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可以说是初中所有课程中最重要的一门。不必说它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也不必说它在中考中所占的庞大比例,单是数额巨大的课时量就足以说明它的重要性。但与之相反的是大量语文课导致学生对语文产生厌烦心理、对语文课没有丝毫的积极性。如何调动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积极性;原因;措施
一、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缺少积极性的原因
1.课堂千篇一律,缺乏新意
新书发下来,学生往往先看语文书,能看得眉飞色舞,还给同桌讲讲,等老师把课题往黑板上一写,这个兴趣却已荡然无存。教师讲得太多太抽象,以致学生左耳进右耳出,这种现象相当严重。本来应是“书声琅琅”的学堂变成教师一人的自我演讲。教师备课时选一些词语,搞个板书设计,课堂上引导学生一个一个地把这些词语按老师事先编排的顺序说出来,然后写在黑板上。不说对不写,什么时候说对什么时候写,写完了,课就该结束了。有时听学生分析完课文,教师说“真棒”“我再给大家归纳一下”,结果归纳得还没学生说得好。教师在课堂上常常说“谁给我读一遍”“谁把这个词给老师讲一遍”,使学生丧失主体性,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也没多大兴趣。
2.学生自身原因
从小学到初中,知识都是有连续性的,由于一些学生因为某些特殊的原因耽误了学业,导致后来跟不上,于是对学习渐渐失去信心,自然就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还有一些学生因为自制力不强,心中总是考虑着玩,而慢慢地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结果学习积极性也不高。还有部分学生甚至不知道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他们学习的目标不明确,似乎是父母、老师让他们读书他们就读书,他们心中没有目标及远大的理想,这样的学生自然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
二、调动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的措施
1.激发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
首先,新奇的导入是良好的开始。在语文课刚开始时就应该引起学生兴趣,即以趣导入,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课题导入。
其次,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才能兴奋起来。如,讲戏剧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排个课本剧,若条件不允许则可以分角色朗读;讲诗歌时,可以举行诗歌朗诵比赛;范读时播放一段音乐;在讲《红楼梦》或者鲁迅的作品时,可以给学生播放电视剧或电影的片段……变化的授课方式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只有形式新颖,不落俗套,趣味性强,学生才会感到精神愉快、情绪活跃。
最后,生动的语言是吸引学生的手段。教师在讲解比较深奥、难懂的词句、课文时,要善于把知识讲得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深的知识讲浅了,绝不是只讲表面,不讲实质,而是把难懂的、抽象的知识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等手段变得通俗易懂。教师上课时带点幽默是很必要的,有时为了使学生对难记的知识有兴趣,教师就要用巧妙的语言吸引学生,学生学得容易,便于记忆,也就爱学习了。
2.教师自身水平对学生的影响巨大
一方面,教师要在朗读和书写方面起到示范作用。如果教师能够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上给学生朗读,那么学生一定会喜欢的。虽然语文教师不是专业播音员,可是,在课堂这样的特定情景中,针对特定的文本,面对特定的对象,只要教师能够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就会受到学生的喜欢。如果语文老师的字写得特别好,他的学生就会去模仿,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自己也练就了一手好字。
另一方面,语文教师,除“身正为范”之外,还要“学高为师”,即要有渊博的学识。在中学各门学科中,语文是最具综合性的,它的知识内容涵盖极大。所谓“语言和文化”,有着广阔的天地,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是传统教育中流行了多年的口号。“一桶水”有点少了,应该是一条“河”,是一条常流常新的“河”。因为这条“河”是我們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根本,“河”水少得可怜,又怎能谈得上“教书育人”和“诲人不倦”?
3.在竞争中培养兴趣
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夸奖,从而获得心灵的满足,学生也是一样。作为教师,如果我们能及时地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学生就会更加努力、更加积极。如果一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比较优秀,还应该把他们作为榜样在班上甚至学校进行宣传,以此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在学生间开展一些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比赛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过程。
总之,调动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每一种方法都必须建立在激发学生认识事物的内部动因上,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潘菽.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作者简介:谢丹,学历:大学本科,职称:中教一级,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