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少四
保姆纵火案对家政行业的三点启示
文| 周少四
尽管这是一个快餐式消费媒介信息的“浅阅读”时代,但有些事件注定会长久地印刻在人们的脑海,成为某个领域以生命代价推进社会进步的标志性事件。这些热点新闻不仅在当时引发社会反思和民众情绪,进而倒逼政府采取管控措施,而且会被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多维解剖。日前杭州发生的“保姆纵火案”显然也是这样一起典型案例:一个保姆偷窃了价值几十万的名表,被发现后,男主人没有报警,只是想将其辞退。于是她放了一把火,女主人和三个孩子全都葬身火海。让人最难以接受的是,这家主人对保姆非常好,开的工资非常高,甚至还借钱十万给她买房。很多人认为这是一起现实版的“农夫与蛇”的故事,免不了扼腕长叹、道德挞伐,“升米养恩,斗米养仇”的古训再次被提及。尽管保持人际交往的边界有其合理性,古人为人处世的警句也是祖先们历经磨难后的心血总结,但如果因此就鼓励孩子们“不要那么善良”,则无疑是导向了人情冷漠、人性失望的泥潭。
解读保姆纵火案这只麻雀,不能感情用事满足于道德鞭挞,更不能因为极端个案而得出“为富最多不仁,穷凶才会极恶”的谬论,而要在现代性制度框架内探讨如何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如果从理性的视角分析这起社会悲剧,它对我国家政行业至少有以下三点启示:
第一,家政行业管理不规范的现状令人担忧。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家庭服务需求呈井喷式增长,家庭服务行业市场前景广阔,但与此相随的是,家庭服务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服务质量问题凸显,尤其是对家政公司和从业人员的监管缺失,成为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的瓶颈。据媒体报道,杭州这个月薪7500元的保姆原本是一个有诸多前科的赌徒和小偷,这样一个品行不端的人怎么能够经过家政公司介绍到了雇主的家中?家政行业的监管漏洞由此可见一斑,甚至有人慨叹现在找个合适的保姆比找对象都难。家政行业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两万亿,家政公司多如牛毛却难以形成规模和品牌,其根本原因在于目前的家政公司大多只是一个中介机构,仅靠为雇主找保姆赚取中介费,家政公司在家政服务员的培养、培训和监管上严重缺位。这样,雇主和保姆的契约关系很容易变成人身依附关系,并且掺杂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因素。在找个合适的保姆比找对象都难的时代,谁来承担起行业破局之责?
第二,家政行业规范发展、创建品牌刻不容缓。任何新兴行业在其发展初期都会经历一个鱼龙混杂、百家争鸣的时代,经过市场的优胜劣汰和行业整顿的洗礼之后,最后笑傲江湖的就是那么几家品牌。作为朝阳产业的家庭服务业显然就处于这样的发展初期:行业法律法规不完善,行业技术标准不清晰,相关各方责任权利关系不明确。参考一下日本、新加坡、我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家庭服务业的发展脉络,分析我国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需求,未来家政行业的理想模式必然是:由有实力的大公司统一招聘、培养和全程管理家政服务员,由家政公司给家政服务员支付薪酬,提供劳动保障,而雇主只需要与家政公司签约(如下图):
这样保姆也成了公司职员,有清晰的身份定位。雇主与保姆产生纠纷时,其申诉对象首先是家政公司,而不是演变成雇主与保姆的博弈。家政公司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管理和运营,对家政服务员和雇主双方都进行犯罪记录、风险信息核实,为双方购买保险,为双方建立社会诚信体系,规范行业标准,还可实行精准化派单服务。实际上,国内已经有大企业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和运作。
第三,家政行业人才培养培训事业大有可为。诚如一句经典的电影台词所说:“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家政服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保姆,专业而优秀的家政服务员是教育出来的,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和发展趋势。创建家政行业品牌不仅需要大量深入千家万户的保姆、月嫂、钟点工,在师资、管理、研发和服务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大批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人才在哪里?当然是高校最集中,但不是每一所高校都培养家政人才,尤其是中高端管理人才!人才培养是需要人文、师资积淀和培育周期的。
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家政学不是培养传统意义上的保姆,而是培养家庭服务业急需的中高层技术、管理与经营人才。2012年教育部首次把家政学专业作为特设专业,正式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这标志着家庭服务业人才培养得到了政府的重视与认可。但是目前全国开设家政学专业的本科院校仅有5所,每年培养的家政学本科生不到1000人。由此可见,有相关专业优势的高校开设家政学或相关专业大有可为。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状元的诞生既需要在朝阳的行业里抢占先机,也需要在行业的领地里摔打历练。及早进入朝阳行业,填补市场缺口,抢占行业制高点,就能赢得主动,在职业生涯中脱颖而出,在走向行业状元的路上先行一步。
(作者为湖南女子学院教育与法学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