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涛
又名泥石。祖籍安徽歙县。一九九一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书法专业。曾师从刘江、章祖安、王冬龄、陈振濂、祝遂之等浙美诸先生。二OO五年结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研究生课程班,导师王冬龄。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马鞍山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马鞍山市太白书画院院长、书记,二级美术师。
作品曾参加《全国第四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二届篆刻艺术展》,《全国第三届篆刻艺术展》,《九四现代书法探索展》,《首届国际现代书法双年展》,《林散之奖·南京书法传媒三年展》并获“特邀作品奖”《原点·印象当代中青年书法十人邀请展》,《2005中国杭州书法节草书邀请展》,《2005中国杭州书法节现代书法邀请展》,《开FUN台北国际现代书法展》,《王涛书画展——杭州》,《2010杭州国际现代书法艺术展》,《王涛书画、篆刻展——马鞍山》《南京都市圈八市书画院作品联展》,《重履新安路——第二、三届安徽全省书画院作品联展》,《重走新安路—安徽省书画院花鸟画名家邀请展》等。
作品及文章发表于《新美术》,《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篆刻》,《美术报》,《林散之研究》,《中国书画报》等。作品收藏于“暨南大学·中国文化艺术中心”,“嘉兴沈均儒纪念馆”,温州“方介堪艺术馆”,浙江安吉“诸乐三纪念馆”。
扇,古称箑。《说文》:“ 箑 ,扇也。”商周以来,扇子主要有两种功用,一是装置在贵族出行乘坐的车上,形如伞盖,借助车辆前行,气流冲动而产生风,既可遮阳避雨,又能生风散热。二是作为天子贵胄出行的仪仗。至于拿在手中而又可携、可摇的扇子,在周武王时期,就与我们今天看到的扇子差不多了。从字形看来,“箑 ”从竹,而“扇”从羽,最原始的扇子当以竹编羽辑为之。从汉魏以来的辞赋中,我们都能看到多处提及扇,曹植有《扇赋序》,文章中道及曹操得到皇帝赏赐的上方竹扇。晋代陆机有《羽扇赋》,专门颂咏羽扇。可见在汉魏时期,竹扇和羽扇已经十分流行。
团扇的出现大约早于折扇一千余年。《班婕妤歌》云:“新制齐纨扇,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圆似明月。”王昌龄《长信愁》诗有:“奉帚平明秋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都是对团扇的吟咏。换言之,宋代以前的扇子,大都是指团扇而言。说到团扇,许多人会认为是古代妇女的专用品,实际上在折扇出现以前,男人也是使用团扇的。唐代以前團扇的实物已经很难见到,我们在一些绘画和墓室壁画中仅能看到团扇的大体祥式,宋代的团扇实物今天尚能见到,尤其是宋代的绘画作品,保存至今有相当一部分是画在团扇上的,且不乏出自名家之手。正是这些团扇,保留了中国絵画史上的顶级作品,流传过程中,团扇画多为绢本扇页的形式出现。成为后人学习的范本。直至明代以后,男人所用的扇子渐渐地被折扇取代,而团扇才在更大程度上为女性专用。
关于折扇何时在中国出现,历来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一般认为是起源于宋代,或说是日本传入,或说是高丽传入。折扇在宋代已经出现,基本上是没有疑义的,最具代表性的材料当属宋人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对折扇做过较为详尽的描述:“以鸦青纸为之,上画本国素青,杂以妇人鞍马,或临水为金砂滩暨莲荷、花木、水禽之类,點缀精巧。又以银泥为云气、月之状,极可爱,谓之倭扇,本出于倭国也。”从这段文字来看,扇上绘画的风格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唐五代之际的青绿金碧山水和人物也大抵如此,所不同的只是作画于折扇之上。至于从高丽传入说,多因记载高丽使臣进贡折扇的材料而推断。这种由使臣进贡折扇的仪节,从宋代至明代皆有之,直到明代永乐中,“朝鲜进折叠扇,上喜其舒卷之便,命工如式为之,亦谓之撒扇。”因此可以说折扇的普及当在明代初年才开始。而明以前的文献中所提到的扇,基本上说的都是竹扇、蕉扇、羽扇和团扇之属。
以团扇为载体的绘画书法,自明代中叶开始转向折扇,尤其是苏扇工艺形成规模之后,吴门画派、金陵画派直至四王吴恽等一系列画家无不将折扇作为创作的园地。对于一把成扇来说,扇面与扇骨是不可分割的、珠联璧合的艺术品。自明至清初,一般来说是文人画家创作于扇面,而能工巧匠施技于扇骨,直到清中叶以后,艺术家才参与扇骨的绘画、书法与镌刻,于是扇骨身价倍增,甚至成为可以脱离扇面而存在的独立艺术品。扇骨的材质也更为多样化,从一般的玉竹到棕竹、湘妃竹、凤眼竹;从一般的红木到黄花梨、紫檀、鸡翅木、楠木、檀香木,直至金漆、螺钿、掐丝等工艺和象牙、玳瑁之类的奇珍之品。其骨数的多寡与样式,乃至扇头的形制也是千变万化。即便说折扇是舶来品,那么一经中国文化的浸润,也会发挥到极致。除了职业画家之外,文人士大夫也将题写、书画扇面作为一种以文会友、交际应酬的风尚,同时也是身份的像征,折扇特别受到文人雅士的喜欢,被称为“怀袖雅物”,赏扇藏扇,蔚然成风,甚至广及到僧道闺阁、商贾市井。人人持扇。“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一把小小的扇子,不仅是日常所用之物,已经成为寄托哀思、交流情感的载体。在明清绘画史中,扇面书画的比重不可忽视,虽然其创作空间有一定的局限,恰恰是非高手不能为之,工笔写意,正草隶篆无不展现其间,山水人物,花卉翎毛,无不传神其上,由此成为中国书画史不可缺少的经典形式。
我一直对扇子情有独钟,几年前就想在扇面上表现我的书画,举办一个扇面书画展,无奈工作及其他杂事,一直未能实现。我要感谢一个朋友的鼓励,才使我下了决心,举办这次展览…“清风与归”,我希望我的扇面书画作品,在这个夏天里能够给你带来一丝清凉。
(文/王涛 2016年4月于书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