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享受语文的捷径

2017-08-08 22:31刘会娟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快乐学习小学语文

刘会娟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韩山中心小学

【摘 要】 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如何让学生享受学习,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热论的话题。笔者就这些话题,从润泽教材,满足需要,变式呈现等方面浅谈如何使语文课堂精彩纷呈,让学生享受语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快乐学习;享受学习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中,语文教师往往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只处于从属地位,教师往往只是在意学生是否会默写字词,背诵课文。学生只是应付式地完成任务,谈不上什么素质教育,更谈不上享受学习语文带来的快乐。

一、润泽教材

1.确定话题。是一篇文章的中心。无论哪篇课文,只要让学生进行足够深入的个性化的感悟,都可以提炼出明确的话题。教师在学生感悟的共同点上选取一个观点鲜明的话题,作为润泽文本的切入口。

2.选荐美文。选文的内容应该与课文神合而貌离,以便达到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积累的目的。选文可以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是名家名篇;可以是报刊、杂志上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具有较高阅读价值的精美短文;也可以是学生的优秀作文。这里面的内容有的闪烁着智慧的光辉,有的宣扬真善美,内容丰富多彩,很多都是学生们所喜闻乐见的,如果把这些与名家名篇一起推荐给学生们,将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学生爱上语文,享受语文。

3.巧设情境。教师以教材内容为基础,通过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来创设出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画面,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产生欲罢不能的阅读学习的欲望。如在教学《特殊的葬礼》时,教师就先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泻千里的塞特凯达斯瀑布,其咆哮而下的壮美景象不仅刺激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降低了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难度,为课文内容设置了一个生动形象的阅读情境。

4.多加实践。语文实践是学生应用语问知识,内化语文知识的过程。实践活动的主题是:强化和内化课文内容。活动的形式有:走访调查、做小主持人、当小导游、当小记者、演课本剧、举办辩论会等。活动的程序是:师生共同研读课文——挖掘文本中的语言实践点——开展实践活动——展示活动成果。

二、满足需要

1.满足学生好奇心的需要。阅读心理学指出: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阅读语文文本材料,就必须用出乎个体预期的“新异刺激”去激发其阅读兴趣。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常用的方法是:(1)以奇特的现象引起学生的惊奇。譬如:笔者在一张画上竟画了五六十匹牲畜,五百五十个人物,二十多艘船,二十多辆车轿,三十多幢房屋,接着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一幅什么画吗?——《清明上河图》。(2)以让人意想不到的结果引发疑问。例如:笔者问学生:大家听说过三万人马竟然把敌人的八十万大军打得丢盔弃甲吗?——《赤壁之战》。(3)以特殊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假如如果把你一个人独自放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没吃没喝,更没有房屋可住,也无人救你,你会怎么办?——《鲁滨孙漂流记》。(4)以身边的现象激发思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家是如何利用时间的呢?你们想知道时间是如何一分一秒地流逝的吗?当我们阅读了《匆匆》一文,就知道该如何来珍惜时间!

2.满足学生质疑的需要。好问,是孩子的天性。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质疑往往是将学生推向深层次阅读的动因。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去满足学生质疑的需要,激发学生强烈的质疑欲望。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常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留给学生疑问的时间和空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越俎代庖,也不蜻蜓点水,要留给学生充分感知课文的时间,让学生读通读懂,读出真情实感,学生对文章个性化的感悟就会深刻透彻。(2)设计让学生进行质疑的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读后问,可以让学生边读边问,也可以读后学生集中提问,可以在教师讲解课文的过程中提问,甚至可以在课间时发问,不拘泥于时间,也不拘泥于形式,满足学生质疑的心理需要,提高学生“把质疑进行到底”的意识。

3.满足学生交往的需要

交往的需要是孩子主要心理需要之一,也是孩子社会化过程中的必由之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过去师传生授的单向交往模式为现在的师生、生生的之间的多维多向的交往模式,以满足小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交往的心理需求,使学生个体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人际交往中的一员。

4.满足学生创造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把创造性阅读摆到十分重要的位置,这非常切合学生的不满现状、不断求新的心理特征,也体现学生对阅读语文课文进行“二度开发”的创造需求。学生的阅读创造,除了文本解释意义上的创新外,还主要集中在“改”字上。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要赞赏鼓励学生的创造才能。只要学生“改”得有道理,教师就要大加赞扬,倡导鼓励。

三 、让呈现形式“生动形象”

1.改变身份。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布道者”的身份,要求他们走下神圣的“圣坛”,回到了学生中去,成为学生合作者、引导者。遇到问题,与学生一起合作讨论;遇到困难,甘当学生助手;遇到争论时,敢当煽风点火者;遇到“话柄”,不避而远之,而是直接面对,深化话题。他们不摆架子,不断鼓励学生“试一试”“想一想”,时常提醒学生“读一读”“议一议”。他们成了语文课堂中的“主持人”,课堂上的“策划者”,语文课堂上的“助产士”。

2. 变换角色。在以前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俨然成为了能力强大的“导演”,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被教师提问,被动回答;受检查,被动作业,没有真正地享受学习语文带来的快乐。而现在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却成了名副其实的“导演”。你想和谁一起学,可以由自己和对方进行双向选择;想采取何种的学习方法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自由而定;想采取何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和兴趣爱好尽情展示。

3.转换文本。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材成了教师教语文和学生学语文的“圣经”,不可更改。而新版《语文课程标准》认为教师和学生也是语文教学資源的“开发者”,“建设者”,这就说明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补充、转换和润泽。

语文,因为对教材的润泽而显得丰满充盈;语文,因为满足学生需求而倍感亲切;语文,因为对传统教学呈现方式的变革而显得其乐无穷。改变,让学生享受语文。

猜你喜欢
快乐学习小学语文
让学生在高效课堂中快乐学习
小学音乐快乐学习的三种方法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