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姝 傅蓉蓉
(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上海 200237)
徐行草编基于媒介融合的传播策略研究
葛 姝 傅蓉蓉
(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上海 200237)
徐行草编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传播不利。本文想解决的问题是在全媒体视阈下,徐行草编如何利用媒介融合策略来改进传播方案;提出的论点是徐行草编通过媒介融合,以更贴近现代人生活习惯和审美观念的方式展现非遗魅力。本文意在通过多媒介融合策略,结合各平台优势,促进徐行草编生活化品牌推广,推动徐行草编回归日常生活,达到保护性传承;并且给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参考。
媒介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策略
徐行草编是上海市嘉定区徐行镇独有的民俗工艺,以黄草为原料进行收藏、选料、染色、编织等十几道工序制作出精美草编制品。研究徐行草编的传播策略,根本动机在于运用现代的媒介手段、品牌策略、市场战略唤醒古老传统。非遗不在庙堂之高,也不在江湖之远,而在朴实的生活之内。
(一)徐行草编的发展现状
1.产业现状
徐行草编产业规模较小,目前黄草每年仅收获4亩左右。纯手工制作,单件产品制作耗时长,成本高,经济效益低;国内销量低,以出口为主。徐行草编目前初步具有品牌雏形,但没有清晰的品牌概念和完整的品牌识别系统,主要以公益项目进行宣传。
2.展示现状
徐行草编名师工作室有专门的草编制品陈列室,每月举办亲子活动;参加2010年上海世博公众参与馆“秀”空间展示;纳入徐行小学乡土课程,成立草编模具、成品、作品和工艺动态陈列室,组织草编教学并通过大众媒体展示成果;积极参加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会。
3.传播现状
本文为分析徐行草编现有传播方案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007份,根据问卷分析以及田野调查记录,分析徐行草编的传播现状。
分析问卷可得,调查样本中,36.44%的对象不知晓徐行草编,徐行草编目前传播覆盖面不足;样本主要年龄层集中在20-35岁之间(68.32%),对徐行草编了解程度较高的样本年龄为35-50岁(23.04%),表明徐行草编目前主要消费群应为中老年群体,年轻市场不足;目前大众了解徐行草编最主要的渠道是社交网络平台,表明徐行草编未来应将宣传重心倾向网络媒介。
综上,徐行草编发展至今,具有一定的产业规模和社会关注度,但是发展不利,存在传播手段老化的问题,有必要进行传播方案的革新。
图1 调查样本对徐行草编的了解渠道比例图 (单位:%)
图2调查样本认为徐行草编知名度不广的原因比例图 (单位:%)
(二)徐行草编传播方案的问题
1.传播渠道分散
根据田野调查记录,徐行草编近年来存在线上线下多种类媒介传播方式,宣传渠道涵盖传统的纸媒、实体展览、门店和现代社交媒体平台。然而分析网络问卷会得出“徐行草编缺乏宣传渠道”的错误印象。原因是缺乏系统化、整体化的宣传策略,宣传渠道分散,缺少配合,严重浪费宣传资源;使受众对非遗产生“无人问津”的负面印象,对非遗的宣传与保护工作造成阻碍。
2.传播对象定位不明
网络问卷调查可得,35-50岁年龄层的人群购买徐行草编的意愿在所有年龄层中最强,愿意付出的价格区间较高,是徐行草编应当瞄准的主要受众对象。然而徐行草编现阶段传播缺乏侧重点,内容中庸,缺乏推广意愿;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没有清晰地了解消费者对徐行草编的期望、感受与反馈。盲目传播使潜在的市场消费群沟通不畅。
3.传播方式混乱
徐行草编没有社交网络平台的官方账号。微博信息主要来源于相关账号的推广和个人的旅游见闻记录,微信宣传以文章推送为主;专卖店网页设计简略,未能完全利用好电商平台本身的推送功能;网络报道以官方媒体为主,政策性强、宣传性弱。没有集中收录的官方宣传账号,信息来源分散,搜集难度大,传播的混乱导致低可信度。
在传播中实行媒介组合战略。例如微电影推广和网络众筹结合,拍摄过程作为消费者了解众筹的手段;实体店体验与微博微信推广链接,进行活动预告、报名和反馈;实体店体验可以作为众筹项目的内容等。充分发挥媒介融合的组合性优势。
(一)拍摄传播草编制作微电影,凸显公益性和日常化
徐行草编的传播热点之一是“阳光工坊”助残社会化项目,自2010年以来,帮助许多残疾人成功就业,真正实践了非遗回归社会的理念。利用微博和微信平台进行短视频发布,吸引更多的人关注阳光工坊,促进草编生活化传播。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碎片化时间多,很少有空闲和耐心去观看专业纪录片。采用短视频形式,利于转发和累计关注,切合现代人的浏览习惯和“省事”心理。
例如央视公益广告《筷子》在5分钟的短视频内展现了爷孙、母女、夫妻等人的生活场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少不了筷子”。拍摄微视频要展现徐行草编与残疾人的生活紧密关联,凸显徐行草编带来的改变。
(二)H5广告呈现草编传说,传播民间草编文化
品牌故事是品牌文化的核心。将徐行草编的历史传说进行整合与重构,组合为浪漫和现代的品牌故事进行文化推广,是扩大徐行草编知名度的有效手段。传统的文章或图片推广较为乏味,运用H5广告来推送能达到更好效果。
H5广告具有3D动画、摇一摇等互动功能,把讲故事的过程变得富有趣味性和参与性,多感官的体验能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例如H5广告《首草先生的情书》运用花瓣飘零和涟漪荡漾等动画,渲染出唯美优雅的气氛,引出“首草——滋阴圣品,爱妻首选”宣传语。浪漫传说动画配合草编图案认知与组合游戏,拉近徐行草编与大众的距离。
(三)网络众筹曝光新设计,培养兴趣人群
徐行草编的新设计被搁置,直接原因是手工制作耗时长、定价高而产量低,根本原因是缺乏足够的消费市场。众筹新设计,通过及时的沟通与反馈把握市场的期望方向,培育对徐行草编高端定制商品感兴趣的受众群。
众筹是情怀和利益的结合。徐行草编通过众筹,展示古老技艺的现代变革,唤醒公众对传统手作文化的集体回忆。例如徐行草编成功众筹案例《圆特殊匠人的一个心愿》通过展示手工制作的细节图片,传达朴实工艺,打动受众的同理心,成功筹集六千元。延续“公益助残+手工新设计”的众筹模式,创新产品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树立高质量的品牌形象,传播最大化效益。
(四)实体店与网络活动联动,定制商品传达手作精神
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制作是最有效的传播方式。通过参与,受众能够切身体会徐行草编的手作魅力,加深对徐行草编非遗文化理解;传播徐行草编制作的创新意识,有效推广创新品牌形象。
徐行草编可以将草编体验和商品定制结合,开展个人定制活动,同时推广新设计,促进徐行草编手作精神扩大知名度。例如Anige手作银饰DIY实体店,顾客通过手工制作自己的商品来体验定制的乐趣,将自身的特质融入到制作过程中,实现消费价值与品牌价值的融合。徐行草编可以采用相似的定制活动,让顾客参与商品的设计与制作,在自我升华中传播革新之意。
(一)选择适合的传播方式,凸显非遗特色
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贴近日常,适合开发性传承传播。在创新传播的过程中,要保持非遗的文化信念。例如Greatseed在Slow Made in China土家织锦微电影拍摄中采用西式手法,全片没有解说,使用舒缓的轻音乐烘托氛围,但忠实纪录了非遗的制作过程。非遗传播切勿娱乐化、庸俗化。
根据非遗自身的特点,选择最适合表现其特点的传播形式。例如,张小泉和王星记同属工艺美术类非遗,前者的官网宣传重点在锻造工艺的改进,设计风格现代科技感强;后者的重点在扇子文化的传承,设计风格古色古香。根据非遗的传播重点,选择能最大化凸显特色的传播方式,不盲目模仿。
(二)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实行精准传播
工艺美术类非遗进行品牌传播,要明确自身的潜在消费群体,进行针对性传播。例如上文提到由问卷调研得出,35-50岁年龄层的人对徐行草编兴趣最高。在之后传播过程中对此年龄层进行重点传播,能获得更大的传播效果。经由针对性传播培养核心受众,再由点及面,使传播事半功倍。
市场调研是非遗品牌化的市场基础。例如,海派玉雕以“海纳”“精作”为传播重点,产品价格不菲。经济能力就成为选择传播对象的核心;而嘉定竹刻强调“书画诗文印”一体,传播对象就要考虑书画爱好者。非遗文化具有普适性,而非遗文化产品具有特殊性。
(三)运用媒介融合策略,一体化传播非遗
非遗传播要注重一体化,统合各平台传播印象,避免混乱。例如上文提到徐行草编给受众造成“传播渠道少”的错误印象,原因是缺乏统一的传播方案与品牌识别系统,各渠道孤立传播,没有形成整体化的传播组合,造成渠道资源浪费。非遗传播要学习现代品牌传播理念,注重传播整体化。
非遗传播要注重媒介融合,多方位、多角度传播非遗。例如,台北故宫博物馆将毛公鼎铭文制成数字化交互媒体进行全景播放,供受众自由阅读;河北武强年画在2015年推出非遗动画《年画中的传奇》,让年画“动起来”,寓教于乐。要灵活运用各种媒介来传播非遗。
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性传承是必然选择。把非遗推广单纯当做一项商业计划固然不对。可是抱持纯公益的,仅仅维持工坊运作的想法,固步自封,只会让徐行草编持续流失生命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诞生于民间,是时代文化与经济变迁的映射物,它的本质在于变动,是为大众服务的文化。非遗要传承,要为人民所需要所接受,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革新。提出利用全媒体打造新的传播方案,顺应非遗“创新”的内核,努力推进发展,促进徐行草编回归大众的生活。
[1]刘星泉.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多媒体设计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6.
[2]管庆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网络媒体呈现[J].新闻爱好者,2011(18):38-39.
[3]李建阁.非遗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系统可视化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
[4]李辉.现代品牌化管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运用——以山东为例[J].学术探索,2013(10):91-94.
[5]张闻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6.
[6]李名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合传播路径探索——以上海为例[J]. 装饰,2015(4):140-141.
G216
A
本文系2016年华东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全媒体视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以海派工艺美术类为例》项目成果(项目编号:X16067)。
葛姝(1995-),女,上海人,2013级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在读研究生,专业方向:广告学;傅蓉蓉(指导教师)(1973-),女,上海人,博士后,现为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地域文化、品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