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增敏
当前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还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导致学习内容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性不高等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到调动,艺术技能和艺术修养也无法得到提升,这对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笔者通过对国画教学在小学美术中的意义进行分析,继而提出在美术教学中优化国画教学的策略。
一、国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东方艺术的瑰宝,有着深厚的艺术内涵,集书、画、诗于一体,博大精深,学生在学习国画的过程中,民族自豪感会逐渐增强,国画不仅画面具有美感,内容也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例如一些“梅、兰、竹、菊”的国画,学生不仅学习到国画的艺术,还能透过国画学习到“梅、兰、竹、菊”的气节,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也得到了正确的培养。除此之外,据相关资料显示,如果将国画教育融入到小学生美术教学之中,学生未来在国画造诣和创造上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在小学美术中引入国画教学,将小学生的绘画才能最大程度激发出来,对学校良好艺术氛围的创建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良好的艺术氛围之中学习、生活,道德情操和艺术修养都得到了提高。本文以《竹》为例,对如何在小学美术中优化国画教学课程思路进行详细的阐述。
二、如何在小学美术中优化国画教学课程
(一)优化课程导入
小學生还处于一个心智快速成长的阶段,对于很多东西都没有准确的判断力,自我约束力比较弱,学习主动性也较差,因此,如果美术老师在国画的教学中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艺术素养和艺术技能都不能得到提高,而且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美术老师要认识到这种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思路,首先就可以从课程导入这方面入手。小学生没有接触过中国画,更不会用毛笔去绘画,因此老师可以先指导学生学习绘画材料,即毛笔和墨,然后带领学生掌握毛笔绘画的技巧,先让学生在纸上用毛笔写上“一、二、三”这样简单的文字,再让学生写“人”字、“大”字、“天”字等,学生在写的过程中,美术老师也参与到其中,跟着学生一起玩耍,老师可以让学生观看自己的操作过程,继而规范自己的书写,并且让学生自己在动手书写过程中感受到笔墨的变化。接着,美术老师让全体学生放下手中的笔和墨,带领学生观看课件中的图片,课件中准备一张“竹影图”,学生的眼光这时候肯定都被这张图片吸引,美术老师再接着向学生提问:你们写的“人”字和“个”字,是不是和这幅图有些相似的地方?引导学生将自己先前写的字和眼前的图像紧紧结合起来,老师这时候再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联想:有个很出名的画家,心忧天下,有一天晚上想到了百姓所受的疾苦,以及自己坎坷曲折的人生,竟然失眠了,转身看向窗外,结果看到屋里的墙上在月光的映照下出现摇曳的竹影,然后这位画家就起床,像我们现在这样,提起毛笔就绘了一副墨竹图,你们猜这位画家是谁。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自然就能猜到这个人是郑板桥,美术老师要趁热打铁,趁着学生热情未消继续追问:郑板桥一生当中画了无数的竹子,是因为竹子很容易画,还是因为竹子对郑板桥的吸引力太大?通过提出问题,不断加强学生对竹子的兴趣。接着老师再将事先准备好的真竹子拿出来,让学生观察、触摸灯,让学生亲身感受竹子的各个部分,除了刚刚展示的竹叶,还有竹枝和竹竿。最后,等学生全部感受完真实竹子之后,老师再引入教材内容《竹》,对学生说道:我们已经对竹子掌握了这么多,现在就让我们来欣赏教材中的《竹》,在学习之前,我们必须掌握三个问题,一、你从这幅画中看到了什么样的内容?二、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画的内容描述出来?三、通过这幅画,你学到了竹子的什么品质?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学习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二)优化对于绘画解读
小学生刚刚接触中国画,很多地方都不明白,如果美术老师直接就让学生着手去画,效果不但不理想,还会增加学生的疑惑,因此,在教学生绘画之前,老师要带领学生对画进行解读,即解读画的程式。画竹程式有很多的内容,有画面的构图、墨法和笔法等,如同建筑物中的钢筋、水泥、砖瓦等要素,只有将这个单元物质尽数掌握,才能画出竹子的神韵。笔法中还包含很多内容,中国画通常都是集诗印、书、画于一体,因此要掌握这四个部分在画面上的整体布局,除此之外,还有竹枝、竹竿、竹叶、竹节和竹枝的程式,内容涉及较广,美术老师要将这么多的内容简单化,以让学生轻松掌握为目标,深入浅出了解画竹的程式。教师可以讲解相应的绘画技法,并且进行合理的示范。通过这种从感性到理性的教学流程,学生自然而然的了解到了中国化中的美感和技法内涵,并且了解的中国化点线面中每秒的轻重缓急、虚实浓淡变化。通过组合和平列这些不同的元素,可以构成崭新的形象,学生也能获得乐趣的体验。
(三)优化画竹子教学
在解读完绘画程式之后,美术老师就开始带领学生正式开始画竹子,学生这时候对中国画和竹子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有了一定的兴趣,因此指导起来也就相对简单一些,但是美术老师还是要注意,不能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要优化画竹子教学,具体实施步骤如下:1、给小学生出判断题:画竹子是先立竹竿,再在竹竿上画竹节,接着在节外生竹枝,最后竹枝上长竹叶吗?学生就会陷入思考之中,等学生七七八八回答之后,老师再给出答案,告诉这段判断题正确。2、给学生出选择比较题,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几幅竹节和竹竿的图片,然后让学生选择哪一幅图竹竿和竹节的画法正确,学生会踊跃参与到课堂之中,等学生陆陆续续回答完之后,美术老师再给出答案,然后就着正确的那幅图给学生讲解竹竿和竹节的正确画法,竹竿的笔法不能用大骨头,而应当使用中锋,墨法要淡,稳中求圆,而竹节要浓墨中锋,下抱“八”字,上抱“乙”字,老师在这时候可以适当板书,给学生演示一番。3、再出判断题,给学生展示几幅竹竿组合的画法,让学生判断出哪种画法是正确的。学生选出最喜欢的图片之后,美术老师要对学生再次进行引导,问学生为什么不选择另外几幅,学生踊跃发言,说出自己觉得画中“竹竿组合”的别扭之处,老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等学生发言结束,老师再给出正确答案,就着正确的竹竿组合图,告诉学生画竹竿组合的时候,要注意虚实、疏密、浓淡和粗细的变化,再引用一些生活实例,例如摇篮曲等,让学生通过摇篮曲感受到另外几幅错误画法的错误之处,并且老师可以利用音乐的节奏感让学生更加熟悉和掌握竹竿浓淡疏密的变化,让整幅图画都能展现出一种画面的节奏感,让人在欣赏中感受到美的享受。4、再利用判断题,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出几幅竹枝的图画,让学生判断出哪一幅图正确,学生给出答案之后,美术老师再引导学生对竹枝画法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到竹枝生长的基本常识:竹枝是从竹竿上的竹节上长出来的,并不是一根竹竿任何地方都能长竹枝,并且竹枝的生长方向是同一个方向,并不像其他树木枝条那样左右都出枝,竹竿的上面,通常是从左边出枝,竹竿的下面,通常是从右边出枝,并且竹枝是互生而不是对生。学生掌握了这些基本常识之后,就不会再犯一些低级的错误。5、再给学生出选择比较题,让学生从多媒体课件中展示的几幅竹叶图中选出正确的竹叶图,学生选出图片之后,老师再带领学生掌握竹叶的笔法和墨法,首先从单片竹叶讲起,让学生了解,竹叶的画法应当使用中锋和淡墨,笔尖沾上一点浓墨,按下去的时候是实,收笔时要虚,墨色要呈现出深浅的变化。接着老师给学生展示郑板桥的《托跟乱岩图》,让学生观察画中竹叶的组合,然后向学生提问:这幅图中的竹叶像不像我们刚刚写的“人”字,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再引出竹叶组合的程式,让学生掌握竹叶组合的画法。6、最后一点,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几幅作品,让学生大致了解“诗、画、书、印”在国画中的大致布局形式,让学生能够对大致的格局了然于胸。
经过中国画课程教学,学生感受到了中国化宣纸、墨汁以及毛笔的特点。学生在绘画实践中了解了水墨的特征,并且在游戏、探索、讨论以及体验中认识到了中国化的乐趣以及美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情境,让学生逐渐的发展创新精神以及文化艺术素质。
综上所述,通过深入浅出的引导,教师在对竹子绘画的步骤解读之中,利用判断和比较选择等教学方式,不但能够让学生掌握到竹竿、竹枝、竹节、竹叶等正确的画法,还能让学生在看到错误的图片之后加深印象,避免了自己以后也会犯这样的错误,小学生在这样的优化教学中,很容易就对中国画上手,艺术素养和艺术技能都能得到有效提高。
(象山县文峰学校 浙江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