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表情符

2017-08-08 18:48崔鹏冲
新闻世界 2017年8期
关键词:碎片化

崔鹏冲

【摘 要】网络时代,智能手机和社交软件的普及使得移动社交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信息膨胀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时间和注意力越发碎片化的现代人更加钟爱趣味便捷的信息表达方式。应运而生的网络表情符,一方面让移动社交语境呈现出有趣、便捷和表意轻文本性的特征,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社交语境意义解读的嬗变性,造成编码者和解码者之间的沟通障碍,注重社交语境便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网络表情符;发展演变;碎片化;移动社交语境

美国学者曼纽尔·卡斯特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中预言:“网络社会作为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一切支配性功能和流程都将以网络的形式得以组织和运行。”[1]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同样印证着这一预言,在移动社交网络的虚拟空间中,人们通过使用网络表情符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观点,对外塑造并输出自己的虚拟人格。碎片化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最鲜明的特征,移动社交作为应对碎片化时间的主要活动之一,等车、排队、睡前甚至洗手间时间都能成为移动社交的新场景,碎片化的移动社交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网络表情符的普及使得碎片化移动社交语境呈现出新的特征。

一、网络表情符的发展与演变

网络表情符一般是指在网络社交中使用的用于传达表情的图像性符号,其对应的英文专业术语是Emoticon,即情绪(Emotion)与小图案(icon)的组合。网络表情符本质上是一种非语言符号,承担着非语言传播功能。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迭代以及人们需求的变化,网络表情符号也经历了发展演变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文字表情

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的仍被广泛使用的成熟文字,其字形也有很大的可解读性,让人见字识意。网络时代,网民凭借集体智慧将很多生僻字作为象形字进行解读,产生了符合网络审美趣味的文字表情。如“囧”、“烎”、“槑”等

其中,最为典型的要数“囧”字,“囧”字在《康熙字典》里有收录,本意为“光明”,后被网络赋予了新意:悲伤、无奈、窘迫或极为尴尬的心情。因为“囧”字的字形很像一张人脸,“八”是两道因悲伤窘迫而下垂的眉毛,“口”则表达张口结舌的无奈。“囧”字的字形和人们悲伤无奈时的表情吻合,同时“囧”字的发音与“窘”完全一致,这让“囧”字从2008年开始便成为人们网络用语的新宠。

(二)字符表情

字符表情是利用键盘符号组合而成的用于表达情感的表情符,最常见的是美式ASCII表情符和日式颜文字两类。

美式ASCII表情符诞生于1982年,美国卡耐基·梅隆(Carnegie Mellon)大学斯科特·法尔曼(Scott Fahlman)教授在计算机科学部的电子留言板上首次使用了电子形式的表情符号“:-)”及“:-(”来区分正式的消息和善意的玩笑,这张“改变历史的笑脸”至今仍被广泛使用。今天,新的ASCII表情符层出不穷,比如,:-D表示大笑;:-O表示大吃一惊、恍然大悟;:=)表示微笑等。不难发现,ASCII 表情符是横向符号,将其旋转90°后便可以直观看出它和人脸表情的对应。

日式颜文字与美式ASCII表情符相比,都是运用键盘符号组合而成,但日式颜文字是纵向结构,视觉表意更加直观清晰。除了像ASCII表情符主要通过嘴型符号表达情绪外,日式颜文字还使用不同符号表示眼神,让其表意更加丰富细腻。比如:↖(^ω^)↗表示加油努力;(>﹏<)表示难受;(T_T)表示流泪伤心等。

(三)静态图表情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网络社交的普及,表意单调的文字表情和输入繁琐的字符表情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社交软件提供商和网民开始转向图片表情(JPG格式)的制作。

这个阶段最引人注目的要数Emoji表情符。Emoji来自日语词汇“絵文字”(读音为Emoji),是指应用于网页和网络社交中以图像为意象的一系列视觉情感符号。

Emoji表情诞生于日本,1999年由NTT公司的栗田穣崇(Shigetaka Kurita)创作,其初衷是为了让网络和手机用户在对话中能使用情感更加丰富的表情。Emoji表情的发展和流行还要得益于苹果公司和统一码联盟(Unicode Consortium)。2011年,苹果公司发布了智能系统iOS 5,并在系统输入法中加入了Emoji表情,从此Emoji表情开始进入国际市场。统一码联盟的贡献则在于将Emoji表情纳入到了大多数电脑都兼容的统一码(Unicode)范畴,Emoji便趁着东风在全球流行起来。

在国内,推动Emoji表情发展的主要是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开发商,如QQ、微信、阿里旺旺等。发展至今,Emoji表情符已包括面部表情、常见物品、动植物、建筑物等,并在不断的拓展和丰富中,可谓包罗万象。

(四)动态图表情

相较于JPG格式的静态图表情,GIF格式的动态图表情形式更加新颖,能表现表情的变化和更多的信息,受到移动社交用户的追捧。

动态图表情的走红,带动了一大批具有美术专业背景的设计者加入制作表情的行列,形成产业规模。以微信表情商店为例,设计者的表情包上架后,不仅可以被亿万级体量的微信用户使用,同时还可以通过打赏获得直接收入,甚至通过表情运作开发动漫影视等周边产品,延长热门表情的产业链。2006年底走红的“兔斯基”系列表情的创作者是中国传媒大学2004级动画专业学生王卯卯,“兔斯基”是一个新潮、多才多艺又极富幽默感的卡通兔子形象,它不仅出现在微信表情商店,还走到线下成功代言了2007年在中国上市的摩托罗拉新品Q8,同时进一步延伸出相关动漫产品与衍生品,形成初具规模的产业链。

二、网络表情符注解下的碎片化移动社交新语境

美国传播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曾提出过一个公式:信息的全部表達=7%语调+38%声音+55%表情。生动有趣、表意丰富的网络表情符,作为文字表达的辅助手段,承担着在网络交流中表情达意的作用,满足了碎片化移动社交的新要求,影响并形成了当下独具特色的移动社交新语境。

(一)社交的趣味性

移动媒体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让人们的注意力在碎片化时间中有了可以落脚的方寸之地,而移动社交则是人们应对碎片化时间的一种重要方式。不可否认的是,碎片化时间往往是人们被迫的无法选择的无聊时间,像排队、等公交、通勤时间等,人们需要有趣的聊天体验来冲淡碎片化时间的无聊。网络表情符很好地契合了用户的需求。

网络表情符发展到现在,经历了由符号到图片,由静态到动态的演变。图片相对于符号更加生动有趣,包含更多的信息量,可以说一图胜千言;动态表情符则能很好地表达图像的变化,这些变化经过网民智慧的加工,产生出一大批幽默搞笑的动态表情符,让移动社交在一定意义上进入读图时代。大批幽默搞笑的网络表情符层出不穷,一方面是人们追求娱乐的心理需求使然,另一方面网络表情符通过营造轻松搞笑的移动社交语境又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当下的移动社交语境构建出“文字序列+网络表情符”[2]的组合,网络表情符成了社交文本必不可少的“标点符号”。

(二)输入输出的便捷性

碎片化时间带来的是注意力的同步碎片化,人们很难连续性地将注意力投入到手头的事情,在这样的情境下,人们更加愿意做一些低投入的事情。以微信社交为例,微信群上不乏需要深度思考和高注意力投入的交流分享,但是在碎片化的场景下,人们不容易形成连贯性的思维和行动,深度社交缺乏生存的土壤。微信社交作为一个I/O(输入输出)系统,在碎片化时间中,用户需要的是输入输出的便捷性。

传统的文字输入有时需要斟词酌句,这无疑会增加人们的精力投入,随着丰富多样的微信表情符的出现,人们完全可以在不必用、不会用、不宜用书面语言的情况下使用表情符来代替,加之网络表情符图情并茂,人们不必再为斟酌字句而反复思考;微信朋友圈是微信社交内容输出的一个展现平台,人们可以将自己的动态或者感兴趣并希望他人知道的内容在此分享。想要在短暂的碎片化时间内完成分享,使用表情符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情绪就成了最为便捷经济的输出方式。

(三)表意的轻文本性

“文本”概念指称任何时空意义中存在的“能指系统”,[3]互联网环境中的“文本”则是指语言文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频、视频等的集合。移动社交作为一种便携式功能,需要社交双方的文本交流尽可能的“轻”,这种“轻”不仅表现在文本形式上,也表现在文本意义上。网络表情符以图形表意,形式上相较于文字表意更加直观生动;在文本意义上,网络表情符可以委婉风趣地表达不宜、不必或者不会用书面语言表达的感情,一个表情符胜过一大段文字信息。

网络表情包的形式从文字、字符到图片,从静态图到动态图,虽然自身承载的信息量在不断增加,但文本意义却更加直观易读。发图和读图成为一种简单便捷的网络社交方式。如人们用 表示倒霉,糗事;用 表示不可思议、大吃一惊;用 表示不满、惩罚、提醒等不具攻击性的情感等,这些网络表情符将自己的真实感受、心理动态诙谐而生动地表达出来,既表达了真实感情,又更容易被对方接受,避免尴尬和冲突,达到一图胜千言的效果。

(四)意义解读的嬗变性

在网络表情符的演变和发展中,其意义解读的差异性一直存在,同一个表情符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会话背景以及不同的人眼中,其意义都可能不尽相同。技术解决了网络表情符传播的兼容性,但对其意义的解读却依赖每个人大脑中的主观认知和客体参照系。网络表情符意义解读的差异性造成了移动社交语境的嬗变性。

不同的人对同一个表情符也可能存在不同的理解,这样的分歧可以用传播学中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来解释。“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是由符号及其意义而引起的,事物本身不存在客观意义,而是由人在社会互动中不断赋予的;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可以随着社会互动的过程而改变的,加之文化背景、生活阅历的不同,对同一个文字或符号的理解都不会完全一致。[4]

所以,注意网络传播的情景是很必要的。网络表情符的丰富性、主观性和随意性,一方面带给了沟通双方更多的乐趣和体验,但传播中不可避免的双重偶然性同样会带来移动社交语境的嬗变性。

结语

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曾说:“我相信,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5]网络表情符在移动社交中的广泛应用正是视觉文化盛行的体现。从网络表情符的发展演变来看,表情符经历了从文字、字符再到图片的形式演变,各阶段的发展并非相互取代而是叠加发展。一方面,形象幽默风趣,表意生动直观的网络表情符让移动社交语境更加有趣、便捷,成为人们应对碎片化时间的重要方式,同时也让移动社交语境在表意上轻文本化;另一方面,网络表情符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其盛行同样带来了社交语境意义解读的嬗变性,造成编码者和解码者之间的沟通障碍,注重社交情景成为我们不得不注意的环节。

注释:

[1]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24.

[2]余光武,秦云.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表情符号初探[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01):130-135.

[3] 张欣毅.触摸那只无形的巨手——基于公共信息资源及其认知机制的认识论[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3(01):7-11.

[4] 王庆森.基于网络即时讯息(IM)的传播范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7.

[5]丹尼尔·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 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154.

(作者: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碎片化
数学学习的碎片化与整体化
碎片化与整体性: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路径创新研究
知识碎片化背景下增强高职思政课堂实效的对策
论智慧城市发展之“痛”
创新制度范式:构建我国统一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理论思考
平行的个体与垂直的世界
多屏时代图像的碎片化阅读
微时代信息碎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
想象力都去哪了
“微时代”背景下碎片化学习在航海专业学生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