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长胜
(湖北省枝江市中医医院肝胆脾胃科,湖北 枝江 443200)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蒋长胜
(湖北省枝江市中医医院肝胆脾胃科,湖北 枝江 44320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加用化痰祛瘀通脉汤。结果:两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硝酸甘油服用量、中医症候总积分、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硝酸甘油服用量、中医症候总积分、血液流变学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较好。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中西医结合;对照治疗观察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引起动脉内膜下出血、不稳定斑块破裂、出血、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心肌血流灌注受损所致,其病理特征以非闭塞性血栓形成为主,临床表现为劳力型心绞痛、初发型心绞痛和自发型心绞痛[1],如果不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发展为心肌梗死甚至猝死。本研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共70例,均为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我院接受诊治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45~65岁,平均(55.4±10.5)岁;病程3~12年,平均(6.6±3.2)年。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43~66岁,平均(55.2±10.8)岁;病程2~13年,平均(6.2±2.8)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标准:根据2009年中华医学会颁布的《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分册》[2]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诊断。表现为运动或自发性胸痛,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迅速缓解;心电图表现为胸痛发作时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心电图ST段压低或抬高大于0.1mV,或T波倒置大于等于0.2mV,胸痛缓解后ST-T变化恢复;心肌损伤标记物不升高或未达到心肌梗死诊断水平。
中医症候(痰瘀互结证)诊断标准。主症为胸闷,胸痛;次症为胸协胀满,心悸,气短喘促,体胖痰多。舌质紫黯苔浊腻,脉滑或涩。具备主症2项加次症1项,结合舌脉即可确诊。
纳入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对于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符合中医痰瘀互结证。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患者家属知情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合并急性心梗、心脏疾病、更年期综合征、颈椎系统疾病、反流性疾病造成的胸痛,合并严重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肺功能失常、精神系统疾病、严重脏器功能障碍,妊娠及哺乳期,过敏体质,非痰瘀互结型。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国药准字H20030396)每次100mg,每天1次;单硝酸异山梨酯片(国药准字H10940039)每次10mg,每天2次;酒石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国药准字H20033021)每次25~50mg,每天2次;盐酸地尔硫卓缓释胶囊(国药准字H10980174)每次90mg,每天2次;阿托伐他汀钙片(国药准字H20051408)每次20mg,每天1次;心绞痛发作时舌下含服0.25~0.5mg硝酸甘油片(国药准字H11021022)。连续治疗4周。
观察组加用化痰祛瘀通脉汤(自拟)。瓜蒌15g,陈皮15g,法半夏12g,薤白9g,桂枝9g,枳实9g,桃仁9g,丹参9g,赤芍9g。伴胁痛加川楝子、延胡索各10g,以疏肝理气止痛;痰湿重加陈皮、胆南星各10g,以增强化痰之力;瘀血重加三七6g,丹参20g,以加强活血化瘀之效;肝阳偏亢头痛头晕加天麻10g,钩藤、决明子各15g,以平肝潜阳;心悸、失眠、多梦加柏子仁、远志各12g,酸枣仁15g,以养心安神;气虚加黄芪、党参各15g,以补气;阴虚加玄参、麦冬各12g,以养阴生津。加水500mL,煎取200mL,每天1剂,分早晚2次服用,连续治疗4周。
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硝酸甘油服用量、中医症候总积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及心电图变化情况。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含量。中医症候分为主症和次症[3],主症分为轻(2分)、中(4分)、重(6分),次症分为无(0分)、轻(1分)、中(2分)、重(3分),舌脉不计分,计算中医症候总积分。
参照2002年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或硝酸甘油用量减少大于80%,心绞痛分级改善2级,静息心电图缺血性改变恢复正常。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或硝酸甘油用量减少50%~80%,心绞痛分级改善l级,心电图下移ST段回升0.05~0.10mV以上或正常,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50%以上,或T波变平或直立。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或硝酸甘油用量减少小于50%,心绞痛分级不变,心电图与治疗前相比基本相同。加重:心绞痛分级恶化,心电图显示病情恶化。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硝酸甘油服用量、中医症候总积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硝酸甘油服用量、中医症候总积分比较 (±s )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硝酸甘油服用量、中医症候总积分比较 (±s )
组别心绞痛发作频率(次/天)心绞痛持续时间(min)硝酸甘油服用量(片/天)中医症候总积分(分)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2.5±0.70.9±0.513.3±3.73.8±2.42.7±0.70.9±0.316.4±5.38.8±4.6对照组2.5±0.81.6±0.913.1±4.06.5±2.02.8±0.61.3±0.816.6±4.711.9±6.2 P>0.05<0.05>0.05<0.05>0.05<0.05>0.05<0.05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s )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s )
全血黏度(mPa·s)血浆黏度(mPa·s)纤维蛋白原(g/L)高切低切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7.7±0.75.2±0.512.4±2.19.2±2.91.9±0.11.5±0.14.0±0.73.3±0.5对照组7.6±0.66.0±0.712.4±2.210.7±2.51.9±1.21.8±0.14.0±.63.7±0.7 P>0.05<0.05>0.05<0.05>0.05<0.05>0.05<0.05组别
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中医“胸痹”、“心痛”等范畴。主要病机为年老体虚、劳倦内伤、阴阳气血失调复加情志、气候、饮食、劳逸等,导致气机不利,痰浊瘀血内生,阴寒凝聚,阻滞心脉。治疗以化痰祛瘀为主[4]。西医主要以抗血栓形成、抗缺血、抗血小板治疗为主,常规采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等药物,能缓解心绞痛和心肌缺血[5]。
化痰祛瘀通脉汤方中瓜蒌利气开郁、宽胸散结,薤白通阳散结、行气导滞,散阴寒之凝滞、化上焦结聚之痰浊,通胸阳之闭结,法半夏燥湿化痰散结,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枳实破气消痰、散结除痞,桂枝通阳散寒,桃仁善行血滞,丹参通行血脉、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赤芍活血化瘀止痛[6-7]。诸药合用,共奏祛瘀通脉镇痛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瓜蒌可减少心肌耗氧量,缓解心绞痛;薤白能使动脉硬化斑块厚度减小,可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生,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8-9]。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硝酸甘油服用量、中医症候总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优于对照组,说明化痰祛瘀通脉汤可有效缓解心绞痛症状。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降低,且均低于对照组,说明化痰祛瘀通脉汤可改善血液黏稠状态,改善血液微循环。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化痰祛瘀通脉汤疗效优于常规西医治疗。
总之,化痰祛瘀通脉汤联合西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肯定,可改善临床症状。
[1] 袁华,胡国恒,陈亚,等.自拟化痰祛瘀通脉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11):2042-2044.
[2]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7-71.
[3]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8-73.
[4] 李淑玲,朱成朔,刘国安,等.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进展[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8(2):210-212.
[5] 叶建芳,贾朋伟,李亚梅,等.益肾通脉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代谢紊乱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20-21.
[6] 崔爽.通脉活血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J].中医临床研究,2013,(19):95-95.
[7] 彭文好.化瘀通脉汤联合西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8例临床效果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13):118.
[8] YANG,X.,XIONG,X.,YANG,G.et al.Chinese patent medicine Xuefu Zhuyu capsule for the treatment of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 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medicine,2014,22(2):391-399.
[9] YU QIU,1 HAO XU,2 DAZHUO SHI et al.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Products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 Overview of Cochrane Reviews[J].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eCAM,2012,2012(7):417387-417391.
R541.4
B
1004-2814(2017)06-0640-02
2017-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