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实践。历史与社会是课程设置本身就要求课堂与实践结合,并且比其他课程更加重视实践技能的发展和运用。为此,实践技能成为初中历史与社会的重要目标,如何才能实现以实践技能为导向的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优化,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目前教育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实践技能为导向的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优化的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实践技能;历史与社会;教学;优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实行绝对的控制,很少对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反应,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影响了学生探究、创新能力的发展,容易造成学生只会大量的理论知识,动手操作能力却极差的现象。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性,通过以实践技能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来优化教学课堂,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以实践技能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通过完成课前的教学预设、情景创设、实践设置三大任务来体现,把学生带入实际的情景当中,通过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增强学生实践技能,从而提高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一、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质量差
有些教师认为历史与社会课程不重要,所以在备课时不用心,导致课堂上出现好多问题。如讲课无内容、准备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有些教师对整个课程的把握能力不强,有些部分着重讲解,而有些部分直接忽略,忽视了课堂理解、巩固核心知识并融会贯通的教学环节。课堂时间就只有短短的几十分钟,同样的教学时间可以用于记忆和理解,也可以用于分析、研究、探讨、综合和创造性地学习。但是在教学中一些教师用于低层次学习任务的时间过多,并且课程重点没有把握好,所以很容易导致教学质量差。
2.课堂教学水平低
历史与社会的课程对于学生的记忆水平、理解水平和思维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而教师就会从这三方面入手,采取记忆型教学、理解型教学和思维型教学三种模式。但是从教与学的逻辑关系来看,这三种教学模式常常会出现“有教无学”“教多学少”的情况,对课程内容的迁移度不够。理解型教学常常会过多地强调系统地理解,记住教师的讲课内容。但这样的理解是教师嚼烂后的被动理解,学生没有真正地深入研究理解。如此的教学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并且教师并没有优化教学内容,这样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水平。
3.课堂教学机会不公
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更偏向于成绩优秀的学生,把更多的探究机会分给部分优秀的学生。剩下的中等生、学困生教师往往会忽略。比如在课文阅读的教学中,教师总是喜欢叫普通话好、学生成绩好的学生进行课堂朗读。如此一来,中等生和学困生就没有机会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久而久之就会把学生之间的差距拉得更大。学困生因长期得不到独立思考、朗读、分析的机会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从而产生厌学心理。这样不公平的教学机会使学生感受不到鼓励,很容易失去学习的信心。
二、以实践技能为导向的课堂教学优化方法
1.优化课堂教学时间,合理分配课堂时间
想要提高教学效率,就要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果。为此,教师必须要优化课堂教学时间,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发挥最大的综合教学效用。优化课堂教学时间可以通过以下三方面来实现:(1)采取制度化学习时间与自主性学习时间相结合的管理方法。(2)提高课堂实用时间与课文理解的时间比,综合达成各项课堂教学目标。(3)合理分配好课程板块的教学时间比例,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使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想要实行以实践技能为导向的初中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必须先优化课堂教学时间,合理分配课堂时间,让学生各个方面的技能得到培养和训练。
如,在教学《生活的代际差异》时,教师要合理安排课堂时间。使用三分之一的课堂时间来讲解教学重点内容,三分之一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剩下的三分之一時间让学生根据身边生活的变化,说说自己和爸爸、爷爷那个年代的不同之处。有的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了解了时代变迁的内容,同时通过探讨、研究,发现了自身所处的年代与上一辈人的年代的不同之处。在探讨的过程中,有学生说上世纪的缝纫机、留声机、单车等都是很珍贵的东西,而现在这些已经很普遍了。中国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中国正在变成一个更好的社会主义国家。教师通过合理地分配课堂时间,学生学到了相应的理论知识,又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让他们开拓思维,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增强他们的技能和实践能力。
2.创设生活情境,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知识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创设生活情境不论是在哪一个学科的教学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生活情境能够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下接触新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快地理解和接受新知识。教师要摒弃陈旧的教学观念,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身心发展状况、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来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和思维得到解放,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教师也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根据学生身边的人、事物有机地进行整合和创设情境,让情境更丰富,更符合教学的要求。与此同时,生活情境教学可以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实践技能。
如,在教学《传媒的行程》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生活中的文化传播”“现代社会的大众传媒”的知识特点,创设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其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同时学生也可以在模拟的生活情境中提升实践技能。首先,教师问学生以往的传媒主要有哪些。学生回答:“烽火、信鸽、驿马、大雁、贴布告、鸡毛信、消息树等等。”教师接着问:“今天能使我们更便捷地获取信息的传媒有哪些?”学生回答:“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等。”然后,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出大众传媒的知识。教师讲完理论知识后,可以让几个学生扮演报社的工作人员,进行文化的传递。有的采访、有的写稿、有的排版、有的发布,学生在生活情景的扮演中加深了对大众传媒知识的理解,也提高了自身的实践技能,把所学的知识转化成自身的智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更适合新时代教育的要求,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3.有效导入,激发学生实践兴趣
良好的课堂导入是课堂成功教学的良好开端,好的课堂导入对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利用有效的方法进行课文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兴趣。故事导入的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通过教师讲故事或者是学生讲故事、学生演绎故事来导入新的教学内容,可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能锻炼学生的胆量,克服胆怯的心理。有效的课堂导入能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这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有帮助,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如,在教学《原始先民的家园》时,教师可以布置课前作业,让学生根据即将要学的内容编制一个故事,并且在上课前用表演的形式演绎出来。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做好课前预习的工作,并且在编故事、演绎故事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如有的学生这样编故事:一户人家依水而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妻子白天在家织布,丈夫白天赶着牛下田耕作。在讲述的过程中还将故事表演出来。其他学生都会被讲故事的学生吸引住,从而认真听讲,深入体会原始先民的生活。学生讲完故事后,教师适时地出示常见的农作物和牲畜图像,让学生进行思考: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是怎样产生的?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并讨论总结,了解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的原因和过程。然后教师继续出示世界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起源图,让学生思考在世界农作物和驯化的动物在空间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学生读图分析得出世界农业主要分布在中国、印度、西亚、中美洲和欧洲,其中西亚和中國是最为典型的结论。通过讲故事的课文导入方法,教师可以顺利地开展教学活动,成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了学习气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习效果,学生的实践技能也得到了提升。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对教学的要求也在不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中存在教学水平低、教学质量差等问题,这也是阻碍教学效果提高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实践技能为导向,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通过有效导入、创设情境、优化课堂时间管理的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民主、自由、活跃的学习氛围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从而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自身的实践技能,把知识化为自身的智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蒋柳波.以学定教,优化教学:以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为例[J].人间,2015(11):36-37.
[2]樊国芳.以问题为导向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J].新课程(中学),2016(6).
[3]樊国芳.以问题为导向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J].新课程(中学),2016(6).
[4]牟加阳.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的实践探索及尝试[J].课程教育研究,2016(7):63-64.
[5]丁立军.根植乡贤史迹 拓展课程资源:谈乡贤史迹融入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7(1):31-35.
作者简介:金崇平,男,1976.11,学历,本科,现就职单位:台州学院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