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考试题谈区域差异比较分析能力的培养
——以区域农业发展条件为例

2017-08-08 03:01浙江施锡桂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17年2期
关键词:甲地花蕾图文

浙江 施锡桂

基于高考试题谈区域差异比较分析能力的培养
——以区域农业发展条件为例

浙江 施锡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区域差异比较分析是作为确定区域特征或区域优势而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近年地理高考的高频考点。本文以区域农业发展条件为例,谈谈如何提升学生区域差异比较分析能力。

一、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差异比较分析的典例

【例1】(2016年全国新课标Ⅰ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茉莉喜高温,抗寒性差,25℃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2~37℃是花蕾成熟开放的最适温度。喜光。根系发达。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过湿不利于其根系发育。开花季节,于天黑之前采成熟花蕾,花蕾开放吐香时间从20时左右至次日10时左右,是将茶叶染上花香、制作茉莉花茶的最佳时间。

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

【解析】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比较应从光照、热量、降水、水热组合、昼夜温差等角度进行分析。依据文字材料中茉莉“喜高温,抗寒性差及孕育花蕾、花蕾成熟开放的温度、需水量”等生长习性,结合横县与江苏、浙江的纬度位置、气候、受寒潮影响的差异等方面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横县位于北回归线以南,高温期较长;高温期湿度较高(降水较多)(,而江浙一带或梅雨期过湿,或伏旱期过旱且时有超过37℃的高温);冬季受寒潮影响较小,气温较高。

【例2】(2016年浙江卷)图1为某区域略图,图2为图1中甲地和丁地的气候统计图。根据材料,完成问题。

图1

图2

图1 中甲地和丁地都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区,甲地和丁地的主要粮食作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分析两地粮食生产自然条件的异同点。

【解析】题目的要求是“分析”,该行为动词要求考生答题时要进行因果关系的推理,即根据图文材料的“某信息”,推出“相应结论”。甲地属于典型的河谷农业,由于热量条件的制约,粮食作物主要是青稞;丁地属于典型的季风水田农业,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角度分析,对接图文材料(纬度位置、海陆分布状况以及气候统计资料),从地形角度看,甲地位于我国的雅鲁藏布江谷地,丁地是恒河平原,甲、丁两地地形平坦。从热量角度看,甲地海拔高,纬度高,气温低,热量不足,丁地海拔低,纬度低,气温高,热量充足。从降水角度看,甲地年降水量为430.4mm,降水较少,丁地年降水量为958mm,降水较多。从昼夜温差角度看,甲地位于青藏高原上,空气稀薄,晴天多,昼夜温差大。

【答案】青稞(小麦) 水稻

相同点:河谷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雨热同期,甲地降水少,丁地纬度低,两地光照充足。

不同点:甲地海拔高,热量不足;丁地纬度低,海拔低,热量丰富;甲地处于背风坡,降水量少;丁地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量多;甲地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积累。

综上所述,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比较分析在试题中出现的频率高,分值大;从呈现方式看,试题以选择题和综合题的形式都有呈现,但以综合题为主;从命题素材选取上看,试题以区域为载体,重视“新情境、新材料”的创设与运用,如例1以横县茉莉生长条件为素材;从设问角度看,试题重视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比较,或重视某一具体农业区位要素的比较分析,如例1考查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中气候条件的比较。

二、复习备考启示

1.知识建模是区域差异比较分析能力培养的前提

学生只有将设问要求与知识储备建立必然联系,才能形成合理的解题思路。因此学生要弄清、弄透农业区位知识,并且能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构建各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链,明确问题解决的目标和方向。农业生产条件从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农业技术经济因素(劳动力、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等)和社会经济因素(交通运输、政策、市场等)三个角度对区域进行全面的分析,理解各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尤其要掌握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下表所示)。

区位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续表

2.对接材料是区域差异比较分析能力培养的关键

学生区域差异比较分析能力的提升,关键在于建立知识储备与图文信息之间的对接,这需要较强的获取和解读图文材料的能力。复习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掌握各类地理图文信息呈现的特点;二是要掌握从图文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方法,如空间信息(点、线、面、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时间信息(某一时刻、某天、某月、某年或某一时间段等)、属性信息(地形地貌、天气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农业、工业、城市、人口等)、其他信息(地理事物的数量、质量、结构、联系,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等);三是结合问题解决的目标和方向,获取解决问题的条件、思考问题的线索、解答问题的提示等,并对这些进行分析与整合,建立知识储备与图文信息之间的对接,形成准确而系统的思维过程。

3.迁移应用是区域差异比较分析能力培养的目的

区域差异比较试题通过“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要求学生结合相关地理原理和区位理论知识,对不同区域通过列表比较、类比归纳等方法对有关内容进行分析比较。这就需要学生一是加深对所学地理原理、区位理论知识等的理解和运用,善于总结归纳区域差异比较分析的思路和方法,对于同类题要学会举一反三,做到知识的活学活用。二是学会选取地理热点事件,挖掘热点事件背后所蕴含的地理知识和地理原理,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阐释现实中的生产和生活问题,逐步形成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4.规范解题是区域差异比较分析能力培养的保障

在解答综合题的过程中,要形成“一审、二思、三联、四写”的良好解题习惯。第一步:精准审题,审明行为动词和分值分配,明确解答方式和答题详略;审明中心词,明确所要论述的对象是什么;审条件限定词,明确答题的方向和角度。第二步,知识迁移:依据条件限定词的内容性质,进行相关知识的迁移,并进行筛选,确定答题方向和角度。第三步,对接材料:充分挖掘文字信息、图表信息、区域特征,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建立试题设问指向要求与信息间的联系。第四步,规范作答:进一步提炼,形成最终符合题意的简明扼要的答案。

(作者单位:浙江省永康市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甲地花蕾图文
画与理
我来了
Paper blossoms
我来了
图文配
图文配
如何计算地方时
运动学公式应用五注意
“区时”的时间计算
平均速度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