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礼
【摘 要】融媒体时代,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等都发生巨大变化,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赢得更大话语权,就应遵循新闻传播内在规律,顺应形势发展,强化融合意识,树立以受众为中心的导向,集聚传播合力,延伸传播链条,运用全媒体多元化传播形式,以“快读”、“悦读”致胜,让受众喜欢听、乐意看、好参与、愿意转,提升阅读率、收视率、点赞率、转发率,更好地提升新闻传播力,进而不断增强媒体的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关键词】媒体融合;快读悦读;新闻传播力
提升传播力,是新闻舆论的永恒课题。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面临深刻变革,必须适应时代变革带来的阅读习惯和行为模式的变化,强化融合意识,树立以受众为中心的导向,创新报道内容和形式,提高新闻原创率和首发率,集聚传播合力,延伸传播链条,运用全媒体多元化传播形式,以“快读悦读”创造更好的阅读和互动体验,让受众喜欢听、乐意看、好参与、愿意转,更好地提升新闻传播力,进而不断增强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传播力攸关媒体生命力
传播力是指媒体的传播能力,即搜集信息、报道新闻、影响社会的能力,是媒体传播的内容被受众接收和接受,进而启迪其思想理念,促使其改变行为和态度等,使媒体的传播产生独特的正能量。而到达受众的能力,则是通过阅读率、收视率、点赞率、转发率等指标得以体现。传播力的大小主要由媒体的技术手段、传播内容的权威性、媒体的人才素质、媒体传播的能力和特色等多个方面决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而这“四力”之中,传播力是基础、是根本。离开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则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媒体自身也失去了生命力。
当前,媒体发展日新月异,传播渠道多种多样、传播速度实时快捷、传播样式推陈出新,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等都在发生巨大变化,门户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兴媒体已呈“长江后浪推前浪”之势。新的环境下,信息不再是稀缺资源,无论对于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来说,赢得更多受众的注意力、社会的关注度,才是媒体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赢得更大话语权,就应遵循新闻传播内在规律,改革创新,讲求实效,顺应形势发展,以“快读”、“悦读”致胜,不断提升新闻传播力,激发媒体的生命力。
厚植速度优势,树立以受众为中心的导向
创新,是新闻传播的生存之基、发展之道、活力之源。当前,新闻报道仍然存在着稿件篇幅长,核心信息少;宏大叙事多,具体故事少;抽象表述多,形象表达少等问题,影响和制约了传播力的速度和效率。因此,要顺应受众“快读”需求,厚植速度优势、辐射优势。
(一)树立以受众为中心的导向
生活节奏的加快,让人们更偏向于接受形象直观的信息。往往一句话、一张图、一段小视频,就能成为最快速最有效的传播形式。面对新的受众需求、新的传播环境,新闻传播强起来、快起来,根本在于树立以受众为中心的导向,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具体化,强化用户意识,把握差异化需求,使新闻传播与受众能够合拍对路、情感共振。
(二)改进作风文风
新闻媒体应立足特色定位,着眼于“快”,抢占第一落点,告诉受众发生了什么、怎么样了。实现“快读”,媒体要切实改文风,创新话语表达,践行“短、实、新”,多发言之有物、短小精悍、深入浅出的报道。要善于捕捉人民群众的鲜活生动语言,多写家常话、大白话,活用接地气的网络语言,刊发滴着露珠、冒著热气、散发泥土芬芳的稿件,让受众爱听爱读爱看。
(三)融合发展集聚传播合力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是一场深刻变革。传统媒体要主动融合新媒体,运用好新技术新应用新载体,占领微博微信等新阵地,做到报纸、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取长补短、良性互动,整合内容生产,建立“中央厨房”运行机制,不断丰富传播形态和传播方式,以多样化的展示、多介质的推送,使新闻报道动起来、活起来,发挥出快的优势。
(四)提高新闻原创率和首发率
高质量、高水平的新闻报道,无疑是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加强传播力建设,既要从传播内容着手,着眼受众的需求,提供高品质、多样化的新闻报道,更要提高快速采写、快速刊发的原创首发的新闻报道数量,加大传播的信息量,提高新闻报道的实效性,在受众心中塑造值得信赖的媒体品牌。
创新话语体系,让有意义的新闻更“有意思”
一条新闻能否传得开、散得广,关键是要精彩鲜活,让人喜读爱读。如果新闻作品不可读,不管导向多正确,都无法赢得读者的青睐,传播力、引导力等也更无从实现,在媒体融合时代更是如此。让人能够“悦读”,既要创新话语体系,善于讲好故事,将大道理与小故事相融合,把有意义的新闻讲得“有意思”,让人赏心悦目,更要注重互动交流,吸引公众参与,使大家在阅读、参与时心情愉悦。
(一)突出个体叙事
相比宏大叙事,从小视角、小故事来报道新闻故事和人物,则更具温度和温情,更能吸引人、打动人。媒体宣传要善于把宏大道理、文件表述,转化为生动鲜活故事,让思想理念、核心价值观能够走心入脑。在纪念建党95周年宣传中,央视制作的《我是谁》系列公益宣传片,之所以能广泛传播、广受欢迎,正是因为作品选取了医生、交警、清洁工等这些群众身边的普通共产党员,通过平凡的人物、温暖的镜头、温情的故事,叙说他们立足平凡岗位勤勉敬业、默默奉献的故事,很好地回答了共产党员“我是谁”、“为了谁”的问题,让人看后热泪盈眶、深受触动、催人奋进,成为个体叙事的一个成功案例。
(二)讲好生动鲜活故事
不管媒体如何融合,新闻报道的重心都应该落在基层。讲好鲜活故事,需要记者始终葆有真挚的百姓情怀,真正俯下身、沉下心,到基层一线挖掘新闻的富矿,采写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报道。讲好鲜活故事,要契合受众深层次的视阅需求,克服死板、生硬、单调、枯燥等毛病,用心构思、凸显主角、突出细节、注重描写,细致入微地展现情节和细节,以简练、生动、流畅又逻辑清晰的语言来讲清讲活一个个故事,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贴近性。
(三)互动参与延伸传播链条
网络时代,受众参与意识越来越强。而互动正是新媒体的优势所在。在新闻传播中,要淡化“作者视角”,强化“读者视角”,加强与受众的互动交流,引导受众在参与中评论点赞、转发分享,促使传播内容“发酵”扩散,实现二次乃至多次传播。今年6月21日,新华社官方微信推送了一条题为《刚刚,沙特王储被废了》的9字标题新闻,新闻内容包含标点符号才45个字。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新闻发出十多分钟后,这则简短的推送却迅速引爆朋友圈,获得了10万+的阅读量及数万点赞,成为现象级的“刷屏”现象。究其原因,除新闻本身价值大外,微信编辑与网友的互动评论精彩、有趣、好玩是其重要原因。作者回复显然是编辑有意为之,话题精彩有趣,很好地迎合和引导了读者情绪。对于一些网友的提问和反问,作者“不按套路出牌”,没有一板一眼地严谨回复,而是在把握方向基础上,熟练运用网络流行用语,极具贴近性,有些许的“不认真”却收到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赢得更多认同和参与。
(四)创新渠道多元传播
新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传播形态和样式的丰富多样。多介质、多样化的内容推送,会使新闻报道更立体生动、更鲜活,令人赏心悦目。在新闻传播中,要综合运用好图文、图表、音视频等样式,善用3D动画、H5、VR等现代传播手段,推动传播从静态到动态、从单维到多维的转型升级,实现全媒化传播、可视化呈现,增强表现力、感染力,让新闻作品可爱可亲可赞、好看好听好玩,不断提升新闻传播力,焕发报道生命力。
(作者单位:安徽日报社)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