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常识的思考

2017-08-09 03:25陈玉驹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华佗神医

童话和电影,都是这样设置的:有黑必有白,有忠必有奸。否则,哪来的惨烈情节扣人心弦险象环生?甚至在文明的传统里,也是如此设置的:清官往往死磕弄臣,红脸的是关公白脸的是曹操,特洛伊战争里要夺回海伦的那一方被视为正义的化身,而特洛伊王子那一方,本来在保家卫国的那一方阵,却不幸沦为戏剧家笔下的反角。

世上不是只有黑和白

文/李纯

S君,写下这个题目时,你正在微信上义愤填膺地吐槽。围绕的,是温岭杀医案。你忿忿地说,医生该杀,因为“哪一个病人,去医院没有挨过宰?受过气?病人就是医生砧板上的肉。”你又说:“为什么有些领导看专家门诊能包一栋楼,而普通病人只能等死,贫病交加?”

我很想说些什么,不过,那狭小的微空间,好像展不开剧目啊。于是,就用这样一封信,来作答吧。

我不想说,其实太多的医生很无辜,龚晓明、于莺、高耀洁、钟南山这些名字都写着大医精诚。如果你知道,绝大多数医生,是如何用微薄的工资,精湛的技艺,应对着这帝都高昂的房价,和不时如潮水般涌来,偶尔还发发飙的患者,你大概就不会轻率地说:“医生该杀了。”

可是,S君,像你这样义愤填膺的青年,又何止一人?谁又能在互联网上那些“凄烈”的新闻面前,心如止水?富二代嚣张,官二代跋扈,校长开房欺凌幼女,卖红薯妇女对着城管当街一跪,它们如集束式子弹,如天罗地网,让你逃无可逃,拍案而起。都说北京窗外有霾,可这些信息,在你心房上,罩上的是另一层有毒的霾。

你生生被屏幕逼成了愤青。你所有的愤怒与良知,都被一个接一个的段子撩起。最终,你苦不堪言。你想,怎么办呢,我深爱的祖国?

在回答你这个提问时,我先给你讲个故事。

在童话传说里,人物设置通常只有善与恶,黑与白。于是,我们看见了,灰太狼是残害小红帽和外婆的凶手,狠毒的后母与白雪公主不共戴天,怪兽是一定要与奥特曼对决的,至于金刚狼,天哪,电影里所有和金刚狼作对的都翘辫子了好不好。

童话和电影,都是这样设置的,有黑必有白,有忠必有奸,否则,哪来的惨烈情节扣人心弦险象环生?甚至在文明的传统里,也是如此设置的,清官往往在死磕弄臣,红脸的是关公白脸的则是小人,特洛伊战争里要夺回海伦的那一方被视为正义的一方,而特洛伊王子那一方阵,本来在保家卫国的那一方阵,不幸沦为戏剧家笔下的“反角”。

不是A就是B。

这样的逻辑推演,被植入我们的思维,我们还浑然不觉。它们似乎在我们脑海中,形成了编码,0、1、0、1、0、1这真是思维的陷阱,后患无穷的设置啊。

是啊,多年之后,看到新闻,马上怒骂起来的青年们,请先缓一缓:想想,自己是否中了这种毒?

如果与人性、与文明接触得久了,浸淫得深了,你会发现,左右这世界的文明,并决定它几千年绵延的,绝对不是黑与白。如果世界上只剩下强权与弱小,只剩下好人与坏人的恶斗,那么,请你相信,“小强”活不到今天,人类的文明,早已无穷次方地毁灭,灰飞烟灭。

在黑与白之间,更辽阔的,是赤橙黄绿青蓝紫。或者从白到灰逐渐演变的色阶。

更确切地说,如果把我们把新闻还原成一幕大戏,你会发现,很多大戏,或者其中的扮演者,无法仓促地盖棺论定。如夏俊峰之怒杀城管,就被演绎出很多版本,在有的评述里,他甚至成了英雄、义士,而另一些版本里,夏成了一个小混混,为了面子走上不归之路。

如果我们承认了人性的复杂性,那么,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何当下的新闻有如此之多的罗生门。是的,有多少人真的全面接触了真相并还原了真相?他们告诉了你他们所看到的。

而一次次地转播之后,原有的元素被扭曲。

贴标签是多么轻松便利的方子,一顶大盖帽就“了结”了那被指代的人群。某城管小青年曾经哭诉,他上网相亲,一报出家门后,姑娘们纷纷退出他的QQ群。

世界上不是只有黑与白。在极丑与极美之间,往往是千姿百态、灵动变迁与无边的博大。如果我们肯承认这份博大与变化,并追寻那些好的方向,创造好的天地,那才是我们对身处的世界的真正认知与认同。

电影《罗生门》的结尾是:淡淡的夕阳余晖照着檐滴,卖柴人抱着孩子走远。电影无法做到全是黑暗,它总会留下亮光,大家对此也习以为常。

结局,会是光明。如果每一个人,都如此去想,去做,去推动。

[品鉴]

娓娓道来,情感真挚。文章由对“杀医案”的评论说起,引出“世上不是只有黑和白”的话题。作者并没有急于明确这个观点,而是通过列举“童话”和“电影”等例子,并通过假设的方式进行分析说理,指出我们在吐槽“杀医案”时,其实早已掉入了“非此即彼”的思维陷阱。随后,作者指出“世界上不是只有黑与白。在极丑与极美之间,往往是千姿百态、灵动变迁与无边的博大”的事实,提醒我们首先要承认人性的复杂,然后努力去“追寻好的方向,创造好的天地”,情感真挚,令人回味无穷。

神医华佗竟然是个虚拟人

文/朱辉

关于神医华佗,历史上一直都有争论。到底有没有华佗这个人?华佗是中国人、印度人、还是波斯人?

其实这类争论不难理出一个头绪,中国的神仙大多有过凡人身份,比如钟馗、张果老、吕洞宾……那些曾经存在于中国某朝代的神仙“肉身”,其实只不过是个载体,很少有后人去研究“肉身”的情況,后人们只会去给成为神仙的他们烧香磕头。同理,神医华佗已经成为了中医领域的神,那个曾经存在于东汉末年的“肉身”华佗也就不再重要了。

历史上大约确实存在过一个叫做“华佗”的人,按照现在的行政区划,他是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据说华家原本是当地望族,到华佗出生时家道已经中落,不过依然看得出是有学问的人家,要不名字怎么起得那么怪。“佗”,很多人不认识这个字,乃负载之意,表明他父亲期望他长大后能担当重任。endprint

中国古代文人非常活跃,这使得我们能够看到的文字资料远远多于其他文明古国。不过文人随意越界到历史、医学领域,常常帮了倒忙。对于华佗的过度炒作,就让其最后变成了让人怀疑的人。《后汉书·华佗传》描述华佗“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更有一些史料记载华佗寿至一百五六十岁仍保持着六十岁的容貌,这些神奇的文字显然连累了其他有关华佗记载的真实性。

除了超长寿命,华佗出神入化的外科手术也让人生疑。按照现有常识,东汉末年能进行内脏手术已经让人匪夷所思,用利斧做开颅更是天方夜谭。古时候没法化验血型,也不能进行输血,外科手术中病人失血如何补充?用斧头开颅,且不说力度如何掌握,没有吸氧设备,没有心脏起搏设备,手术成功率肯定为零。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对于华佗那些神奇的外科手术,一般人不信,但很多中医医生信了。他们的猜想是华佗曾经靠自学掌握了绝世医术,其外科手术能力也许跨版本达到了超现代水平。他能用口服麻沸散进行手术前全麻,能用针灸止血,术后能用某种神奇的草药消炎防感染……至于华佗之后,为什么中医外科手术水平大倒退了,那是因为华佗临死前将集毕生医功精华的《青囊经》传给狱卒,狱卒这窝囊废不敢接受,于是华佗将《青囊经》付之一炬,中医便大倒退了。

华佗没有师傅,完全靠自学成才,那么之后漫长的一千多年里,为什么再没有出现一位华佗式的外科中医高手?对此,如今有些中医的解释是受到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影响下,开肠破肚,终非孝道。可是假如华佗当年没有进行许多次人体解剖,他怎么可能掌握复杂的人体构造、大脑结构?在封建时代,他又是如何得到了那么多可供解剖的遗体?地方政府没有干预吗?没有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吗?

站在自己的角度美化或丑化某件事、某个人,这是人性的本能。华佗医术的种种夸张之处,千百年来难免被众多非中医从业人员怀疑。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佗的事迹,实际来自印度神医耆域的故事。联系到华佗同时代的“曹冲称象”也来自印度佛教传说,陈寅恪这种说法具有一定可能性。

其实任何沾上“神”的事物,必然文学性多于真实性。历史上可能确实有过一位叫华佗的名医,后来有人把他捧为了神医,并持之以恒添油加醋,于是越来越像非人类了。久而久之,反而让人怀疑华佗是否原本就是个虚拟人。

[品鉴]

分清概念,还原真相。华佗与神医华佗,实际是两个概念。华佗是一个历史人物,而神医华佗只是个传说——作者真是火眼金睛,看到了名词术语背后的实质——人,特别是中国人,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美化或丑化某件事、某个人。说某个人好全都好,一好百好;说某个人坏全都坏,一坏到底。其结果是让“人”成为“非人”——“虚拟人”。鲁迅先生曾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句话同样适合中国人眼中的华佗。“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其实古人早就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

当世上还没有高科技时

文/张佳玮

北宋时,世上还没有汽车和脚踩刹车。宋朝人坐太平车,车前五到七头驴骡马牵引。没有刹车装置,下坡怎么办呢?宋朝人想了个笨法子:在车后另拴两头驴骡,每逢下坡,就在车屁股那里扬鞭吓唬,逼那两头驴骡狠命往坡上蹿,和前头五到七头下坡驴抗衡,以此完成下坡减速工作——中学物理老师看了这模型,一定忍不住要出道受力分析题来给学生做。

以前,世上还没有手机、电话和视频聊天时,女孩子会很愿意相信梦境。好像睡着时大脑就会开一个视频窗口,现场直播意中人的一举一动。湘黔川边境的水手,告别了姑娘坐船去下游,姑娘们就会谈论、探听、做梦;如果连续几天梦见意中人在下游和别的姑娘厮混调笑吃花酒,就会茶饭不思;真痴绝的,一生气,一边骂着死冤家,一边直接跳河算了。

以前,世上还没有留声机、CD、录音机、iPod时,听音乐是种奢侈的享受。宋朝时的宫廷饮宴,吃的在其次,听音乐为主。每道菜配什么样的曲子乐舞,都有规矩。欧洲人没有留声机可收藏,只好买人肉乐器。比如,巴赫这等天神级的人物,就是被贵族养在家的音乐创作师,吃饭时跟马夫园丁们一起,专创些音乐来让主人高兴。那时节,音乐家都得创作演奏兼通,因为主人召唤时,你得自己演奏——和中国士大夫家里养着歌姬和伶人,是一个道理。

上古时节,人类没牙刷时,就用手指刷牙。中国古代人使的是右手中指。蘸点盐,或者其他什么,刷啦啦啦。很方便,但很土。明朝时,有人提出过改革意见:右手中指刷牙太落后啦!——我们要用左右手同时擦牙!你可以想象明朝时节,天蒙蒙亮,大家在井台上一字排开,抬双肘,伸两指,在嘴里稀里呼噜地一通擦;刷牙刷急了,手指皮都能磨破了。

就在20年前,世上有了磁带和录音机,但还没有数码播放器、网络云共享和即时多媒体通讯软件。你想和谁分享一首歌,就得揣着磁带和歌词纸,跑去她家,并排坐着安静地听。她也许还会跟你借歌词纸抄写,因为她不知道20年后,你可以在搜索引擎随意找到任何一首歌的歌词,并同步进手机备忘录。

当然,那时候,你根本料想不到这一切会如此方便。你会以为一旦毕业就各奔东西,人海茫茫难以寻觅,这些磁带和歌词就会像夏日阵雨,过了某个下午就什么都不剩。你那时一定不知道20年后,社交网络给了你无数方式来找到她,而且按几个键就能让你们重新开始以前中断了的谈话,或重新谈论某一首歌。但那时,你会发现一切都变了。高科技能够找到一切,但没法让你回到20年前:那个没有高科技、担心失去一切,于是并肩听歌、根本想不到遥远未来的周日午后。

[品鉴]

列举事实,对比论证。仿佛电影画面一般,作者笔尖的镜頭从“北宋”拉到“以前”再拉到上古,并在每一个时期都用古今对比的方式,引出人生感叹:“那时候,你根本料想不到这一切会如此方便。你会以为一旦毕业就各奔东西,人海茫茫难以寻觅,这些磁带和歌词就会像夏日阵雨,过了某个下午就什么都不剩。”虽然科技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但是过去那种简单而淳朴的生活方式也随之一去不复返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方式也不像过去那么亲密美好了。在对比中,作者的情感倾向立现!

(作者:陈玉驹,张家港市沙洲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华佗神医
谦虚的华佗
华佗学医
天下第一
不能吃吃鱼的人生没有意义
华佗治病
小华佗拜师
五禽戏
谁更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