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过去经历的瞬间与今天的自己”导写

2017-08-09 03:26陈玉驹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阿列克谢耶维奇鼓点经历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删除我经历过的任何一个瞬间,我都不能成为今天的自己。

[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逼问自我存在的好题。它指引我们将目光从外部拉回,朝着内心深处挺进,钻探心灵的构造,分析精神元素的成分。

这是一道关系型材料作文题,包含过往与现在、瞬间与永恒、过程与结果等多组关系,主要矛盾是“过去经历的瞬间”与“今天的自己”。“成为”是矛盾转化的关键,这是一个中性词语,有“影响”的意思,行文中要探讨“过去经历的瞬间”如何影响了“今天的自己”。

“过去经历的瞬间”,可以是思想认识突然提升的重要瞬间,也可以是人格缓慢形成的一段普通时光;可以是一马平川、春风得意的顺境,也可以是挫折与苦难相伴相随的逆境。“今天的自己”,可以是教师、医生、文学家、思想家、企业家、军人、商人等实指义,也可以是追求公平正义的自己、情感丰富的自己、理性十足的自己等虚指义。总之,本题所要探讨的是过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论处境是顺还是逆,不管在事情发生的那一刻滋味是甜还是苦,都于不经意间影响(塑造、改变、提升等)着一个人的气质(思想、品德、特性等)。

常规立意:“我”之存在,是所有“瞬间”的累积与叠加,抽去其中任何一个“瞬间”,“我”之大厦将倾于一旦。

核心立意:“过去经历的瞬间”提升了“今天的自己”。

创新立意:相对于未来,今天的所作所为也是“过去经历的瞬间”,也必定会影响未来。因此,理应珍惜当下,奋发有为,为将来更好的自己奠基。

[佳作一]

请珍惜昔日的鼓点

张骞丰

(1)鲁迅曾道:“将来是现在的将来,于现在有意义,才于将来有意义。”想必同样的是:于过去有显现,才于现在有影响。我们今日生命鼓音的美妙,离不开昔日鼓点的集聚。(引用鲁迅的话,直“起”文题,言简义丰。过去是“鼓点”,现在是“鼓音”,鼓音当然是由鼓点集聚而成的——形象诠释了“过去经历的瞬间”对“今天的自己”的影响和塑造,可谓立意精准。)

(2)因此,请珍惜昔日的鼓点。(根据第一段的诠释,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自然而然,且单独成段,突出强调,清晰可鉴。)

(3)我们常会在成功人士的颁奖会上听到:“删除我经历的任何一个瞬间,我都不能成为今天的自己。”的确,过去的那个瞬间也许早已偃息,但那是对现在感相的真切孕育。无意瞥见过的一花一木,听闻的一啼一笑,都会在今后的人生影像中浮现,甚至成就、改变人生。(承接第一段,进一步阐述“过去经历的瞬间”对“今天的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4)沈从文先生在创作《边城》时说:“茶峒是我从军的地方,那儿有我的感味,茶社里明眸的姑娘与河滩旁着丧服的女子便是翠翠的化身。”可见,作家创作的灵感大多源自于多年生活时经历的瞬间,而这些瞬间便形成了他们的人生积淀。(举例论证第三段的观点,非常贴切。)

(5)昔日的鼓点,是一次沐浴晨曦时瞬间的快意,是对人生对自然的一次玩索与感喟。珍惜昨日的幽梦、繁华,不是对过去的沉溺,也不是对现在的不满和无奈,而是人对自身的一种脾性,对世间万物的自在节律。(此段把文题分解为两个概念:昔日的鼓点和珍惜昔日的鼓点,并对之进行概念界定,使文章论述更加深刻。)

(6)过去的一切无法删除亦不能删除,但我们对经历过的无数瞬间的记忆与反思,我认为,还是很重要的。失败者常言:“人是现实状态的永远缺席者,往日的点滴会酿成今日的大患。”诚然,经历的瞬间不会绝对影响今日的自己,正如西方那句谚语:“没有一滴雨会认为是自己造成了洪灾。”但是,我们至少要学会反思自己:今日的自己是如何形成的?与过去的自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关系?(此段从“昔日的鼓点”的“负面作用”分析其对“今日的自己”的影响,是为文章的“转”,论证全面又深刻。)

(7)放眼当下,唯结果主义者有之,唯急功近利者有之。文学家无故呻吟:“昔日的经历实在无味。”艺术家大发声势:“美的缺失令我难以创作。”然而,在我看来,那是他们不懂得对过去已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作细致深入的思考、判别与分析,聆听不见脑海、心灵深邃处隐秘的那一个个鼓点。既无从发掘,又何谈输出?(联系现实谈人们对“昔日的鼓点”价值和意义的忽视。)

(8)为何板桥只面对村头的一些荒竹,便能有那自成一家的墨竹?为何达芬奇对着旅馆中的妇人,便创作出了永留于世的《蒙娜丽莎》?当今世人的空虚、大意,难道还不值得我们深思?(三个反问句,直击人心: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珍惜昔日的鼓点”?)

(9)过去的瞬间是今日灵感的来源,过去的细节是形成今日生命现状的元素。与过去晤谈,与现在商兑,搭建最美的桥梁,你会发现昔日的鼓点于耳畔回响,今日的鼓声愈发铿锵,未来的人生图景清晰可现!(此段文采斐然,且呼应第一段,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合,开合有致,收到了“豹尾”之效!)

[点评]

文章用“鼓点”喻“过去经历的瞬间”,用“鼓音”喻“今天的自己”,形象生动地诠释了“删除我经历过的任何一个瞬间,我都不能成为今天的自己”,可谓“四两拨千斤”,化平凡为神奇,令人眼睛一亮,击节赞叹。文章先谈“昔日的鼓点”对“今日的自己”的正面影响,再谈负面影响,从而呼吁我们应该学会发掘“昔日的鼓点”的正能量,讓人生今日的鼓声愈发铿锵!纵观全文,文章思路清晰,论证全面而深刻。

[佳作二]

带着过去上路

喻言

(1)几乎所有人都渴求完美。

(2)所以,他们极想删除过去不完满的瞬间,仿佛这样就能使他们完美无瑕。但,事实果真如此吗?(第1、2自然段,扣材料,起题,开门见山,简洁有力,且两段形成因果关系,具有表达张力。第2段,用设问句,给人思考,形成思维张力。)endprint

(3)当然不是。删除过去的灵魂是贫瘠的,当然也不会有什么广度与深度。它甚至不能再称之为“灵魂”,而只能叫做虚伪的“躯壳”。一首《万物生》使东北姑娘萨顶顶一炮而红,然而本该专注于锦绣未来的她却谎称自己为少数民族混血,极力删除过去平凡的自己。如此拒绝直面过去的做派,使一个充盈质朴的灵魂顿时变得浅薄无知。试问,一位失去灵魂深度的歌者,又如何能唱出春华秋实、夏阳冬雪的蕴美?(例前有观点,例后有分析,以例带议,这是写议论文的智慧!)

(4)因此,过去的瞬间应被贴心而藏。(观点单独成段,以示突出强调。既是照顾阅卷老师评卷,也是为自己加分!)

(5)过去的每个瞬间都有存在的意义。珍惜它们,感恩它们,是因为它铸就了如今的自己。过去,或悲或喜,或于暗夜踟蹰,或于骄阳奔跑……无论怎样,都会将我们打散、重组,打磨、上光,从而使我们增添新的维度,成为一个完整的自己,进而为未来更好的自己奠基。我的耳畔仍回响着史铁生的高吟:“既然苦难把我推到悬崖边上,那我就此坐下,欣赏烟霞雾霭,唱支歌给你听。”过去苦难的瞬间最终将史铁生打磨成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史铁生接纳了他苦涩的过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完成了人生的升华,成为震烁文坛的大作家,不能说与此没有任何关系。由此可见,面对无法删除的过去,我们唯一能做的,也是必须要做的,便是将过往瞬间拾起,装入人生的背囊,而后且歌且行,迈向未来,风雨兼程。(此段借史铁生的事例,谈“过去的瞬间”之于“如今的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分析独到、恰当。)

(6)个人不能删除过去,国家更不能粉饰历史。直面历史,既要记住那些辉煌的,能继往开来的瞬间,更须铭记那些黑暗的,能警钟长鸣的瞬间。面对二战的过去,近年来,日本总是妄图否认罪责,掩盖过去,极力删除细节,然而历史明鉴,日本此举是欲盖弥彰,反遭世界蔑视。与日本不同的是,同样曾有不堪回首的军国主义历史的德国,却有着自揭伤疤的勇气和责任,那惊世一跪,跪下的虽然是痛楚,却引领着德国走向锦绣的未来。(由个人到国家,提升文意。日本与德国对过去瞬间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深思。)

(7)珍视过往瞬间,带着过去上路,揽星光淬火,我们一定会奔向一个更好的未来,做最好的自己。(文末点题,展示愿景,让人不得不听从作者观点的召唤!如此,文章立论就无懈可击了。)

[点评]

文题“带着过去上路”,即为文章中心论点,观点表达明确,不含糊。围绕“过去”,全文先谈个人,再谈国家,中心明确,文意递进,显示出清晰的论证思路。文末点题,展示践行“带着过去上路”这一观点后的愿景,自然晓畅,令人信服。纵观全文,文章立论明确,论证思路清晰,是一篇优秀的说理文。

[佳作三]

二手时间

文/无锡一学生

“当我写作的时候,我一天常常要花三至四个小时与人交流。我不用笔记录,我用录音带。”

八十六岁的阿列克谢耶维奇站在讲台前,与中国读者分享她创作《二手时间》的经历,讲至此处,她稍稍停顿了一下。

一个作家与一支笔,那是会产生化学反应的。在文字的排布与词语的筛选中,倾向性便出现了。而录音带不同,那沉默的长方形匣子,一言不发地记录下所有发生的瞬间,细小至一次咳嗽、一声叹息。于是,完整的不加任何人为篡改的原始情感便呈现出来。

一个人站在时间里,时间带动空间,夹杂着这世间所有好的坏的快乐的痛苦的万千种事物经过他,任何一次经过都或多或少地留下了一些痕迹。只是有些显露无疑,有些擅长潜伏,有些刻骨铭心,有些只像蝴蝶扇了扇翅膀,一会儿便被埋进记忆的深处。于是物才得以成物,人才得以成人,携带着所有过去的痕迹,才成为那个完整的个体。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野心”便是向读者呈现出那些完整的人。在每个人单独的讲述之中,我们可以看见俄罗斯命运的起伏在他们身上碾过,留下的哪怕是最为细小的痕迹,都被清晰地记录下来,所以他们真实地呈现自我,他们的人格与尊严因此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尊重。

人所有经历过的瞬间锻造出了这个人,国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二手时间》便是阿列克谢耶维奇以人为介质,对国家命运之痕的一次客观记录。

俄罗斯民族血管里流淌着的本该是音乐家、文学家、哲学家的血液,然而,是什么使他们现在在街头做小贩、鞋匠,甚至小偷?阿列克谢耶维奇试图记录在苏联解体的二十年间,国家命运的变迁。谁都有希冀自己的民族辉煌灿烂的期盼,但是,当国家生病了,当民族陷入沼泽,阿列克谢耶维奇没有选择遗忘,而是选择了记录。因为她深深明白,是国家动荡的命运铸就了今日俄罗斯民族坚毅的性格;倘若剜去这些伤痕,俄罗斯便不足以成为俄罗斯。

每一次命运的刻痕都该被记住。如果选择忘记,便是背叛自我的开始。

[点评]

这是一篇立意高远、结构清晰的好文。在审题立意上,围绕材料含义,作者精心择取了“记录痕迹”这一独特角度生发开来,用“伤痕”將材料中的“瞬间”具体化,表达“忘记瞬间便是背叛自我”之旨。在结构安排上,开篇写八十六岁的阿列克谢耶维奇站在讲台前与中国读者分享她创作《二手时间》的经历,突出“她稍稍停顿了一下”的特写镜头,一下子抓住读者眼球;主体部分由个人到国家、民族层面展开,逻辑严密,顺理成章,且设置了比较合理、明晰的过渡句段。此外,文章语言老到,文采飞扬,值得同学们借鉴。

(作者:陈玉驹,张家港市沙洲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阿列克谢耶维奇鼓点经历
画与理
鼓魂
冰尜8级 经历风雨
雨天
戏曲美学视域下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
阿列克谢耶维奇诺奖奖金资助年轻作家
外刊人物
经历与感悟
为春天加油
一次奇妙的就餐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