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静
朱自强教授在《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育的主体性资源》一文中说:“儿童从一出生开始,其语言发展就需要用特殊的语言系统来刺激、激活、发展。”小学阶段的学生基本还处于皮亚杰所说的具体运算阶段,思维中没有形成完整的逻辑思维系统,需要借助具體的形象来思考。而类型丰富的儿童文学,特别是绘本,正是符合儿童思维发展特征,激起他们想象力和兴趣的文学。
一、儿童文学的“童性”特征
在很多人眼中,儿童文学大多是指童话,甚至成为童话的代名词。实际上,通俗易懂的历史小故事,新颖、情节曲折离奇有趣的幻想小说,儿童诗等都是较为常见的儿童文学。儿童的想象力是需要从小培养的,而儿童文学常以“魔幻变形的夸张手法”将孩子们所熟知的或陌生的事物形象化,刺激文学形象的再生,促进孩子们精神世界的建构。如风靡全球的幻想小说《哈利波特》,以现实世界为蓝本,以西方神话传说为颜料,勾画出一个新的魔法世界。其中曲折离奇的情节迎合了孩子们爱冒险、爱新奇的天性。这正如培利·诺德曼所说的“好的情节的确提供双重乐趣——第一重是未完成的乐趣,即未完成的张力与完成的期待,第二重则是完成的乐趣”。儿童文学的这种“童性”就是吸引学生,引起学生浓厚阅读兴趣的所在。
我们在日常语文教学中,除了可以通过各种读书交流活动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组织学生大量阅读积累,更重要的是要将儿童文学引入课堂,在课堂中引导学生鉴赏、辨析,引导学生正确深入阅读,否则,更多的学生都是看“味道”,而悟不到其中有关语文的内容,这将失去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杜威在关于儿童文学的阐述中提到:“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具有他们个人兴趣的人的世界。”这种“儿童本位论”虽然强调了儿童作为生命主体的独特心理世界和精神需求,但忽视了儿童与整个社会生活的联系。对儿童文学的定义应当是为儿童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为儿童所喜闻乐见,并对儿童具有审美、娱乐、教育等价值的文学作品。对于中、高年级小学生来说,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们也很早发现文学在教育中的作用,利用儿童文学来教育儿童也成为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手段,是激活儿童语言潜能的最佳语言系统。现行的各个版本的小学语文课文大多都是儿童文学作品,可见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材之外再补充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作为阅读材料,对于语文积累和语文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笔者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利用书香班级建设的契机,在五年级学生中组织“优秀儿童文学漂流瓶”的活动,学生兴趣浓厚,一年之后发现,学生的阅读、写作等语文素养提升很快,这都得益于大量儿童文学的阅读和积累。
三、绘本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兴起及作用
近年来,绘本已经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和小学语文教学中。严格来看,绘本其实并不陌生。绘本是儿童文学的“图画化”,也是儿童文学的一种。绘本又称图画书,起源于西方,诞生于19世纪后半叶的欧美。我国台湾地区的绘本大致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起步,至80年代后渐入佳境。而在我国内陆地区,绘本仅为起始阶段。虽然我国传统的连环画与绘本有相似之处,都是用图画承担起语言表达功能,但对于连环画读者只能在一定角度用全中景去看,会产生极大的距离感。而绘本则兼具了连环画中的全视角,又有极其有趣的故事情节,暗藏着起、承、转、合的节奏设计,吸引儿童的兴趣。虽然绘本中文字较少,但正因为如此,更要求作者对文字的锤炼,语言文字既要符合儿童心理发展,又要使得文字与图画相匹配,承接整个故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沟通儿童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而这些精练的语言会让儿童在阅读过程中慢慢懂得如何运用文字表现图画,表达自己内心世界。
在阅读与写作中,图像与文字相互转换的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小学生来说,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绘本中精美的图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比枯燥无味、全篇皆是文字的书籍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绘本用图画讲故事的方式,把原本属于高雅层次、仅供少数人欣赏的绘画艺术带到了大众面前,尤其是孩子们的面前。这些图都是插画家们精心手绘,讲究绘画的技法和风格,讲究画面的精美和细节,是一种独创性的艺术。可以说,好的绘本中每一页图画都堪称艺术精品,可以陶冶儿童的艺术情操,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
教师在儿童文学(包括绘本)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利用各个阶段学生对色彩、形象、声音等抽象事物的特殊感受,全方面发掘其中的价值,不仅仅只注重文本技巧的传授,更应引导学生感受不一样的文学世界。如在学习《捞月亮》等儿童文学作品时,不能仅用成人的想法来考虑,应该将自己置身于儿童的思维世界中,理解儿童的趣味和心灵世界,使他们与作者构建的童趣世界水乳交融,使得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儿童文学引导儿童进行生命的超越,实现精神的成长,接受文学与文化的熏陶,建立起完整的人格。正如朱教授所说的“小学语文教育课需要补上儿童文学这堂课”。
(作者单位:湖南省怀化市人民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