句。结尾仿写“不是……,但……”“不是……,但……”的句式,使得语句精彩闪亮,蕴涵哲理,发人深思,可见作者不俗的语言驾驭能力。

如果把源自作者笔下的语言文字比作一顶王冠,那么恰到好处地“引用”名言诗文名句则无异于镶嵌在王冠上的颗颗明珠。endprint

猜你喜欢
名句名言语言艺术
封底:·英诗名句·花儿
巧用语言艺术生动小学数学课堂
《中庸》名句节选
生活中的语言艺术
新理念下数学教学的语言艺术
视听语言
名言
中华名句
名言趣画
高考英语名句展播及专项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