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录里的青春

2017-08-09 15:44郝师傅
中国青年 2017年14期
关键词:语录标语大学

文-郝师傅

高考语录里的青春

文-郝师傅

标语铺天盖地而来,到底是激励还是吓唬?

睡在我下铺的兄弟李赟来自山东济南,圆脸平头,一笑就能龇出两颗虎牙。与我们这种中西部小城来的新生不同,他所在的学校竞争激烈,是高考“大”省远近闻名的重点中学:每天从早到晚不停歇地上课,一个月只能休息半天。经历过残酷拼杀的李赟对高中生活印象最深的是,老师当着所有同学的面,指着窗户说道,“摆在你们面前的出路只有两条,要么考上大学从正门出去,要么从这个窗户跳出去。”

这算“打鸡血”么?算是吧,李赟点点头。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高中毕业班的生活写满了各种励志的语录,铺满了黑板上方、横梁中间、窗框下沿,目的等同“打鸡血”。哪个学校要没几条拿得出手的标语,简直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最简单的是“距离高考还有__天”,完形填空里的数字每天都在变,不动声色地提醒着你,这一段“好日子”快没了,但你只要好好努力,下一段“好日子”也许很快就到。

“好日子”真正开始的时间,应该是1977年。

“读书改变命运”,如果时光回到40年前,在1977年参加高考的所有考生心里,恐怕都会有这样一句话用于自我激励:“破釜沉舟”、“最后一搏”。那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文革”浩劫刚刚结束,大多数青年人的学业和青春都处在被荒废的状态。当时,很多地方的政策规定,报考大学的年龄上限是30多岁,所以要赶这班车的同学,大多都是白天干活、晚上熬夜复习,“积压了十几年的人才,挤在了1977年和1978年间参加高考选拔”,其考前考后全力以赴的努力程度丝毫不输今天的考生,“我们深谙机会不易,生怕自己比别人学少了,这是社会学上有名的77级现象”。

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出炉,陈景润攻克数学难题的事迹家喻户晓之后,在青年人中间引发了一场对于自然科学的“狂热”追求,同学们摩拳擦掌誓要勇攀科学世界的高峰,“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当时尽人皆知的口号,个人奋斗的目标与科学发生了清晰而紧密的关联。

之后的数十年里,参加高考人数和被录取人数逐年增加,“独木桥”成为高考的代名词。比如,1987年的夏天,“空气略有沉闷的教室里,墙上‘来为求知、去做栋梁’的校训熠熠生辉。台上的老师说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台下的我心里有种‘纵横考场劈关斩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豪情壮志……”一位87级的考生这样形容当时的情形。万马奔腾的拼杀,已经成为高考语录的主题,一分之差的遗憾让“拼一分高一分,一分成就终生”的标语在今天仍然有极其强烈的现实意义。

又一个十年之后,全国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1999年的普通高校招生160万人,比1998年增加了52万人,增幅高达48%。到2007年,高校计划招生567万人,已经与30年前首次恢复高考时报考人数极其接近。这么庞大的基数,使得考试成绩之间一分的小小差距,变得更加敏感,“提高一分,干掉千人”被当作名言警句书写在无数课堂的黑板报上。

高考改变了无数中国人的命运。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可以认为,高考不是绝对公平的,“但高考一定是你经历的所有事里,最公平的一个。”这大概可以解释,在各个中学校园里陆续流行的各类“励志”语录经久不衰的原因,因为这可能是“最后一次用脑的机会,接下来就是看脸”。

不管这些标语多么雷人,多么凶猛,对于高三的同学们来讲,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在这些标语的凝视下,坚持跑完这场马拉松:“你已经走了许久,坚持最后一站,你就是冠军”。

学累了、太苦了?别放弃,老师们已经做好了循循善诱的准备,“累了想想父母,倦了看看未来”,“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要想逆袭,必须努力,“高考不退却,逆袭全世界”,“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

“在这种氛围里,感觉不好好学习,都对不起家长、老师。”有高三的学生这样承认。而标语确实能起到激励作用,“当他稍有松懈时,想起在外打工的父母,就会羞愧有压力。”郸城一高的一位老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侃侃而谈。

“谈恋爱就和高考谈,征服它”,因为“考上大学,学姐是你的,学妹是你的,学长也可能是你的”。如果你不努力,在你虚度年华的时候,“你的情敌正在奋笔疾书”,“不拼搏没老婆,不用功没老公”“人丑还不多读书,哪儿来的自信?”“少壮不努力,一辈子在原地”“现在不玩命,将来命玩你”。当你正想偷懒的时候,一抬头,仿佛瞥见命运老爷爷在跟你招手,“睡吧!玩吧!毕业一起收破烂吧!”“要么努力,要么死”“扛得住给我扛,扛不住,给我死扛!”——就问你,怕不怕!

标语党们已经把你的后路围追堵截到无路可退,“有来路,没退路。留退路,是绝路”,“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而你暗暗告诉自己“我一定不会这样轻易地go die”,因为你要“超越自己”,至少“试试就能行,争争就能赢!” 艰苦是暂时的,熬过这一年,以后就光明喽——“苦一阵子,甜一辈子”,“不苦不累人生无味,不拼不搏人生白活”。

我国的教育行业在国民经济序列里往往被归类为“服务业”,但既然是服务,不是应该“视客户为上帝”吗?为啥还要点名?为啥要派那么多老师盯着我们、管着我们?傻孩子,这完全是为你好!你一定要上大学,上好大学!为什么?“进清华,与主席总理称兄道弟;入北大,同大家巨匠论道谈经”,解释得够明白了吧。当然,清华北大不是你想上就能上的,“高考的路是用卷子铺出来的”,衡水中学把这条标语明确地挂了出来。所以,“要成功,先发疯,下定决心往前冲”“不像角马一样落后,要像野狗一样战斗”“尊严来自实力,成绩源于实干,别人在拼杀,你在干什么?”“今天,你努力了吗?别丢了野心和欲望”“眉毛上的汗水和眉毛下的泪水,你选择哪个”……

“不怕别人瞧不起,就怕自己不争气”“你的努力终究会得到回报”,老师语重心长,“高考前的最后一节课了,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很多人成年之后再想起当年老师说的那些高考语录,会自动将当时听着非常刺耳的言语转换为种种激励与甜蜜,“现在回想起来句句都是忠言。”

“高考是人生中最轻松的一次考试,它有答案有老师。可后来生活里的每一道题,都没有答案。”经历过高考的人再回忆起高三的生活,遗憾往往会多于快乐:要是当时再努力一些,今天会不会有一个更加不一样的自己?

“人生有很多正确答案。去读大学是正确答案,不去也是,热爱运动也是,喜爱音乐也好,和朋友一起游玩也罢,为了一个人绕远路也是,这些都是正确答案……不管考上还是没考上,都不要否定自己的可能性。要挺起胸膛,理直气壮地活着。”在一部描写主人公为高考奋斗的日本电视剧《龙樱》里,老师对学生们如是说。但实际上,对于普通的中国考生来说,高考,是一个人生命里最重要的选择之一——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甚至没有“之一”。

鸡汤式的标语、口号式的激励,都是我们青春的一种真实见证。坦率地说,我们的命运不会被某一句标语所完全改变,人生也不会因为某一个横幅而就此激荡,在高考的这个节点上,我们大多数平凡而普通的人只有一个选择:向前走,别后退。

人生没法重来一次,所以,从来就没有什么绝对正确的选择,后悔与遗憾,都只能交给时间去评判。撇开高考制度的利弊,挺直腰杆战胜它,在向上攀登的人生路上,少年应该有这样的豪情——“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责任编辑:郝志舟

猜你喜欢
语录标语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标语变变变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标语变变变
“滥挂标语”
语录
语录
最牛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