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学学校的学生年龄层次在16到18岁之间,这部分年龄段的青少年肩负着建设祖国、建设民族的伟大历史重担,少年强则国强,他们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伟大中国梦的美好蓝图能否实现完全依赖当代大学生的能力和素养。但是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素质水平相对来说差强人意,而且由于人生阅历的浅短、社会经验的匮乏,导致他们的思想和看法存在幼稚和不成熟的地方,在中职学校学习基本上算是他们继续受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如果不能够将这些不成熟的、幼稚的想法剔除,那么这些消极的态度就会伴随他们走出校园甚至伴随终身。因此,在这个关键性的时刻,中职学校着实有义务接手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在学校并不是一个新鲜词汇,它的诞生已久,并且发挥着重要的教育作用,然而,直至近年来,人们才开始将社会工作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在中职院校就更晚。但是,两者之间不仅存在很多契合点,而且一旦结合则产生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本文旨在分析两者间的契合点,并就如何将两者契合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中职院校;社会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契合
一、中职院校社会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的可行性分析
1.中职院校社会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契合有利于实现价值观上的互补。中职学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常是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和道德,努力成为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人,建立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崇尚个人利于服务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服务于国家利益,追求多奉献、少索取。同时,也会创造机会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性格和创新意识。而中职学校开展的社会工作则通过多种方式和多种主题让学生和社会上的不同工作接触,在实践中让学生明白个体的重要性,在无形中培养他们尊重个体、尊重差异的性格和意识,世界需要不同才更加完美,正因为不同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才多了一份相互理解和神秘感。社会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实现了价值观上的互补,让人们意识到集体的重要性和奉献精神,同时也认识到个体差异的宝贵。
2.中职院校社会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契合有利于实现教育方法上的互补。众所周知,学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完成的,所有人受到的教育都是一样的,人们接收到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也如出一辙。这种课堂里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可避免地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逐渐抹杀,使得人们的思想意识逐渐趋于一致,少了本来的不同。诚然,对于部分思想体系的建立,需要同一种模式和思想来进行维系,但是思想是多元的,需要不同思想之间进行碰撞才能形成百花齐放的效果,如果人为去规定哪些是完全对的,哪些是不可取的,对于学生来说是思想上的綁架,对于思想来说是对前人经验和努力的扼杀。社会工作方法主要有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这种模式就充分注意到每个学生的思想和看法,个体的利益和诉求得到了极大的照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有点和不足,我们不能照葫芦画瓢苛求所有的人去从事同一件事情,必须看到不同人的特点,因材施教,发挥出个体的最大功能,这种模式是思想政治教育所欠缺的,和社会工作的切合弥补了这一不足。
二、如何实现社会工作与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
1.首先,要形成认识上的契合。目前在我国,无论是在中职学校还是普通高校,课堂上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学生进行自己思想政治体系完善和三观培养的重要方式。不可否认,在对于学生人格培养、心理健全和基本法律知识的充实上,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此外,中职学校的学生由于早年间学习不够努力导致自身的水平较差,因此,在中职学校学习期间,如果想要弥补早期的过失,就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汗水,对于学校的教育来说,想要纠正这些本来就存在很多问题的学生,教育模式就要更加激进且严厉。社会工作是学校组织的旨在培养和完善学生人格的重要举措,对于学生的帮助是巨大的。
2.其次,要在工作方法上形成契合。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个案工作;第二种是学校小组工作;第三种则是学校社区工作。在真正开展社会工作时,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某一种工作方法或者某两种,同时更多的是对三种方法交叉进行。这样的工作方法具有较强的灵活性。相反,目前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集中于课堂,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较少,学生个体的主观无法被调动,因此,学生接收到的教育更多的是理论,比较抽象,接受起来相对也比较困难。如果将社会工作的方法引进到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改变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育的效果也会更加显著。但问题在于目前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习惯了自己传统的教学模式后,很难再去改变自己的方法,另一方面,即便他们存在改变的决心,也因为缺乏教育和培训而无从下手,这时候,学校就应该即时出手,对于相关教师进行社会工作方法上的培训和讲解。
【参考文献】
[1]姚伟;王宁.当代美国儿童福利政策的特点[J].外国教育研究,2011(5).
[2]何欢.美国家庭政策的经验和启示[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47-156.
[3]何毅.从学校社会工作的视角看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关怀与救助[J].教书育人,2006,(11).
作者简介:江红(1987-07-16),女,汉族,四川三台人,社会学专业,大学本科,学士学位。现供职单位全称及职务:四川省民政干部学校教师,职称:助教、社会工作师;研究方向: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