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应中轻微失范行为的演化过程

2017-08-08 02:05陈为聪陈榕叶彩霞仲晓波高宁李耕
心理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演化过程试卷个体

陈为聪 陈榕 叶彩霞 仲晓波 高宁 李耕

(嘉应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梅州514000)

破窗效应中轻微失范行为的演化过程

陈为聪 陈榕 叶彩霞 仲晓波 高宁 李耕

(嘉应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梅州514000)

传统破窗理论的实证研究着力于用实验方法证明破窗效应的存在性,而缺乏对其整体演化过程的研究。开创“试卷摆放”实验范式对5个大学班级进行施测,以“试卷偏离角度”为指标定量化个体失范行为程度,在弱社会规范条件下探究个体失范行为程度随时间的演化过程。研究显示:破窗过程的失范行为发展存在两个阶段:(1)增长阶段,即行为失范度随时间快速增长阶段;(2)稳定阶段,即行为失范度停止增长并维持在一定范围内。本研究首次用实验的方法定量展现了破窗效应中人群失范行为的演化过程。

破窗效应;破窗理论;社会失范行为;演化

1 引言

破窗效应是人类社会独特的心理现象。1982年美国社会科学家詹姆士·威尔逊及犯罪学家乔治·凯林提出了破窗理论(broken windows theory)[1]。该理论指出,无秩序、混乱的物理和社会环境因素容易引发更多的社会失范行为,社会无序现象也会因此弥漫开来[2,3]。因此,为维护和监控城市环境,创造有秩序和遵纪守法的氛围,防止犯罪的发生,其关键在于预防小的无序现象(如损坏公共设施、聚众酗酒和逃票等)。事实上,破窗理论目前已成为一些刑事政策改革的根据,已经深刻地改变了美国当代的警务模式,在犯罪控制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4]。

关于破窗效应中无序与犯罪之间的相关性,美国学者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和论证。Skogan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就无序与抢劫犯罪之间的关系,对实地考察的大量数据进行了研究,发现无序与抢劫犯罪之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3]。哈佛大学的Braga等对Jersey City进行的问题导向型警务的评估研究发现,在利用严厉的秩序维护警务的街区犯罪事件较控制组明显下降[5]。Keizer通过一系列的实地实验,以相比犯罪来说比较轻微的社会失范行为作为对象,发现了社区轻微的社会失范行为(如,乱丢垃圾,墙壁涂鸦等),能够引起更多、更严重的失范行为[6]。此研究被认为是破窗效应的又一次重大实证研究贡献[7]。这些研究成果对破窗理论在美国的推行起到了很大作用,客观上加深了学界对破窗理论的认识,并对破窗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具有重要的价值[4]。

如上所述,目前西方学界主要用实地实验的方法证明破窗效应的存在性,即通过得出无序组和秩序组引发的社会失范程度的显著差异来证明无序环境对失范行为的影响。但这种研究方式难以让我们深入了解破窗现象形成过程中的机制。比如社会失范行为如何随时间发展?为此,采用能够定量化的实验研究范式直接对整体破窗过程进行量化分析,对了解失范行为演化规律是必不可少的。

依据破窗理论,我们预期破窗过程中社会失范行为的发展存在两个阶段:增长阶段和稳定阶段。破窗过程的前期阶段,即在增长阶段中,失范行为逐渐累积,个体行为失范程度随时间而加剧。在此阶段,社会规范发挥着一定作用,但是由于微小失范行为的累积效应和个体失范行为逐渐升级,该规范受到持续的损害并最终遭到破坏[8];破窗过程的后期阶段为稳定阶段。显然,由于环境等因素制约,现实中个体行为失范度不可能无限增长,总会达到一定程度后停止增长,并最终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本研究以Keizer提出的轻微失范行为(minor norm violation)作为研究话题[6],创新性地提出“试卷摆放”的实验范式:考试结束后提交试卷的个体,在摆放试卷时受到潜在的社会规范约束,即把要提交的试卷对齐已经提交的试卷;而随意摆放试卷,则是相应的失范行为。我们将量化个体“随意摆放试卷”的行为失范度,并研究试卷摆放的社会失范行为随时间变化的演化机制,找出演化过程中个体行为失范度随时间发展而不断产生变化的规律。

2 方法

2.1 被试

被试为嘉应学院本科生。由主试随机挑选5个将要参加期末考试的班级,每个班级40人。在实验开始前,主试采用统一的指导语,指导被试上交试卷。

2.2 工具

实验场所是考试教室;实验工具为电教平台、实验室电脑、照相工具、胶纸、剪刀以及Photoshop软件和Excel等工具。

2.3 过程

首先,为了给被试形成一个初始的社会规范,我们在指定位置有目的地控制前几张试卷,以强化“将试卷整齐摆放”的社会规范。待考试临近结束前5分钟,使用统一的指导语让被试逐一将试卷上交至指定位置,尤其强调学生单独上交试卷,避免多份试卷一起上交的情况对实验造成影响。考试结束,所有被试将试卷上交完毕并离场。

接下来进入图像采集环节。固定照相工具在适当的位置,先将总体试卷的摆放情况拍照记录,然后再采用从后往前的拍照方法,从最后一张上交完成的试卷开始,使用照相工具逐一记录每一张试卷放置的具体情形,直至得到记录每一张试卷上交完成的具体情形的相片,在这个过程中间要求主试抽取试卷的动作谨慎细致,不对未被拍照的试卷的摆放造成破坏。

为定量研究失范行为的演化,我们以“试卷朝向偏角α”作为测量指标。即每一张试卷上交后,其朝向(方位)偏离上一张试卷的程度,以此来定量刻画个体行为对规范的破坏程度。运用Photoshop软件的直线、标尺等工具在精细水平上对试卷偏角等进行测量。测量方法:假设一组实验有N张试卷,使用Photoshop软件的标尺工具,分别测量相邻两张试卷(第n张与第n-1张试卷)的方位角θ,得到角θn和θn-1(0≤θn,θn-1<180)。αn=|θn-θn-1|(0≤αn≤90)即为第n张试卷相对于第n-1张试卷的偏角,见图1。每次实验得到(N-1)个偏角α。偏角α的时间过程α=α(t)即为个体失范行为的演化过程。

图1 相邻试卷间的偏离角度

2.4 数据处理

对5次实验进行统计平均,得到个体行为失范度随时间演化的平均过程。接下来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1)将演化过程分割为前后两段,分别做线性回归,找出前后回归均显著且线斜率差最大的分割点。该点即为破窗过程前后两阶段的分割点;(2)为了消除实验中不可控的噪声干扰,采用移动平均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消噪处理,并分析消噪后的定性行为。

3 结果

上面得到了个体失范度随时间演化平均过程的时间序列,记为:α=α(t)。下面用上述两种不同的方法,分别分析失范行为演化的宏观阶段和时间过程。

3.1 失范行为演化的两个阶段

我们预期,破窗效应中的失范行为会呈现两个阶段:增长阶段和稳定阶段。下面通过分段线性拟合的方法,证明两个阶段的存在性并寻找两阶段的分界点。如果存在这样的分界点,那么失范度先随时间增加(存在线性相关),而后进入平稳,即与时间无关(不存在线性相关)。因此,对前后段数据的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应满足:(1)前段数据线性回归显著,且斜率A>0;(2)后段数据线性回归不显著,首先遍历各个时间节点作为分界点T,把失范度序列分割成前后两个时间过程,分别记为:α-1T(t)和α-2T(t)。对α-1T(t)和α-2T(t)分别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到其线性回归显著性分别为p1、p2(如表1所示)。选择满足条件(1)p1<0.001(2)p2>0.05分界点T,作为失范行为演化两个阶段的分界点。分析表明,满足条件的点有两个:T=12,其最优拟合直线的斜率分别为A1=2.12,A2=0.22;T=13,其最优拟合直线的斜率分别为A1=2.04,A2=0.31。因此,存在符合破窗效应预期的分界点,把破窗过程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即累积阶段和稳定阶段,且该分界点位于第12、13张试卷。

需要指明的是,从表1中可以看出,如果选择p1<0.01作为判据,那么符合条件的分界点较多,因此,选取更高的标准,从而得出的分界点也更令人信服。

表1 分界点前后段线性回归显著性检验

3.2 失范行为演化的时间过程

除了用线性回归的分析方法,我们还可以用移动平均的统计方法来验证破窗两个阶段的预期。为了去除各种不可控因素的随机干扰,对失范行为的演化过程(t)用移动平均的方法进行去噪,得到移动平均线,有利于定性把握演化过程的主要趋势与规律。移动平均公式为:

从图2可以发现:移动平均线的前段呈上升趋势,即行为失范度随时间逐渐增加;后段基本达到稳定,即行为失范度几乎不再随时间继续上升,仅由随机因素导致一定的波动。

可以看出去除“噪声”后的失范行为演化过程,在定性上与前面的分析结果相符:首先呈现失范行为的增长阶段,到达一定程度后,进入稳定阶段。

图2 个体行为失范度的移动平均结果

4 讨论

我们开创性地通过设计试卷摆放实验范式,以典型地定量再现破窗理论所描述的由范围小程度低的破窗失范行为的累积到引发广泛大量严重的失范行为的过程。我们以“相邻试卷间的偏离角度”,即当前试卷相对前一张试卷的偏离角度作为个体行为失范度的测量指标。通过对个体行为失范度随时间的演化的数量化分析,提出了群体破窗过程的失范行为发展中存在的两个阶段——增长阶段和稳定阶段。实验证明,试卷摆放实验范式中,群体破窗过程的失范行为的发展确实存在这两个阶段。在增长阶段中,个体失范度不断增长,明显呈现出微小失范行为的传染累积效应。目前学术界的研究解释了触发失范行为传播效应的两种机制:(1)行为者降低主观受严重的惩罚概率;(2)特定情境下的从众行为[9]。Keuschnigg认为对一种规范的一些特定形式的破坏行为会引发更多对该规范的破坏行为[7]。朱力也认为,如果微小的失范行为得不到及时的制止,便可能演化为普遍的失范现象[10]。对于人群中的个体来说,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失范行为容易被认为只是在原来基础上少量地增加了社会的损失而已,因此规范违反的增多意味着对每个违规者惩罚力度的减轻,也容易导致个体产生就算不遵守规范受到惩罚的几率也很小的观念。另一方面,由于不遵守“整齐摆放试卷”这一规范的迹象得不到制止和修复,会使得个体图方便而选择简单地服从并模仿其他人的失范行为。这两方面的原因会使得个体不断降低遵守规范的动机水平从而导致个体失范度的不断增长。在稳定阶段内,个体行为失范程度停止无限度增长并维持在一定水平附近波动,失范度与时间不存在线性相关。在这一阶段中,不遵守某一规范的行为已经大量存在且修复这种情形的成本已比较高,后来的人会认为在此基础上增添的违反行为是可以被忽略的,也不可能因此受到严厉的惩罚[7],也就是通过群体责任扩散,降低了个体主观上应受到惩罚的力度和责任感,从而使得个体开始呈现出无所顾忌的行为。如,已装满垃圾的垃圾桶,不会在意再增添一点垃圾。另一方面,由各种因素制约,现实中个体行为失范度不可能无限制增长,从而总会达到一定饱和程度后停止增长,表现为“天花板”效应。例如,若将“打破窗户数目”作为行为失范度的测量指标,那么个体显然不可能打破无穷多的窗户,即行为失范度总存在一定上限。这种行为失范度达到上限并最终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即为稳定阶段。总体而言,这一阶段中,个体整体表现出程度高但相对稳定的失范行为,社会规范已遭到持续严重的破坏。

5 结论

本研究通过摆放试卷的行为实验发现:我们所尝试开创的试卷摆放这一新实验范式,不仅典型地再现破窗效应所描述的行为过程,而且能够展现破窗的整个演化过程。在群体破窗过程的失范行为发展中,个体失范度经历了两个不同的阶段:先是随时间快速增长的阶段,即增长阶段;而后停止增长并维持在一定水平内,即稳定阶段。我们的研究首次用实验的方法定量展现了破窗效应中,人群失范行为的演化过程。

1Wilson J Q,Kelling G L.Broken windows:The police and neighborhood safety.The Atlantic Monthly,1982,249(3):29-38.

2Wilson J Q,Kelling G L.A quarter century of broken windows.The American Interest,2006,2(1):168-172.

3Skogan W G.Disorder and decline:Crime and the spiral of decay in American neighborhoods.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2,66(2):324-326.

4李本森.破窗理论与美国的犯罪控制.中国社会科学,2010,(5):154-164.

5Braga A A,Weisburd D L,Waring E J,et al.Problem-oriented policing in violent crime place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experiment.Criminology,1999,37(3):541-580.

6Keizer K,Lindenberg S,Steg L.The spreading of disorder.Science,2008,322(5908):1681-1685.

7Keuschnigg M,Wolbring T.Disorder,social capital,and norm violation:Three field experiments on the broken windows thesis.Rationality and Society,2015,27(1):96-126.

8GladwellM.Thetippingpoint.TheNewYorker,1996:32-38.

9Rauhut H.Lifting the veil of ignorance:An experiment on the contagiousness of norm violations.Rationality and Society,2015,27(3):309-333.

10朱力.社会规范建设的困境——三种理性人的策略性选择.探索与争鸣,2009,(10):44-48.

The Evolution of Minor Norm Violation on Broken Windows Effect

Chen Weicong,Chen Rong,Ye Caixia,Zhong Xiaobo,Gao Ning,Li Geng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Jiaying University,Meizhou 514000)

Traditional empirical studies of the broken window theory on using experiment method to prove the existence of the broken window,is lacking consideration of the whole evolution process.A“test paper put”experimental paradigm was created to measure five university classes,“deviating from the Angle of paper”as index quantify the degree of individual norm violation,under the condition of social norms to explore individual norm violation varies with time and the process of change.Research showed that:The degree of individual norm violation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into two stages:(1)The growth stage,the degree of individual norm violation rapid growth over time;(2)The stable stage,the degree of individual norm violation stopped growing and maintained within a certain range.Our study is the first to use the experi method quantitative mental showing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norm violation.

broken windows effect;broken windows theory;norm violation;evolution

嘉应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李耕,男,讲师,博士。Email:moralmarket@126.com

猜你喜欢
演化过程试卷个体
模因论视角下韩语“먹다”表“喝”动作演化过程研究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基于耗散结构的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演化分析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
Module 1 Europe
群体性事件演化过程中的网络舆情分析
创新生态系统作用机理及演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