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云供养”与艺术功能

2017-08-08 22:11梅墨生
小康 2017年22期
关键词:烟云游历张大千

梅墨生

“烟云供养”就创作家来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艺术贮存。一个风景一段烟云,烟云过眼多了,则胸中富于丘壑,笔下才能呈现万千气象的山水画。

游山玩水是人们日常旅游的常态。当然大多也不过是走马观花,看看风景,拍拍照,然后再吃喝一番,有心的则还会参观一些地方人文景观,搜罗一些民俗纪念品,等等。这种常态化的旅游已司空见惯,因此,可称为一般意义上的旅游模式。

艺术家的旅游则在上述旅游模式中会平添一些内容,比如可能会携带纸笔或速写本写生,也可能在考察地方风俗民情的同时顺便搜罗文物——民间淘宝等等。我认识的一位画家,我们同在印度旅游时,在恒河边的瓦拉纳西城内“淘宝”,他竟看上了一个木质的旧秋千。秋千有两米多高,讨完价他竟不怕麻烦把它托运回国。光包装、手续就办了好久,且别说,这费用还真是不低。

但我更想说的是在游历山川中,艺术家与艺术爱好者还会有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收获,即是:在游览中得到“烟云供养”——饱游饫看于山川异域风光,同时采撷造化自然之灵气而享受天地“供养”。这种“烟云供养”也是一种艺术功能的实现。

上个世纪,国画大师张大千流寓海外,时常怀念故土。他从未到过庐山,却在八十年代初以八十余高龄创作了一件巨幅力作《庐山高》国画精品。这件力作画面上峰岚掩映、云雾变灭、气势撼人,也成为他的一件绝笔巨作。之所以能够未曾登临庐山而能完全凭想象创造“庐山”,张大千的创作资本就是他有当年在国内的“搜尽奇峰”与“烟云供养”之功夫。海内名山几乎为张大千游历殆遍,这些游踪履迹一次次沉积为“艺术记忆”,一旦临场创作,记忆之门打开,则山水丘壑之“烟云”便会浮动于脑海眼前,营构成一幅鲜活的画面。

所以,“烟云供养”就创作家来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艺术贮存。一个风景一段烟云,烟云过眼多了,则胸中富于丘壑,笔下才能呈现万千气象的山水画。而对于艺术欣赏者而言,“烟云供养”也是欣赏理解艺术美的生活贮存。西方某學人曾称艺术是一种“唤起记忆”——生活与艺术就是如此“互动”起来的。

当年的另一位国画大师齐白石同样是在“五出五归”的游历后开阔了视野,升华了艺术,创作出了一批精品,出现了第一次创作高峰期。

齐白石出身贫苦,早年学木工,兼习肖像画,并以卖画为生。中年拜胡沁园、王湘绮等为师,学习诗书画。在他1903年至1909年“五出五归”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写生的东西多了。1910年,齐白石将游历得来的山水画稿整理画成了一套50多幅的《借山图》,图式和笔墨完全是自家画法。齐白石最喜欢画桂林山水,他说:“我在壮年时代游历过许多名胜,桂林一带山水,形势陡峭,我最喜欢,别处山水总觉不新奇,就是华山也是雄壮有余秀丽不足。我平生喜画桂林一带风景,奇峰高耸,平滩捕鱼,即或画些山居图等,也都是在漓江边见到的。”

南朝时画家宗炳晚年不便出游,便把山水画挂于墙上,他自云“聊当卧游尔”。这种艺术欣赏活动的实现,完全离不开他当年的真实游历——多次的“烟云供养”。

而“烟云供养”过程毫无疑问是一种审美的愉悦享受过程。不管你是直接亲近山水自然,还是间接欣赏来自自然的山水画,都离不开“烟云供养”。《黄帝阴符经》云:“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人,总要在天地间呼吸吐纳山川烟云,才能画出“天地间一段灵奇”的山水杰构来。

经常让心与眼得“烟云供养”,还有比这更享受的乐事吗?

猜你喜欢
烟云游历张大千
传奇大师张大千
曾熙&张大千:得弟,吾门当大
“吃货”张大千
烟云几许著苍山
博物馆之探案游历
我的最牛老爸
蚂蚁帝国游历记
游历阳光西班牙
一场游历
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