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晖
摘 要:新常态背景下,民营企业不断加快走出去步伐,海外投资市场逐步扩大,剩余产能也实现了有效转移。然而,海外市场中存在的信用、完工、政治与金融等融资风险,不利于民营企业海外投资项目稳步开展,也阻碍了“走出去”发展进程。由此,文章在分析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几种主要风险基础上,探析了这些风险发生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了降低并控制民营企业“走出去”融资风险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民营企业;“走出去”;投资;融资风险;控制措施
融资风险是指,在某项目的筹资活动中,由于筹资规划而引发的收益变动风险。受经营与财务的双重影响,融资风险主要可分为信用风险、完工风险、政治风险、金融风险等。近年来,随着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逐步推进,民营企业也开始加紧出口与对外投资步伐,并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成绩。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企业对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再创新高,总额累计达1702亿美元,较上年增长44.1%。并且,2017年1月10日在对经济观察网的采访中,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秘书长和振伟称,2017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将继续增长,而推进对外投资的主力将是民营企业。但是,在民营企业“走出去”步入快车道的同时,诸多融资风险也随之显现,致使部分民营企业的出口下降、对外投资与并购项目接连失败。由此,如何有效管控融资风险,已成为推进我国民营企业稳步快速“走出去”的关键。
一、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融资风险类型
(一)信用风险
企业在开展国际贸易项目过程中,当目标国参与方不能正常履行协定责任及义务时,便会影响企业的可靠性和专业能力,从而产生项目融资的信用风险。以东北辉山乳业为例,自2014年与荷兰乳业巨头皇家菲仕兰有限公司合资建厂以来,辉山乳业开始加快走出去步伐,频繁寻求与国外企业的合作。然而,在2016年12月中旬,美国MUDDy Waters机构却先后发布了2份做空报告,其中将辉山乳业称为“骗子公司”。报告中称辉山乳业发布虚假财务报表、夸大资产价值至少已有三年,且负债颇多,实际估值几乎为零。这一报告的发布,极大地影响了当地企业与辉山的合作意向与合作步伐,致使该企业融资面临极大的信用风险。据金融深度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3月24日停牌前,港股辉山乳业股份狂跌85%,换手创纪录达7.79亿股,创下港交所史上最高记录。另据新华社2017年3月10日报道显示,2016年全年,广东省企业海外信用风险增高,广东信保全年累计向省内民营企业支付赔款8.32亿元,增长1.2%;为企业追回海外欠款16.56亿元,增长57.46%。可见,当前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去”面临着一定的信用风险,必会造成项目融资困难。
(二)项目完工风险
完工风险是指,企业在海外某项目生产运营阶段中存在的无法完工、延期完工或完工后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等风险,是海外项目融资的主要核心风险。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发生了不少完工风险案例。例如,2011年底永晖焦煤公司公布了出资10亿加元,与日本某商社联合收购加拿大第三大焦煤生产商GCC的合作计划。然而,在2012年收购计划进行至关键环节时,一家国际做空机构因永晖焦煤的成长过于迅速,指控其存在财务造假,并要求加拿大和香港监管机构否决此次收购项目。受该机构指控的影响,永晖焦煤股价迅速下降了16%,项目也遭受了停工与延期完工等风险。再如,2015年11月,烟台新潮实业以22.1亿元收购了美国西德克萨斯的油田。随后,于12月又推出了新一轮融资方案,计划以83亿元收购该区域另一油田的资产。且直至2016年7月,新潮实业仍在美国继续抄底页岩油气资源。然而,页岩油气开发对资金量与供应能力的要求较高,一旦资金供应发生中断,企业便会面临停工与亏损风险。据新潮实业的业绩报告数据显示,近几年该企业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其中2016年的亏损金额约为1.9亿元。另据山东商报新闻消息显示,2017年3月,新潮实业遭到了大股东的间接减持。可见该公司的资金状况不容乐观,企业海外油气资源的项目开发存在生产与完工风险。
(三)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是指,目标国政治体制、税收制度、外汇管理法规与关税及非关税贸易壁垒的改变,包括对项目产品实行联合抵制、禁运与终止债务偿还等措施而引发的项目在不同阶段与各个方面的风险。例如,2016年6月,欧盟发布了对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含量要求的第26号法规,即含量不得高于0.01%。且此硬性限制规定了5年的过渡期,期满后,不符合要求的纺织品将不允许在欧盟市场销售。与此同时,美国也发布了第17版限用物质清单,其中罗列了12类服装、鞋类和成品家纺产品的限制使用物质,总数达250种余种。欧盟和美国出台的关于纺织品、家纺产品出口的新规定,对我国相关民营企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山东魏桥创业集团、华孚色纺与南山纺织服饰集团等民营企业将会因出口纺织品质量不符合最新限制条件,而遭遇一定数量的召回风险与经济损失。据《中国企业国际化報告》蓝皮书显示,在过去10年的“走出去”失败案例中,约25%是由东道国政治派系阻挠、政治动荡与领导人更迭等原因引发。当前,政治风险已成为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去”面临的主要融资风险之一。
(四)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是指,在海外项目融资中,项目发起人与贷款人无法提前分析、预测与控制的金融市场变化,如东道国和母国汇率波动、利率上涨、通货膨胀与国际贸易政策趋向等造成的融资风险,主要可分为汇率、利率与财务风险。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低碳经济与后危机时代背景下,国际贸易政策的内容不断增加,如出台碳关税,抬高进口产品技术、安全与环保标准等。这些贸易保护政策的推行与提出,为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去带来了较大的金融风险,企业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国际市场份额不断缩减。另外,据新闻网数据整合显示,自美联储宣布结束量宽并开始加息以来,美元大幅走强,人民币兑美元持续贬值。至2016年7月19日,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贬值至了6.7011,中间价累计贬值达7.5%,同比贬值幅度达7.92%。至2017年4月10日,人民币对美元甚至跌至6.9042汇率下跌93个基点。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下跌,使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去遭受一定的金融风险与汇兑损失风险。可以看出,东道国和母国汇率波动与国际贸易政策改变等,使得民营企业出口与融资面临一定的金融风险。
二、融资风险发生的原因分析
(一)境外金融机构覆盖范围较窄,难以满足民营企业融资需求
现阶段,境外中资金融机构是我国民营企业的主要信贷融资渠道。但是当前,我国中资银行在境外设立的分支机构总体数量仍然较少,且覆盖范围较为狭窄,多数集中于发达国家和地理位置优越地区,难以有效满足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融资需求。据《参考消息》的官方网站显示,中国银行早已开始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且成为了我国在海外覆盖区域最广的金融机构,但截至2017年3月,其设立的境外分支机构也仅覆盖了51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建设银行也仅在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拥有240余家境外机构,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阿联酋与俄罗斯等。而且中资银行境外机构的贷款业务,多集中于重大项目领域,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消费信贷以及房地产等,而针对民营企业的矿产资源开采、工业生产制造与服务贸易等金融支持较少。据界面新闻網显示,截止到2016年底,中国建行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累计重大项目有25个,涉及40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金额超过450亿美元,而民营企业的跨境融资却少之又少。我国境外金融机构与贷款支持业务的这种不均衡分布,增加了民营企业在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融资难度,造成企业“走出去”面临着一定的项目融资风险。
(二)我国政策性保险业务发展水平低,针对民营企业的保险额较少
出口信用保险是当前我国针对对外贸易的主要政策性保险业务。其通过信用机构的安全保障作用,将保险标的定为对外贸易中国外买方的信用风险,可以有效降低承保人因进口商商业风险或进口国政治风险而遭受的损失,包括货物、服务、技术和应收账款等。但是,现阶段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总体规模较小,且基本被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所垄断,造成出口信用保险因缺乏非商业化经营与竞争而发展极为缓慢。并且,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惠及范围较为狭窄,且投保成本较高,因此为了降低“走出去”成本,民营企业甚少购买出口信用保险。根据中国金融网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3月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正式机构仅覆盖到省一级,数量只有18家,在境外也只开设了伦敦代表处。另据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信保的保险及担保业务实现总承保金额达4731.2亿美元,其中,中小型民营出口企业项下承保覆盖率仅为21.3%。说明目前我国政策性保险业务发展仍然停滞于初级阶段,针对民营企业的保险额较少,难以有效保障其“走出去”面临的融资信用风险。
(三)民营企业的股权投资支持形式单一,支持力度不足
股权投资属于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途径之一,是民营企业走出去的重要融资方式,能够有效满足企业海外项目的融资需求。然而现阶段,国内能够为“走出去”民营企业提供股权投资支持的机构有限,所开设股权投资的支持形式较为单一,且项目限制条件严格、门槛要求较高。截止到2016年底,我国仅有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与中非发展基金有限公司两家金融机构开设了相关业务项目。而中非发展基金仅是对非投资的股权投资基金,主要用于在非洲地区开展经贸活动和投资的中国企业及项目,限制了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融资范围和地区。另据《中国企业跨境并购袖珍指南》显示,2014-2016年,中国企业的跨境兼并与收购的财务投资伙伴中,境外基金占比高达80%,而民营基金不足20%,政府主导的投资基金甚至不到3%。明显看出,国内民营基金的股权投资支持形式匮乏,且支持力度不足,增加了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融资风险。
(四)国际外资准入政策持续收紧,加剧民营企业的融资风险
外资准入政策是所有国家外国投资制度的核心内容。但是由于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等问题,国外许多国家持续加大外资准入政策的限制性,进一步加剧了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融资风险。例如,2015年,清华紫光先试图以230亿美元收购美国镁光,后又试图收购西数15%股权,并以190亿美元收购闪迪,但因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审核铩羽而终止了交易。再如,2016年2月,华润和华创组成的中资财团欲以26亿美元收购美国仙童半导体公司,但此项目也因遭到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的否决而未通过。农业、电力、化工、通信行业这些优势行业,澳大利亚、美国也提高了政府审查强度。另外,美国还加强了对外资企业的国家安全审查,再加上对中国投资“泛政治化”的主观判定,进一步增加了中国民营企业的投资受阻概率和融资风险。据《对外投资与风险蓝皮书》展望,2017年发达国家的准入审查风险呈现上升趋势,并拟加强保护核心基础设施和关键技术企业不被外资收购,而部分发展中国家则将强化外资的“本土化”要求。各国对外资准入制度的持续收紧,加剧了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去”面临的融资风险。
三、控制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融资风险的途径
(一)政府提供优惠性政策补贴,助力民营企业“走出去”
民营企业“走出去”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我国政府应通过调整和改革现行的税收制度、财政政策,为民营企业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在税收制度上,政府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税收经验,如完善海外投资收入减免税与损失准备金制度等,将民营企业的部分投资金额纳入投资损失准备金,进而降低民营企业的境外投资风险与税收负担。在财政政策上,政府应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财政资助力度,扩大财政补贴的覆盖范围。例如,对具有优势与特色项目的民营企业,进行前期准备工作的部分补助,包括境外市场调查、境外项目勘探、境外员工培训等。此外,还要加强财政政策与税收制度的宣传力度,提高政策运行的透明度,从而惠及更多的民营企业。
(二)降低外汇管制力度,为民营企业提供汇兑便利
实行外汇管制本质上是为了达到国际收支与本国货币汇率的平衡,但是过度的限制和管理,将阻碍本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所以,应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和贸易往来的实际状况,适时适度放宽外汇管制,为民营企业“走出去”创造汇兑便利。具体而言,我国政府应削减外汇管制中的部分冗余限制,如对外汇资金来源审查、购汇审核、利润汇回核实等限制性措施,同步跟进对外汇管理基层部门的权限增加,以促进外汇管制的便捷化发展。并且在总公司向境外分公司放款时,降低此过程的条件限制,切实提升民营企业在境外扩张时的贷款及融资便利。可以借鉴宁波试点的经验,在向境外分公司发放贷款时,总公司可以使用自有资金和贷款资金。在对国内总公司的外汇额度进行核定时,充分审核境外分公司的经营规模,并通过银行直接办理额度内的资金汇兑,取消其他的审批环节。此外,可通过拟修订《境内机构对外担保管理办法》方式,对民营企业的对外担保进行管理;通过精简改革方式,简化管理程序与担保门槛,兼行备案制度。
(三)建立对外产业投资基金,促进民营企业专业化投资
我国民营企业进行专业化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为对外投资产业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因此,根据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股权融资需求,我国应充分利用国家外汇储备,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具体可以参照中非发展基金的运作模式,考量民营企业的特征,商业化操作特定的区域、国家、以及市场。同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牵头国内综合实力较强的民营企业与金融机构,发展联合投资基金,为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投資项目服务。并且,政府应加大引导与支持力度,设立对外并购基金,获取包括知识产权、品牌、市场份额等国际优势资源。此外,注重产业基金的管理与发展,在其有效存续期限内,将委托专业管理公司负责投资资金的管理与经营,且兼顾负责产业基金的事务性管理,以促进民营企业的专业化投资。
(四)成立商业性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形成良性竞争的保险市场
随着国家风险和企业资信评级数据库的不断完善,各类保险公司的承保技术也将进一步提高。面向商业保险公司开放出口信用保险业务,成为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市场发展与扩大的必然之路。在成立商业性的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时,构建公司的业务品种、承保范围、以及覆盖区域,应该不同于政策性保险公司。应以中短期险种为主,与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保持适度竞争,进而构建互补性的出口信用保险体系。同时,还应以自贸区为试点,探索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商业化运作模式,进一步提高出口信用保险的经营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此外,政府与保监会还应完善出口信用保险的立法,进一步完善监督管理体制,使得出口信用保险的商业化运作有法可依。
(五)银行完善境外融资体系,为民营企业提供资金保障
我国应完善境外融资体系,加大对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力度,为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国家政策性银行应充分体现其政策性与战略性的重要地位,加快设置境外分支机构,尤其是在欠发达和新兴市场国家、地区,进而拓展民营企业“走出去”的金融资源和覆盖范围。同时,政府应加强对政策性银行的资本投入,提高银行的抗风险能力。而境内商业银行应借鉴外资银行的发展经验,在民营企业“走出去”较为集中的国家与地区,积极设立境外分支机构,如境外经贸合作区、工业园区所在地,使民营企业享受全方位的本地化金融服务。而且境内商业银行还应开发国际性的金融产品,如出口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境外资产抵押贷款、离岸金融服务、股权融资、项目贷款等业务,进一步丰富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融资服务和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朱萌,戴慧.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融资风险控制研究[J].国际贸易,2016(5):48-51.
[2]付朝庆.民营企业“走出去”融资中的风险防范机制探析[J].消费导刊,2015(7):113-114.
[3]周密.企业“走出去”如何防范风险[J].国际融资,2008(8):42-44.
[4]黄怡芳,欧娜.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如何防范政治风险[J].商业现代化,2008(23):177.
[5]闫晗.我国中小企业海外融资风险控制浅析[J].大观周刊,2012(48):108.
[6]宋秋萍.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融资风险控制[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8(6):40-42.
[7]庄东妮,胡红竹.国内汽车企业海外并购融资风险分析[J].科学与财富,2010(8):160-162.
[8]赵瑜丹.企业融资中的风险控制探讨[J].中国商界,2012(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