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偏向性的跨国传递效应
——来自中美制造业的经验证据

2017-08-08 05:56王林辉董懿萱
关键词:偏向禀赋要素

王林辉,杨 博,董懿萱

(1华东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部,上海 200241;2上海交通大学 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240)



技术进步偏向性的跨国传递效应
——来自中美制造业的经验证据

王林辉1,杨 博1,董懿萱2

(1华东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部,上海 200241;2上海交通大学 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240)

依据Hicks和Acemoglu的技术进步方向定义,将生产函数设定为CES形式,使用三方程标准化系统方法测定并对比中美制造业22个细分行业技术进步偏向性指数,通过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中美制造业技术进步偏向性的跨国传递效应。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整体为资本偏向性,呈逆要素禀赋发展趋势,且与美国制造业技术进步偏向性指数走势基本一致。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美国制造业技术进步偏向性对中国存在跨国传递效应,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资本偏向性主要受美国影响,但存在1-2年的时滞,而要素禀赋结构和自主创新并未使技术进步转向资本。

技术进步;跨国传递;要素禀赋;制造业;偏向性

一、引 言

Solow[1]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假设只存在资本和劳动力两种类型的生产要素,技术具有无偏性,技术进步将同比例地作用于劳动力和资本这两种要素,两种要素在总产出中的份额保持固定比例。然而,无偏中性技术假设不能解释广泛存在的要素使用效率差异和要素投入比的变化问题。实际上,技术进步对生产要素的作用效果并不总是相等,在很多时候表现出有偏特征。Acemoglu[2]对技术进步的偏向性做出了定义:有偏性技术进步是指技术有偏地提高某一要素的边际产出,如技术进步使得要素Z的边际产出高于其他要素,则为偏向Z的技术进步。近年来,中国技术进步方向一直有偏向资本的趋势。戴天仕和徐现祥[3]根据Acemoglu的定义推导出技术进步偏向性指数计算方法,并测算了中国1978—2005年技术进步偏向性指数,结果表明,中国技术进步方向在1983年之后开始由偏向劳动转为偏向资本,并且偏向资本的速度越来越快。笔者[4]测算发现自1998年起,八大行业中除金融和房地产业以外的六大产业技术进步都呈现资本偏向性,在2004年达到峰值。董直庆等[5]以省际和行业视角测算了技术进步偏向性,发现1979—2010年中国29个省份技术进步偏向资本程度越来越强,三次产业的技术进步整体也呈资本偏向性。

那么技术进步方向取决于何种因素?笔者认为,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结构的依赖关系明显,且技术与要素禀赋的适宜程度也会影响技术效率的发挥[6]。国胜铁[7]认为,要素禀赋与技术进步之间呈现出“相依性”关系,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等要素禀赋及其要素禀赋组合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影响因素,要素禀赋结构变化是技术进步路径调整的前提,企业的生产技术选择要符合“合适性”原则。Acemoglu[2]提出,价格效应和市场规模效应会通过要素间替代弹性对技术进步的方向产生影响。要素替代弹性小于1时,由于价格效应的作用,生产者更倾向于使用提高产品价格的技术,作用的结果使技术研发倾向于使用更多的稀缺要素;而当要素替代弹性大于1时,由于市场规模效应的作用,生产者更乐于使用扩大产品市场规模的技术,结果使得技术研发倾向于使用更多的丰裕要素。

然而,技术进步方向并非内生于本国自身要素禀赋。李卓和李智娟[8]认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受到国际贸易和赶超战略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技术进步方向可能呈现逆要素禀赋的特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要素禀赋具有很大差异,因而技术进步偏向性和强度也大相径庭。一般而言,发达国家技术进步路径更多采取自主创新的形式,而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较多[9]。Basu和Weil[10]、Acemoglu[2,11]认为,每种技术都有与之相匹配的要素投入结构,发达国家资本深化程度通常超过发展中国家,因此在研发中会衍生出与经济中较丰裕的资本要素相结合的技术及技术组合,呈现出资本偏向特征。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发展中国家往往劳动要素丰裕,故多使用劳动偏向型技术,而引进发达国家技术后,技术进步方向会发生转变。贸易自由化引发的市场竞争效应、产品价格竞争效应和市场规模效应,都是引发技术进步偏向性在传递中发生变化的原因[12]。董直庆等[12]建立了技术进步方向的跨国传递模型,研究了技术进步偏向性跨国传递的内在机理,认为发展中国家会根据本国要素禀赋结构选择相近的技术或对所引进的技术进行改良,改变技术使用过程中的要素配置结构,使之更适宜本国国情。

事实上,技术进步方向存在跨国传递效应,技术输出国的技术进步方向对技术引进国具有导向作用,但国内外学者对技术进步方向传递研究较少。现有的国内外文献对技术进步方向的研究,大多都集中于研究一国范围内技术进步偏向性及地区与行业差异[13-15],对技术进步偏向性形成和跨国传递效应研究较少。Andrew[16]和Chen[17]测算了美国部分行业技术进步偏向性,发现行业间技术进步偏向性大小差异很大。国内有些学者从地域或省际层面考察了有偏性技术进步[15,18]。孔宪丽等[19]发现中国33个工业行业的技术进步偏向特性有差异,各行业应加大与要素禀赋相适宜技术的研发力度。钟世川和雷钦礼[20]测算了中国工业1979—2011技术进步偏向性,发现中国工业38个行业大致经历了技术进步从偏向劳动到偏向资本的转变。本文从中美制造业细分行业层面入手,分别测算22个制造业细分行业的技术进步偏向性及其变化特征,并分析中国受最大贸易伙伴国美国技术进步偏向性的影响,探究技术进步方向的跨国传递效应,解释中国技术进步方向的逆要素禀赋特征,这也是本文的一个创新之处。

二、技术进步偏向性测量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技术进步偏向性指数构建

本文借鉴Hicks[21]和 Acemoglu[22]的研究思路构建技术进步偏向性指数。CES形式的生产函数能够体现技术进步的非中性特征,本文与大多数关于有偏性技术进步的研究类似,参考David和Kludert[23]的研究将生产函数设定为CES 形式:

(1)

其中,Yit、Kit和Lit分别为i行业t年的总产出、资本和劳动要素投入,αi和1-αi分别为行业i中资本与劳动要素在生产中投入的分配参数,Ait和Bit分别为i行业t年劳动和资本增进型的技术效率,δi为行业i中劳动与资本的要素替代弹性。

由上述生产函数可推导出,i行业t年的资本与劳动边际产出比为:

(2)

根据Hicks对技术进步方向的定义[21],对t年和t-1年要素边际产出差分,得到i行业离散形式的技术进步偏向性指数Tbit的测算公式:

(3)

根据式(1)及资本与劳动边际产出公式,可以分别计算出i行业中劳动和资本技术效率Ait和Bit。

(4)

将式(4)代入式(1)可以得出:

(5)

(6)

(6)

(7)

(8)

(二)数据来源

1.中国制造业分行业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中国制造业28个两位数代码行业1985—2014年面板数据进行研究。对于行业选取基本遵循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鉴于本文研究的时间范畴为1985—2014年,笔者对个别行业进行了合并或舍弃。其中,将汽车制造业与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按照1994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94)标准合并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舍弃了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和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最终选取了28个制造业行业作为中国制造业研究对象。为便于分析美国制造业技术进步方向对中国的影响,本文基本遵循1997年北美产业分类体系(NAICS),将美国制造业21个行业按照中国制造业统计口径做出调整,最终确定为22个行业,具体行业代码及名称如表1所示。

表1 中美制造业代码与相应的行业名称

资料来源:作者参考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和1997年北美产业分类体系(NAICS7)整理得到。

计算行业技术进步偏向性指数需要制造业产出Yit、劳动投入Lit、资本投入Kit、劳动报酬witLit和资本报酬ritKit这五个变量,本文借鉴姚毓春等[25]的指标设计进行变量的数据处理:(1)总产出。衡量经济产出的指标有很多,如工业总产值、工业销售产值和工业增加值等。其中,工业增加值的生产投入仅包括劳动力和资本要素,不包含中间品、固定资产折旧等费用,与本文研究目的相契合,故选取工业增加值减掉税金总额的差值作为衡量行业总产出的指标。《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只对各行业1993—2007年工业增加值进行了统计,工业总产值的时间范围为1985—2011年,工业净产值为1985—1992年,工业销售产值为2006—2014年。1985—1992年工业增加值利用与工业净产值的固定比例折算[26],2007—2011年通过绘制与工业总产值的拟合图获取[6],2012—2014年通过与工业销售产值历年的平均比例折算。另外,为避免价格波动因素,使用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进行平减。以上数据均来自于历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2)劳动投入。本文采用劳动年平均人数来衡量生产中的劳动力投入。缺失年份用劳动年平均人数=(当年劳动人数年末数+上一年度劳动人数年末数)/2计算,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能源交通50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1999》。(3)资本投入。选取固定资产净值作为衡量资本投入的指标,为剔除价格波动影响,使用永续盘存法测算中国制造业各行业资本投入的真实值[27]。计算公式为:

(9)

Pt表示以1990年为基期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1990年后使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1985—1989年使用Jefferson等[28]估计的结果。Kit为根据《中国工业统计年鉴》统计的相邻年份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取平均值得到的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新增固定资产△Kit=Kit-Ki,t-1。(4)劳动报酬。劳动报酬=职工工资总额+社会保险基金,数据均来源于历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其中各行业社会保险基金通常与工资水平按比例缴纳,使用全国总数按照行业工资总额比例进行分配。(5)资本报酬。资本报酬=固定资产折旧+营业利润,其中,固定资产折旧通过对相邻年份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差分获取,1985—2002年固定资产折旧数据通过固定资产原值减净值计算。2002—2014年营业利润来自于《中国工业统计年鉴》,1985—2001年营业利润根据与利润总额的平均比例折算。为避免价格波动因素,本文使用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对劳动和资本报酬进行平减。

2.美国制造业分行业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对于美国制造业行业数据,NBER制造业数据库统计了1985—2011年462个六位数NAICS级别细分行业产出、就业、工资、资本存量和中间投入的信息,以及价格平减指数,对大量部门进行了精准的统计。本文将六位数细分行业按照三位数行业类别进行加总得到行业产出、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劳动报酬数据。对于资本报酬,本文采取资本投入与资本回报率乘积的形式计算得出,资本回报率指标参照Chen[18]的方法,使用PK,t=P1,t(1+πt)-Et[(1-τt)P1,t+1]公式计算。其中,PK,t表示t年的资本回报率,P1,t表示t年的投资价格指数,π表示名义利率,本文使用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10年期美国国库券恒定到期率(来自圣路易斯联储统计数据),参数τ是折旧率,可使用经典资本积累方程Kt=It+(1-τt)Kt-1计算,本文使用固定值8%,与Chen相同。假设不存在预测误差,资本回报率估计方程可简化为PK,t=PI,t(τ+πt)。2012—2014年数据来源于美国制造业年度调查数据库(ASM)。

三、中美制造业分行业技术进步偏向性测定及分析

(一)中美制造业及其细分行业要素替代弹性分析

根据上文计算方法,测算出CES生产函数中的各参数,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结果显示,中美制造业生产函数的规模因子ζ估计结果分别为0.7357和0.6729,均接近于1,与戴天仕等[29]的估计结果相差不大。中美资本收入份额αk差别明显,中国为0.5468,美国这一数值为0.8321,该结果符合经济事实,美国资本要素较之中国更加丰裕,生产中投入的资本比例较大,相应的资本收入份额也大于中国。中美资本增进型技术曲率λk均大于1且资本增进型技术效率增长参数γk均大于0,表明中美资本增进型技术效率逐年增强。中国劳动增进型技术效率增长参数γ1大于0,而劳动增进型技术曲率λl大于1,表明中国制造业劳动增进型技术效率也逐渐增强。美国劳动增进型技术效率增长参数γl大于0,而劳动增进型技术曲率λt明显小于资本,因而呈现资本增进型技术进步。中国制造业整体要素替代弹性为0.4098,美国这一数值为0.4150,二者相差不大,都介于0到1之间,表明中美制造业资本和劳动要素之间呈现互补关系。根据郝枫和盛卫燕[30]对要素替代弹性测算文献的梳理,替代弹性估计高度依赖技术设定。哈罗德中性技术进步假设下,替代弹性估计值大于1;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假设下,替代弹性估计值稍低,介于0.5—0.7之间;一般要素增强型即以CES生产函数为生产方程的技术进步假设下,替代弹性估计值介于0.1—0.5之间,本文测算出的中国制造业替代弹性符合这一结论。Chirinko[31-32]从长期与短期两个角度使用企业数据估计出美国替代弹性在0.4—0.6之间,本文测算的美国制造业替代弹性与其测算结果基本一致。

表2 CES生产函数参数估计结果

中美制造业细分行业要素替代弹性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中美制造业细分行业要素替代弹性

资料来源:作者利用stata软件计算得到。

根据表3显示结果,中美制造业细分行业要素替代弹性估计值均介于0到1之间,要素间呈互补关系。对于所划分的22个行业,有14个行业美国要素替代弹性大于中国,8个行业小于中国。这是由于美国与中国相比,要素市场更发达,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间的替代弹性对于大部分行业来说也往往更高。其中,也有个别行业中美要素替代弹性相差悬殊,4烟草制品业和13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中国要素替代弹性远大于美国。究其原因,这两个行业均是中国垄断行业,在资源和信息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更便于配置生产资源,所以要素间替代弹性也较大。8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1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5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中国要素替代弹性远小于美国,中国数值均小于0.4而美国这一数值均大于0.9。而制造业其他行业中美两国的要素替代弹性相差不多。

(二)中美制造业整体技术进步偏向性分析

如上文所示,根据公式(3),可以算出中国和美国制造业及其细分行业历年技术进步偏向性指数,美国和中国制造业1986—2014年技术进步偏向性指数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从图1我们发现,中美制造业技术进步偏向性指数数量级差异很大,原因在于美国初始资本存量远高于中国。值得关注的是,中美制造业技术进步偏向性指数1986—2014年走势基本一致,中国制造业指数的变化趋势比美国要晚2年左右,这充分表明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加强,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方向与发达国家步调一致且紧随其后,这也间接显示技术进步方向存在跨国传递性。为准确分析中美技术进步方向的时差关系,我们做出中美制造业技术进步偏向性指数的时差相关系数表,如表4所示。从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偏向性指数滞后美国2年时,二者相关关系最大为0.8998,表明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方向滞后美国制造业技术进步方向2年。

图1 中美1986—2014年制造业技术进步指数

年数012345678910滞后-0.23700.00920.8998-0.16120.1037-0.0041-0.0284-0.0401-0.0604-0.00930.0090超前-0.23700.0471-0.0571-0.0967-0.0485-0.0125-0.0044-0.08380.02470.0057-0.1405

从图1可以看出,无论是中国制造业还是美国制造业,在1986—2014年间大部分年份的技术进步偏向性指数都为正,即技术进步呈现资本偏向性,与以往文献结论相一致。分阶段观察发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偏向性指数方向为负,呈现出劳动偏向特征。但自19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方向明显具有资本偏向特征,但略有波动,与美国技术进步偏向性指数平稳变化不同。图中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偏向性指数2011年出现一个大幅度下降,即由2011年的4.61骤降到2012年的-27.61,技术进步方向从偏向资本迅速转变为偏向劳动,但在2013和2014年又恢复平稳。而美国技术进步偏向性指数也出现类似的骤变在2009年从资本偏向迅速转为劳动偏向,原因可能在于2008年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及其连锁反应,从美国迅速波及其他国家,这次金融危机也传递到中国实体经济,社会总需求迅速下跌,制造业行业资本大量闲置,技术进步方向发生快速逆转。

表5 中美制造业具有传递性11个行业技术进步偏向性指数时差相关系数

(三)中美制造业细分行业技术进步偏向性相关性分析

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数据,2016年美国向中国出口运输设备256.57亿美元,电气设备74.1亿美元,2亿美元金属设备等。中国从美国引进技术设备最多的行业有2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5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1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17橡胶和塑料制品业,19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10造纸和纸制品业,8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6纺织服装,服饰业,1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1 金属制品业,22 通用设备制造业。通过分析中国从美国引进技术设备较多的11个行业发现,在1986—2014年期间,这11个行业中美技术进步方向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中国这些行业技术进步变化趋势一般都滞后于美国,此处因为篇幅限制没有列出。为验证这一点,我们进一步测算这11个行业技术进步偏向性的时差相关系数,最大系数出现的时差为二者的时差关系,结果如表5所示。结果显示,上述11个行业中,中国技术进步偏向性均滞后于美国,其中有7个行业的滞后期为2年,3个行业的滞后期为1年,说明中美制造业技术进步方向确实存在跨国传递效应,但存在1—2年左右的滞后期。

进一步考察制造业中其余11个行业技术进步偏向性指数变化,包括2食品制造业,3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4烟草制品业,5纺织业,7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9家具制造业,11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13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15医药制造业,26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28 其他制造业,发现中美制造业以上11个行业技术进步偏向性指数在1986—2014年期间的变化走势和方向没有明显关联效应。

四、技术进步偏向性跨国传递效应检验

(一)基本模型设定及计量方法

为了检验美国制造业技术进步偏向性对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偏向性的跨国传递作用,以及考察其他因素对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方向的影响,本文根据时差相关系数结果,中美制造业技术进步方向跨国传递的滞后期为1年和2年,将美国滞后1年和2年技术进步偏向性指数作为基本变量,设定如下面板数据基本回归模型:

ctbit=α0+α1mtb2it+α2mtblit+α3ktlit+α4yit+α5rdit+εit
i=1,2,...,nt=1,...,T

其中,i为对应的制造业各行业编号;t表示年份;被解释变量ctbit表示中国制造业t年i行业的技术进步偏向性指数;αi表示待估参数;εit为随机扰动项。mtb1和mtb2分别为美国滞后1年和2年的技术进步偏向性指数,ktl反映中国要素禀赋结构,y表示制造业行业发展水平,rd反映行业自主研发能力,包含5个指标。本文选取的解释变量描述性说明如表6所示。

表6 解释变量描述

在模型中我们引入要素禀赋结构,意在分析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方向是否受要素禀赋的影响以及影响程度,该值通过资本存量与劳动力人数比计算所得。同时,制造业各行业发展水平也会影响该行业技术进步方向,因此引入工业增加值表征行业发展水平作为解释变量。此外,国内自主研发也是技术进步方向的重要影响因素,故我们引入rdexp、rdper、equip、sci和pa等国内自主研发的相关指标,rdexp表示R&D研究经费,rdper表示R&D研发人员数,sci表示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equip表示仪器与设备支出,pa表示发明专利授权数。其中rdper和sci反映自主研发的人力资本投入水平,rdexp和equip反映自主研发的物质资本投入水平,而pa表征自主研发产出。

(二)回归结果

本文首先对中美制造业所对应的22个细分行业整体进行回归,鉴于数据的可得性,时间跨度为1990—2013年24年,考察美国制造业技术进步方向对中国制造业整体影响,回归结果如表7所示。为逐步观察各控制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作用效果,以及控制变量间的关联效应,本文采取逐步添加解释变量的方法进行回归,为排除自相关和异方差的影响,使用面板数据FGLS方法。

表7 制造业 22个行业回归结果

注:系数下方括号内为对应的标准误,*、**和***分别表示10%、5%和1%水平下的显著性。

由表7中模型1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美国制造业滞后2年技术进步偏向性对中国制造业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和我们在时差相关系数中的分析相一致。模型2至模型9是我们将模型中1中R&D研究经费换成其他表征自主研发的指标,mtb2系数的方向没有发生变化,只是系数的大小有所变化,这表明美国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偏向性能够传递到中国。由于美国资本要素丰裕的天然优势,自主研发出的设备和衍生出的技术多使用资本要素,技术进步方向偏向于资本。而中国从美国通过国家贸易的方式购买专利、技术和进口设备等资本品,美国技术进步资本偏向性传递过来,使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方向也偏向于资本要素。可见,技术进步方向会发生跨国传递,使中国技术进步方向受到美国的指引。模型1结果显示,滞后1年的美国技术进步偏向指数对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方向在1%水平下也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使中国技术进步方向偏向于资本。这充分显示,美国技术进步方向对中国的作用不是同期实现,这是因为中国制造业对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选择、引进、模仿、消化吸收和适配性改良到最终为我所用需要一定的时间,因而制造业整体技术进步方向跨国传递的滞后期为1—2年。

对于要素禀赋结构这一变量,结果显示,国内制造业要素禀赋结构对技术进步偏向性指数的作用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制造业资本要素相对于劳动越丰裕,技术进步方向就越偏向于劳动,而劳动要素相对于资本越丰裕,技术进步方向就越偏向于资本,即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方向呈逆要素禀赋发展趋势。一般而言,技术进步偏向性应主要由本国要素禀赋结构决定,并受技术引进国的技术进步偏向性影响,而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方向受美国影响较大,本国要素禀赋发挥作用过小,这也间接反映了中国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行业发展水平变量的系数为正且在1%水平下显著,这表明制造业发展水平越高,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性越强,资本边际产出越大。这一实证结果与当前经济发展事实相符。虽然近年来中国资本边际收益率有下降趋势,但仍远远高于劳动边际收益率。一般来说,行业发展水平越高,该行业拥有更多可用资金,更倾向于研发和购买包含科技含量更高的技术和设备,使技术进步偏向于资本,即行业发展水平的提升促进了物化形态的技术投资,进而引致行业技术进步方向偏向于资本。

模型1至模型4依次加入R&D研究经费、R&D研发人员数、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和仪器与设备购置费用这4个代表行业自主研发能力的指标。结果显示,4个自主研发指标的回归系数均为负值,且均在1%置信水平下显著。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制造业的自主研发符合适宜性创新模式,使技术进步偏向于多使用劳动而节约资本,适合中国劳动力丰裕的要素禀赋结构。从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性可以看出,其对制造业技术进步方向的影响低于技术引进的作用。我们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自主研发的风险大而收益小,企业在利润最大化的动力驱使下,更愿意把技术引进作为提升技术水平的主要路径;另一方面,虽然2013年以后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中名列前茅,创新资本加速积累,制造业各行业R&D经费支出和仪器与设备支出大幅增长,但创新资本的效率不高,其边际报酬呈递减趋势,对技术进步方向的作用不大。可见,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方向主要取决于引进技术的作用,从而使中美制造业技术进步方向趋同,呈现资本偏向特征。

为考察自主研发中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共同作用效果,模型5同时加入人力资本投入指标R&D研发人数rdper与物质资本投入指标仪器与设备支出equip两个变量,发现以上变量的作用系数均未发生较大变化,对制造业技术进步方向起负向作用,即使技术进步更偏向于劳动要素。模型6同时加入科学家与工程师sci和仪器与设备支出equip,也得到同样结果。模型7—9选取行业发明专利授权数作为自主研发产出侧指标,并分别与R&D研发人员数rdper、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sci和仪器与设备支出equip共同进入模型中,结果显示专利授权数对制造业技术进步方向具有反向拉动作用,与其他反映自主研发能力的变量作用相同。同时,加入该变量后,自主研发投入侧变量和其他解释变量作用系数的符号与显著性均未发生明显变化,表明模型具有稳健性。表7底端也给出了Wald统计量和相伴概率,其结果也显示各个模型估计效果较好。

其次,选择中国从美国引进技术设备最多的11个行业进行回归,以期有针对性地考察美国制造业行业技术进步方向对中国的传递效应,回归结果见表8。表8中模型1至模型9美国滞后2年技术进步偏向性指数mtb2的作用系数为正,并在1%水平下显著。对比表7中mtb2系数可以发现,制造业11个行业中美技术进步偏向性的跨国传递效应大于22个行业。这与我们之前的预期相符。以制造业整体作为研究样本其跨国传递效果,不及从美国引进技术设备最多的11个行业,这也表明中美技术进步偏向性的传递依赖国际贸易渠道。对于滞后1年的美国技术进步偏向指数mtb1,与表7中结果不同的是,其作用系数不显著,我们在检验过程中将其舍去。

表8的11个行业回归结果显示,要素禀赋结构对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偏向性指数的作用系数在1%水平显著为负,与前面的结果相同,要素禀赋结构与技术进步方向相反,或者说技术进步呈逆要素禀赋发展趋势。Acemoglu[33]的研究认为,要素禀赋结构会通过价格效应和市场规模效应影响技术进步方向,可见在中国制造业中体现出的是价格效应强于规模效应,诱使技术进步偏向于稀缺的资本要素。行业发展水平这一变量,在1%水平下显著,表示行业发展水平越高,技术进步方向越偏向于资本。模型1至模型4中我们依次加入R&D研究经费、R&D研发人员数、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和仪器与设备支出4个代表行业自主研发能力的平行指标,以从不同角度考察自主研发对行业技术进步偏向性的影响。4个自主研发指标的回归系数均为负值,数值大小与表7结果相差不大,且在1%置信水平下显著,反映出11个行业的自主研发投入越多,越拉动技术进步偏向劳动要素,倾向于多使用丰裕的劳动要素。模型5至模型6考察了自主研发物质资本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对技术进步方向的作用,发现自主研发的物质资本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都拉动技术进步偏向劳动要素。模型7至模型9同时考察了投入侧与产出侧自主研发变量对技术进步方向的作用,与表7结果类似,专利授权数系数为负,与其他自主研发变量结果一致。综合而言,表8中制造业11个行业的回归结果,各变量系数大小和方向均变化不大,Wald统计量和相伴概率也显示模型估计效果较好,再次证明了模型的稳健性。

表8 制造业11个行业回归结果

注:系数下方括号内为对应的标准误,*、**和***分别表示10%、5%和1%水平下的显著性。

五、结 语

本文依据Hicks和Acemoglu的技术进步方向定义,将生产函数设定为CES形式,使用三方程标准化系统方法测定并对比了中美制造业22个细分行业的技术进步偏向性指数,通过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中美制造业技术进步偏向性的跨国传递效应,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整体呈现资本偏向特征,且与美国制造业技术进步偏向性指数走势基本一致,但其变化趋势比美国要晚2年左右。美国制造业技术进步偏向性指数对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偏向性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表明技术进步具有跨国传递效应,但存在1—2年的时滞,主要源于对美国制造业先进技术和设备的选择、引进、模仿、消化吸收和适配性改良到最终为我所用需要一定的时间。(2)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资本偏向性主要受美国影响,要素禀赋结构和自主创新并未使技术进步转向资本。制造业要素禀赋结构对技术进步偏向性指数的作用系数为负,适合中国要素禀赋结构的自主研发技术也偏向于多使用劳动而节约资本,可见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方向呈逆要素禀赋发展趋势,受美国技术进步资本偏向性影响较大,要素禀赋发挥作用较小,自主创新能力也较弱。

依据上述研究笔者提出以下政策建议:首先,制造业对于引进技术的选择要尽量考虑本土要素禀赋结构与国外技术的匹配度,提升技术引进效率。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路径仍主要以技术引进为主,如果制造业技术的选择与要素禀赋匹配度较低,会造成资源和效率的浪费,在选择时应综合考虑技术引进成本和技术应用成本,权衡利弊,以选出最适宜的技术进行引进。其次,在技术模仿的同时应注重自主研发能力的提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技术升级主要靠引进、模仿和再创新的方式实现,缺乏核心技术和竞争力。政府应加大自主研发方面的投入,提高原创性研发能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完成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跃迁。最后,应注重加强人力资本积累和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技术外溢效果难以在技术引进国有效发挥的关键在于,人力资本水平不能与引进的技术相适应;同时,人力资本水平也是影响一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政府应建立良好的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提升人力资本水平以适应引进技术而提高技术应用效率;并注重完善薪酬工资等激励制度,激发人力资本的创新能力,推动制造业技术升级。

[1] Solow R M.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56, 70(1): 65-94.

[2] Acemoglu, Daron. Directed Technical Change[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02 (69):781-809.

[3] 戴天仕,徐现祥. 中国的技术进步方向[J]. 世界经济,2010(10):54-70.

[4] 王林辉,袁礼. 要素结构变迁对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技术进步偏态的视角[J]. 财经研究,2012(11):38-47.

[5] 董直庆,宋伟,赵景. 技术差距与经济增长收敛性:来自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6):129.

[6] 王林辉,董直庆. 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技术合意结构和我国生产率增长来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05):3-18.

[7] 国胜铁,王林辉. 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的适配性分析[J]. 经济纵横,2012(12):16-19.

[8] 李卓,李智娟. 中国贸易开放战略为何不利于劳动增收?——兼论“Stolper-Samuelson”效应未在中国显现的原因[J]. 经济评论,2014(06):14-26.

[9] 刘小鲁. 知识产权保护、自主研发比重与后发国家的技术进步[J]. 管理世界,2011(10):10-19+187.

[10] Basu Susanto, David N Weil. Appropriate Tech nology and Growth[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8, 113(4):1025-1054.

[11] Acemoglu Daron. Labor and Capital-Augmenting Technical Change[J]. Journal of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 2003, 1(1):1-37.

[12] 董直庆,焦翠红,王林辉. 技术进步偏向性跨国传递效应:模型演绎与经验证据[J]. 中国工业经济,2016(10):74-91.

[13] Thoenig, Matthias, Thierry Verdier. Trade-Induced Technical Bias and Wage Inequalities: A Theory of Defensive Innovation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3 (93): 709-728.

[14] Gancia Gino. Globalization, Divergence and Stagnation[R]. University of Pompeu Fabra, working paper, 2003.

[15] Caselli Francesco, Wilbur John Coleman. The World Technology Frontier[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5 (96): 499-522.

[16] Andrew T Young. US Elasticities of Substitution and Factor-Augmentation at the Industry Level[J]. Macroeconomic Dynamics, 2013, 17(4): 861-897.

[17] Xi Chen. Biased Technical Change, Scale, and Factor Substitution in U.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J]. Macroeconomic Dynamics, 2016 (1): 1-27.

[18] 王林辉,赵景,李金城. 劳动收入份额”U形”演变规律的新解释:要素禀赋结构与技术进步方向的视角[J]. 财经研究,2015(10):17-30.

[19] 孔宪丽,米美玲,高铁梅. 技术进步适宜 性与创新驱动工业结构调整——基于技术进步偏向性视角的实证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2015(11):62-77.

[20] 钟世川,雷钦礼. 技术进步偏向对要素收入份额的影响——基于中国工业行业数据的研究[J]. 产经评论,2013(5):16-27.

[21] Hicks J R. The theory of wages[M]. London:Macmillan, 1932.

[22] Acemoglu D. Equilibrium bias of technology[J]. Econometrica, 2007, 75(5): 1371-1409.

[23] David P A, Th. Van de Klundert. Biased Efficiency Growth and Capital-Labor Substitution in the U.S., 1899-1960[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5, 55(3): 357-394.

[24] Klump Rainer, Peter McAda, Alpo Willman. Factor substitution and factor-augmenting technical progress in the United States: A normalized supply-side system approach[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7, 89: 183-192.

[25] 姚毓春,袁礼,王林辉. 中国工业部门要素收入分配格局——基于技术进步偏向性视角的分析[J]. 中国工业经济,2014(08):44-56.

[26] 李小平,卢现祥. 中国制造业的结构变动和生产率增长[J]. 世界经济,2007(05):52-64.

[27] 陈勇,李小平. 中国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构造及资本深化评估:1985-2003[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10):57-68.

[28] Jefferson, GH, TG. Rawski, Y. Zheng. Chinese Industrial Productivity: Trends, Mesurement Issues, and Recent Developments[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1996, 23(2): 146-180.

[29] 董直庆,安佰珊,张朝辉. 劳动收入占比下降源于技术进步偏向性吗[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4):65-74.

[30] 郝枫,盛卫燕. 中国要素替代弹性估计[J]. 统计研究,2014(07):12-21.

[31] Chirinko R S. Corporate taxation, capital formation, and the substitution elasticity between labor and capital[J]. National Tax Journal, 2002, 55(2): 339-355.

[32] Chirinko R S. The Long And Short of It[J].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2008,30(2):671-686.

[33] Acemoglu D. Labor-and capital-augmenting technical change[R]. NBER Working Paper No. 7544, 2000.

(责任编辑 余 敏)

2017-03-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要素与技术耦合视角下技术进步偏向性的形成机理、路径转换和跨国传递机制研究”(7157308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等收入阶段中国技术进步方向和生产率提升研究”(14BJL03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和新增长点培育研究”(15AZD002)成果之一。

王林辉(1973—),女,吉林长春人,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F061.3

A

1671-511X(2017)04-0063-13

猜你喜欢
偏向禀赋要素
8~12岁儿童抑郁与认知重评的关系:悲伤面孔注意偏向的中介作用*
讲故事的禀赋——梅卓长、短篇小说合论
“偏向”不是好导向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城市偏向性与城乡收入差距
也谈做人的要素
温文尔雅禀赋 中和为美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