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评改 生主沉浮

2017-08-09 21:53林丽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7年13期
关键词:习作课文文章

林丽

摘 要 作文的自主评改,即让学生站在评价者的角度,自主阅读或小组讨论来评改自己或班内的习作,形成个性化的评价观点和评价意见。通过自主评改,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通过自主评改,彰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本学期,笔者对作文 “自主评改”的方法进行了初探。

关键词 小学作文 自主评改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3-0026-03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改文,业至辛勤,苟学生弗晓其故,即功夫同于虚掷。”每次笔者批改作文都十分精细,红线红圈布满本子,但学生对于“精批细改”的文章并不大注意,甚至熟视无睹。这早已违背了课程改革“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的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可见,培养学生的自主评改作文的能力,是当下作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任务。

一、晓之以理,激发学生自主评改

(一)“古人学问无遗力”

把古今中外的著名作家修改文章的逸闻趣事和独到见解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从中明白“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的道理。古有欧阳修“不怕先生责骂,只怕后生笑话”的趣闻,今有朱德熙先生一丝不苟评改作文的故事。又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时修改了7次,单开头就重写了15次……从一个个故事中,学生会从内心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我平时写作文哪有这样推敲、琢磨啊”。

(二)“润物细无声”

四年级我们已学习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于是,笔者从文本出发,出示了叶老当初为肖复兴修改的手稿,学生不禁感叹叶老的认真与一丝不苟。然后,借此机会让学生谈谈叶老的一丝不苟体现在什么地方。学生自然关注了文章的修改。潜移默化的引导,让学生懂得“好作文是改出来的”。与此同时,将自己文章的修改手稿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感受到作家、老师写文章还要如此精心修改,更何况他们呢?

(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因此,笔者在班里搜集学生写作时的句子,让其他学生评價,可以说发现的优点,也可以委婉地指出缺点。 “我特别欣赏‘一把雨伞载母爱的‘载,让我感受到母爱的重量。”“我喜欢这句‘父亲眉头紧锁,在房里不停地踱来踱去,从这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体会到父亲的焦急和担心。”“我觉得作者这句‘紧挨着的荷叶宽大又厚实,上面还有珍珠般的水珠可以改成‘紧挨着的荷叶宽大又厚实,轻轻托住那一颗颗晶莹剔透如珍珠般的水珠。”……孩子们在评价他人的作文时,渐渐发现,原来我也可以做老师。

二、授之以渔,指导学生自主评改

教师应当交给学生作文评改、评价的方法,逐步迁移、建构并运行自主评改的模式。

(一)明确习作修改的内容

我们以往的作文修改都习惯于从内容、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出发,这样的修改内容对于学生来说略显空洞,给予的范围过大,以致于学生找不到“点”。要想真正通过修改作文来提高习作能力,我们必须让他们明确修改的“点”在哪儿。于是,笔者受管建刚老师作文教学的启发,结合班级学生作文的缺陷,让“小老师们”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修改:

1.开头出现的大话、套话现象。《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一篇大道理,实际上根本做不到的话,就是大话。如:“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经历很多失败,但失败并不可怕,只要能在失败中寻找正确的方法,并再次尝试就会有成功的机会。我也有失败的时候,但是从不放弃,只会更努力更用心地去做。”一个人能做到从不放弃,这样的人一定是惊天伟人,所以这样的语言就是“大话”。又如:“我经历过的事情就像沙滩上的贝壳,有的让我感动,有的让我羞愧,有的让我愤怒……而体验成功的喜悦总是烙在我的心灵深处,现在就让我介绍一件吧。”像这样,能应用于很多篇作文开头的“万金油”式程式化语言,就是所谓的套话。

2.结尾出现的拖沓现象。管建刚老师称此类现象为“长尾巴病”,以下是他教学会诊“长尾巴病”的一个片段:

出示:课文《穷人》结尾

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师:课文到这是不是就结束了?按照我们平时的写作思维,要这样讲——啊,桑娜和她的丈夫多么善良,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师:如果这样的话,那就叫做“画蛇添足”。你给自己添了足了吗?在我们班上,把这样的结尾叫做“长尾巴病”。

管老师以课文做榜样,以幽默诙谐的语言让孩子们明白了什么是“长尾巴病”,这样一讲解,学生作文结尾想不精炼都难啊!

3.文章出现的平庸现象:一方面是选材不新颖造成的,另一方面是遣词造句未经过斟酌。高段习作中的主要问题是:过渡用“然后”、动词皆用“弄”、“说”字通全文、处处见“心想”。语句如流水,缺乏趣味性。这些习作中出现的平庸现象均是生活化语言过多的使用造成的。

(二)展示习作评改的方法

由于学生水平有限,他们对作文的高低往往不能了然于胸,即使察觉到作文有些不妥,但也不知道从何下手。我们是孩子们学习的引导者,放之前,我们要先进行范改,起到“帮扶”的作用,授之以“渔”。

1.开头要“接地气”

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好的范例,因此,笔者借用了《童年的发现》的开头,指导学生进行开头修改的指导。

出示《童年的发现》的开头: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另一个开头是一位同学的习作: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成功了的事,就连我也不例外。在成功的一瞬间,我感受到了成功所带来的喜悦。下面,我就和你们说说我在一次演讲比赛中的事吧!

师:两个开头一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觉得第二个开头很复杂,第一个简洁明了。(真会发现!)

生2:第二个开头好像写什么事情都可以套用。

师:如果按照这位同学的思路,课文的开头应该是这样:在我九岁那年,我已经发现了很多很多东西,我发现天上是有星星的,我发现河里是有鱼的……我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生笑)为什么笑?

生1:前面写的不算是作者的发现。

生2:前面的不需要作者去发现的,没有写的价值。

生3:前面写的和课文是无关的。

师:对啊,是无关的话语,我们不需要多说。如果是你,你能模仿这篇课文的开头来改改这位同学的开头吗?

生1:犹记得,那是一次演讲比赛,它带给了我成功的喜悦。

师:干脆利落,真是一位好医生。

生2:演讲赛上,我获得了成功,我永远无法忘记那份成功的喜悦。

师:多干净的开头啊!

文章之所以能选编进教材中,说明是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从教材出发,学生既感亲切又有兴趣。以课文为范例,老师又用语言画蛇添足:“如果按照这位同学的思路,课文的开头应该是这样……”学生一下子感觉到用“套话”的开头变得面目可憎,受到了真话的魅力感染,自然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2.去掉拖沓的“尾巴”

①理论式的结尾:学生在结尾的时候特别喜欢发表类似于哲学家的理论:“人生就是这样……”“成功就是要付出劳动……”殊不知这样的理论脱离自己所写的小事甚远。在《七彩校园》中看到金小敏老师指导的一篇文章的结尾很好:困难就像狗,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小作者写了自己从被狗追的害怕,到狗看见他便害怕的一件事,从中得出的道理。这样的结尾紧紧贴近文章,简洁干净,看似在写狗,实际说的是一个道理,无需刻意抒发。以此为例,众生模仿修改,去掉以往贴标签式的理论结尾。

②赞美式的结尾:“啊,多么美好的一天啊!”“桑娜和渔夫是多么善良的人啊!”……这样的结尾出现的频率很高,应让学生明白这样的结尾宁可不要,像《穷人》的结尾一样,读来就令人回味无穷,真正体会“此时无尾胜有尾”的魅力所在。

3.杜绝平庸

①一种表达,多种方式

在我们的口语表达中习惯用上“然后”作为连接,学生在习作时,也是自然流露了。如一位学生在写《第一次炒蛋》时,这样写道:“我先往碗里打了两个鸡蛋,然后放了些许调料,拿起筷子用力地打散。然后往锅里倒入适量的油,起火,看到油起泡了,我就把蛋倒到油锅里。然后,我顺势拿起铲子,不停地翻炒。看到蛋变得硬硬的了,然后我就把它们盛到了碗里。”课堂上,以此为例,让学生通过朗读谈谈自己的发现。学生很快能找到“然后”用得過多,并能为之改正:“我先往碗里打了两个鸡蛋,再往里放些许调料,并用筷子使劲打散。接着,往锅里倒入适量的油,加热至油冒泡了,我就把蛋倒到油锅里。然后,我顺势拿起铲子,不停地翻炒。看到蛋变硬了,我就把它们盛到了碗里。”在改的过程中,学生不难发现,原来一个“然后”可以用“接着”、“再”等连接词来替代。

再如,文章中常出现的某某某“说”,教师要引领学生改掉“说”的毛病,让他们明白“问”、“回答”、“唠叨”……这些词都是“说”的意思,都可以出现在文章中,避免“说字穿全文”的现象。有些地方甚至可以不用出现“说”,直接出示提示语,也无妨。

许多文章会出现“心想”病:a.我心头一紧,心想:什么?今天居然要考试?b.我高兴极了,心想,原来骑自行车是这么容易的事!管建刚老师在指导学生评改作文时,教会学生用语气词替代“心想”,就像第二句:我高兴极了,哈哈,原来骑自行车是这么容易的事!恰当使用语气词,马上产生了奇妙的效果。

同样的表达,是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诠释的,学生结合语境去思考,我该用什么样的词语,我该如何避免重复累赘的语言。就好比每个动作都有固定的词语,而非皆用“弄”;每种“说”都有不同的含义,而非仅用“说”。这样带着思考去修改他人的习作,下次自己写作时就会注意这样的问题了。

②讲究节奏,增加趣味

为什么教材中有些文字读来朗朗上口,那是因为文章文字对称,节奏感强烈。我们的习作也可以做到如此:两只手紧紧地抓住扶杆,两眼死死地盯着脚下,战战兢兢地挪动步子。“抓住扶杆”“盯着脚下”“挪动步子”,当句子的字数相同时,我们的汉语就会产生奇妙的节奏感。

讲完例子,随即出示相同类型的句子请生修改:在学校,课堂上一起努力学习,课下一起开心玩耍的好伙伴们,和我一起体验成长的快乐,和我一起分享生活的酸甜。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多了一个字——“课堂”的“堂”。“课下”对应的应该是“课上”。

原来文章一字之差就会缺失精彩,不得不感叹汉语的奇妙。难怪,即使是大文豪,也要反复斟酌字句,修改文章。

(三)提出习作评改的要求

1.根据评改的内容进行文章的修改。必须让学生明确作文的“重造”和“修改”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不可混为一谈。要充分尊重习作者,在修改时不可加入自己过多的想法,避免文章“走形”。

2.与习作者平等对话,用语正确、中肯。对于不足之处,以商榷的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写下满怀鼓励期待的评语。在他们的作文中常常能看到这样的评语:“你的语句比以前写得通顺多了。我相信,你再继续努力,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你的文章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期待你下次的佳作。”原来孩子们评价的语言是那么实在、真诚,既没有不妥当的批评指责,也没有概念化语言,他们也在评价中学会了与他人友善地交流。

三、持之以恒,组织学生自主评改

“自主评改”是一个长期不懈的过程,一般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一)自我修改

学生自读作文,按照评改的内容和要求进行修改。学生的自我修改是有一个思维的过程,学生在琢磨改哪里时,就是正视自己作文的不足之处;在斟酌如何改时,就是领悟“该怎么写”的提高过程。

(二)小组协作改

四人一小组,评改时小组进行讨论,根据评改的内容和要求对组内每篇习作提出修改意见,达成共识后用红笔进行批改,并紧扣习作要求及文章特点协商评语。这样做能够真正促进班集体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

(三)评改专刊

笔者在班级里特别划定了一块区域——我笔抒我怀,用来展示评改的作品。作品包括原文,修改后的正文,评改者的评语,择优进行展示。这种做法不但鼓励了先进,提高了学生的鉴赏水平,也能在班级中营造出一种奋勇争先的积极氛围。

评改之路刚刚启程,有些想法略显稚嫩了,只能一边借鉴前辈们的经验,一边自我探索,这过程中,笔者深深地感受到:学生写作的过程,身份是“生”,是被动“完成作业”;而让他们去改同伴的习作,身份则转为“师”,是主动“批改习作”,心态不同,积极性自然也不同。总之,探索之路漫漫,相信我们的坚持,在不久的将来,作文评改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80.

[3]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课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楚云鹏)

猜你喜欢
习作课文文章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