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元上 周楠
摘要 玉米是临泉县广泛种植的一种粮食作物,种植过程中栽培密度对于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临泉县玉米密植栽培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提高临泉县玉米栽培适宜密度的方法进行了论述,以期为种植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玉米;栽培现状;问题;适宜密度;提高方法;安徽临泉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3-0058-01
对于玉米种植户来讲,需要在玉米栽培中应用合理化方法对于栽培密度进行有效控制,最终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玉米的需求。本文重点对临泉县玉米密植栽培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高临泉县玉米栽培适宜密度的方法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以期为提高玉米产量和保障玉米品质做出重要的贡献。
1 临泉县玉米密植栽培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密植栽培技术已经在临泉县玉米栽培中进行了有效的应用,从2004年前后种植密度为4.2万株/hm2左右到近年来的6.0万株/hm2左右,对提高玉米产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如通过有效调节玉米群落结构使玉米在生长中进行充分的光合作用,保障了玉米的品质,增加了玉米产量。但是,这种方式在应用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由于农民文化素质水平不高,未掌握先进的植株栽培技术,依然在玉米种植栽培中应用传统方式。一些高质量的密植品种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高的成本、不利于进行科学管理,导致先进的技术没有得到有效应用。同时,一些玉米种植户在实际玉米栽培中未能合理管水和科学施肥,即便是对于玉米栽培密度进行科学把控,也依然未能有效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1]。
2 提高临泉县玉米栽培适宜密度的方法
2.1 提高玉米种植户的素质和能力
需要应用有效方法提高广大玉米种植户的素质和能力,使他们对玉米栽培密度进行良好控制,最终保障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一是临泉县基层的农资销售机构和农业综合服务站要充分发挥作用,深入基层对广大玉米种植户进行积极的指导,提高他们玉米种植栽培的专业素质,使得他们应用好学习到的知识,在实践中科学地把控好玉米种植密度,使玉米植株密度控制在5.4万~5.7万株/hm2之间。二是临泉县广大的玉米种植户需要自己不断地学习和提高种植技术,培养自己的玉米栽培能力,最终在今后的玉米种植和栽培中应用良好方式控制好玉米种植密度。比如,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多阅读玉米栽培方面的书籍,在实践中对于这些知识进行有效应用,一方面检验这些知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保障玉米种植密度被合理化控制,从而对于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发挥出重要作用。比如,在种植方式上,适当地增加种植密度、缩短玉米植株之间的距离,应用专业化的机械设备进行科学播种,保障玉米植株之间距离一致,对密度进行科学化控制,避免过去人工操作导致玉米密度增加而影响到玉米品质问题的出现[2]。
2.2 科学选择品种
需要进行有效玉米品种的选择,使得良好的品种被科学播种,保障玉米植株的品质,结合其他方式进行玉米植株的管理,对玉米种植密度进行有效控制,使玉米的质量和产量得到有效保障。比如,依据本地区的土壤特点和种植密度控制方式进行玉米品种的有效选择,使得玉米在生长中具有良好的抗旱性、抗病虫害的特点,保障玉米品种的质量[3]。
2.3 将栽培密度控制和水肥管理进行有效结合
广大玉米种植户需要在玉米种植栽培中应用有效方法进行科学水肥管理和田间管理,使其与玉米密度控制工作进行有效结合,从而对于提高玉米质量和产量做出重要的贡献。一是加强玉米田间管理。对于玉米植株周边的杂草进行有效清除,应用科学化玉米植株栽培方式,避免玉米植株之间存在“以强欺弱”问题,使得所有的植株都可以充分吸收养分、水分、阳光,最终保障玉米种植中产量和品质的提高。二是进行科学的水肥管理。临泉县玉米种植可以应用一定数量的磷肥和钾肥,增强玉米的抗病性,然后再对种植密度进行科学控制,可以极大提高玉米的品质,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高品质玉米的需求。在控制好玉米种植密度的同时,应用优良水源进行玉米的灌溉工作,保障玉米植株在生长中对于水分的需求。三是科学应用一些新型的栽培技术来提高玉米单株生产质量和水平,在有效控制玉米种植密度的同时,使得玉米单株具有良好生长特性,最终具有较高的产量,使得玉米种植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有利于玉米種植户在今后的玉米种植中通过不断地应用优质技术方式来有效地控制好单株品质、保障单株产量,使得玉米种植实现效益和价值[4]。
3 结语
对于玉米栽培适宜密度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利于临泉县广大玉米种植户应用有效方法控制好玉米种植密度,保障玉米种植的质量和水平,使得玉米种植户的经济效益得到实现,为临泉县玉米种植的发展和进步打好基础。
4 参考文献
[1] 洪凯.玉米栽培的适宜密度问题[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4(7):56.
[2] 刘丽霞.玉米栽培的适宜密度问题[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5(10):20.
[3] 曹冬梅,方继友,曹丕元.玉米极早熟品种适宜栽培密度研究[J].玉米科学,2013(2):122-129.
[4] 宁硕瀛,胡富亮,刘宝康,等.玉米不同栽培模式的产量及群体适宜密度[J].西北农业学报,2012(3):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