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珊,谢向英,李令群
(福建农林大学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一带一路”视野下的武夷山茶文化资源产业化研究
杨 珊,谢向英*,李令群
(福建农林大学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通过对武夷山茶文化资源产业化现状的分析,发现武夷山茶文化资源产业化主要存在茶文化经营意识不强、开发视野受限、开发深度不够以及创意人才匮乏等问题。基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武夷山茶文化资源产业化深化建议:(1)逐步实现茶文化资源开发的国际化;(2)提升茶文化创意产品质量;(3)强化茶文化创意经济的深度和广度;(4)打造高质量的茶文化创意人才队伍。
武夷山;文化资源产业化;“一带一路”;茶文化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文化科技创新逐渐成为主流趋势。“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进一步挖掘与发挥文化资源的经济属性带来了新的机遇。借助文化改造传统产业,并基于创意经济思维实现文化资源产业化,进而实现文化资源的再创造,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价值提升的重要突破口。武夷山是“万里茶道”陆路和海路的双起点,而“万里茶道”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武夷山茶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契合。本文以文化资源为依托,创意经济为核心,文化资源产业化为基础,结合“一带一路”倡议,研究武夷山茶文化资源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产业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联合国经济委员会将“产业化”定义为:生产的连续性、生产过程的集成化和机械化、生产物的标准化、工程的高度组织化形成的产供销一体化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1]。产业化的实质是产生经济效益的工业化生产活动,文化资源产业化是文化产品及服务的工业化生产活动,是提升文化资源附加值的有效途径,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化资源都能进行产业化。一定规模的文化资源只有以市场为导向,遵循市场法则和价值规律,以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为目的进行资源合理配置,参与市场文化活动,形成供求平衡的文化产品,才有可能实现文化资源的产业化[2]。
文化资源产业化呈现的主要特征有:(1)依附性。文化资源产业化以文化资源为依托,且文化产品和服务易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2)地域性。文化资源产业化一般以当地文化资源为基础,如武夷山“印象大红袍”,丽江的“丽江金沙”等,地域特征显著[3]。(3)融合性。在互联网等技术的推动下,文化资源产业化具有极强的渗透性,表现为产业链的资源整合以及跨产业的创新合作[4]。(4)高附加值与高风险并存。文化资源产业化形成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市场升值幅度大,市场效益高。但文化的需求变化很快,受政策影响较大,存在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文化资源产业化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能够依托文化的力量,探索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为当前处于低迷期的全球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另一方面,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文化资源产业化具有明显的优势,走文化资源产业化道路可以促进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5],充分发挥文化的多功能效用,实现文化的经济价值,优化传统产业结构,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传统产业面临产业技术水平差、产业集中度低、技术创新能力单薄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步伐[6]。而文化创意产业有着鲜明的低能耗、高产出的优势,并且具有强大的融合力和渗透力,通过文化创意的融合与渗透,以“创意为先”引导传统产业发展,以“创新品味”提升传统产品内涵,以“创意营销”提升传统产业经营策略,从而促进传统产业创新和结构优化[7-8]。此外,“一带一路”倡议也为化解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动力不足等问题提供了契机[9]。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资源产业化必须综合考虑与“一带一路”沿线其他文化形态的比较与权衡,突出当地文化与众不同的特色,才能彰显地方文化的价值,避免项目的同质化建设和盲目重复[10]。
(一)武夷山茶文化资源丰富
武夷山茶文化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文化属性多样。根据文化资源呈现的形态可将武夷山茶文化资源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主要包括:(1)外显器物,如茶具、茶器等;(2)历史遗迹,如下梅村、赤石渡口等;(3)当代景观,如武夷香江名苑、中华武夷山茶博园等;(4)历史文献,如《武夷茶说》《崇安县新志》等;(5)历代名茶,如大红袍、白鸡冠等。无形资源主要包括:(1)茶文化,如茶政制度、茶德哲学;(2)茶叶制作工艺,如武夷岩茶制作工艺;(3)茶俗,如敬茶、擂茶、斗茶、祭茶等;(4)知名茶叶品牌,如武夷星、钦品等。这些内涵丰富、类型多样的茶文化资源为武夷山茶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二)武夷山茶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现状
作为武夷山的特色产业,茶产业发展良好。2016年,改造生态茶园约493 hm2,茶叶总产量7400 t,武夷岩茶品牌价值627.13亿元,位列全国茶类第二[11]。同时,武夷山有众多的茶学机构,如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武夷茶研究中心、武夷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武夷山万里茶路研究会等。这些构成武夷山茶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优势平台。从现实情况来看,武夷山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既是少有的茶树品种王国,又是国际化的休闲旅游城市,旅游产业及相关产业发展较快。据武夷山市政府网站数据,2012-2016年,武夷山旅游收入整体呈现递增态势(图1)。
图1 2012-2016年武夷山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2003年,武夷山成功获得文化部颁发的“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称号。2017年,首届博藏茶中国区发布品鉴会的正式开启,为武夷茶文化的国际化谱写了新篇章。近几年,武夷山在传承传统茶文化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之一是印象大红袍山水实景演艺。从2010年起,印象大红袍演出团队就多次受邀参加茶博会开幕式、中华文化游启动仪式、斗茶赛等重大活动;近几年,该演出团队更是走出武夷山,为全国青年运动会、上海国际旅游节等大型活动表演。2016年3-9月,印象大红袍演出团队连续亮相央视1套、央视2套、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及福建省内电视台等多家媒体。2013-2015年,印象大红袍演出团队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逐年增加(图2)。从开演到2016年10月,印象大红袍演出团队销售收入约3.6亿元,净利润总额超过1亿元,不仅实现了企业和政府的增收,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图2 2013-2015年印象大红袍演出团队经营状况
除此之外,武夷山还通过各种方式打造茶文化资源旅游项目,如连续5年举办国际禅茶文化节、建设文化主题园、开展茶文化活动等,形成一系列茶文化创意产品。
总体而言,武夷山茶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果,但目前正处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关键时期,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缺少具有带动力的茶文化资源项目,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发展难以有质的突破,提升武夷山茶叶价值的作用有限。因此,有必要在新的视野下重新考量武夷山茶文化资源及其产业化开发。
(一)重茶经济,轻茶文化,茶文化经营有待发展
茶是武夷山经济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地大部分人以茶为生,很多茶农几乎在自己家就可以完成生产、加工和销售等市场运作过程,处于规模小、效益低的生产状态,各自为政,经营分散。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武夷山茶叶企业及其相关产业企业求新求变,引进先进机器设备进行生产,招收创意人才进行策划,借助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宣传和销售,如在天猫上售卖正山小种、大红袍等茶叶。但茶市场千变万化,竞争越来越激烈,茶叶经济逐渐呈现疲软态势,单一茶叶经营方式已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而多样性、创意性的茶文化经营正好弥补单一茶叶经营的缺陷,有利于开辟茶叶经济发展新思路。因此,武夷山不仅要经营茶产业,更要经营茶文化,以茶文化带动茶经济。如在网络上售卖茶叶时,介绍茶故事、茶历史等茶文化,比单纯介绍茶叶的质量、重量更能激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
(二)武夷山茶文化资源开发视野受限,缺乏国际高度
既有的武夷山茶文化资源开发着眼于武夷山本土以及周边的茶文化资源,着重于福建省内市场和周边主要客源市场,其产业化经营思路具有区域局限性,缺乏国际性视野,直接影响了其文化资源的创意开发与产业化经营。这一点可以从武夷山既有的茶主题文化园、茶文化活动、茶文化旅游项目等看出。这些项目重复度较高,如武夷山茶博园和武夷香江名苑茶文化观光园,两者主题都不鲜明,园内设置大同小异,观光体验区、娱乐休闲区、产品展示区、游人服务区等区分度较低。由于设计思维有限,目标群体范围较窄,无法吸引更多国内其他地方的消费者,更不用说产生国际影响,实现长远发展。当今世界,文化价值日益凸显,文化资源已成为国际交流的媒介及产业经济的新兴增长点,以国际化的眼光开发武夷山茶文化资源,是武夷茶走出中国、走向国际的重要举措,也是武夷山茶业复兴,奠定其在“一带一路”中作用与地位的必然途径。
(三)武夷山茶文化资源开发模式粗放,深度与广度挖掘不够
茶文化是武夷山的优质资源,体现了武夷山的深层内涵和时代特色。武夷山茶文化资源丰富,但开发基本还处于“原生态”模式,多是依托自然环境资源的浅层次文化开发,形式雷同,如“品茶香”“看茶艺”等,机械重复,而对历史悠久的茶文化遗址(如喊山台、下梅村等)挖掘不够。可见,武夷山茶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理念落后,过于依赖自然资源,未能充分挖掘武夷山茶文化资源的精粹,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供需关系失衡。
此外,产业体制改革是产业化长远发展的必要途径。武夷山茶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产业体制不完善,开发力量比较单一(目前仍以政府力量为主),未能因势而变,其潜力无法释放,产业化发展程度较低[12]。
(四)创意策划与经营人才匮乏,武夷山茶文化资源产业化后劲不足
以茶为依托,以文化为主线的武夷山茶文化资源产业化模式在我国发展较早。其主要模式有茶业与旅游业结合,打造茶文化资源旅游项目;茶业与教育事业结合,建设高校、科研机构等。但武夷山茶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还是缺乏深度,缺少品牌精品。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相应的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文化创意人才更是缺乏。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众多,但很多理论学习不扎实,文化创意实践更是缺乏,创意思维难以扩散,创意眼界较窄。只有重视文化专业创意人才的培养,才能将武夷山茶文化资源产业化与国际茶文化资源产业化对接,实现武夷山茶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不断创新和稳步推进。
“一带一路”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升华,是时代进步的标志,武夷山茶文化与“一带一路”的渊源甚深。17世纪,茶叶交易、交流互通等促进了海上茶叶之路的扩展延伸。随着海上茶叶之路的扩展,武夷茶逐渐被大多数国家认识并接受。在东印度公司开辟茶叶贸易之路时,“南茶北售”的万里茶道逐步形成。万里茶道是继“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后的又一条横跨亚欧大陆的国际古商道,与“一带一路”高度契合。武夷山是“万里茶道”海路和陆路的双起点,因此,武夷山对连接“一带”和“一路”有着重要的作用。武夷山茶文化资源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有一定的历史积淀。相关文献记载了武夷山茶叶对外贸易的情况以及武夷茶在海上茶叶之路的地位。据《武夷山志》第七卷所记载:“明永乐年间,郑和七下西洋,携带大量包括武夷茶在内的各种名茶作为礼品赠给各国,打开茶叶之门,外销从此开始。”[13]从中可以看出,武夷茶由此进入了海上茶叶之路,与各国进行茶叶贸易往来。当代学者徐晓望在《清代福建武夷茶生产考证》中写到:“在五口通商之前,武夷茶已经取代生丝成为中国出口最大宗的商品,每年为中国带来占英国从中国输入货物一半以上的输出值,福建山区因此变得繁荣。”[14]可见,武夷茶对外贸易为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收益。除了这些文字记载外,还有武夷山下梅村、曹墩、赤石渡口等武夷茶外销的遗址,大红袍母树地理遗迹等,这些都是武夷山茶文化资源与“一带一路”融合的物质基础。
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武夷山茶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走上开放之路,成功举办第三届中蒙俄“万里茶道”与城市发展市长峰会,设立“万里茶道”国际联盟城市秘书处,巩固了“万里茶道”起点地位。且连续举办五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扩大了武夷山茶文化的国内外影响力。
以创意经济思维开发武夷山茶文化资源,不仅能让具有历史独特性、内容丰富性的武夷山茶文化资源获得有效开发利用,还能让武夷山茶文化价值理念得以广泛传播,最大限度地实现其自身多样化价值。同时,武夷山茶文化资源产业化平台的建设也能够有效配合传统茶业供给侧改革的战略实施,为传统茶业的现代化改进和产业价值延伸、市场价值实现提供更好的助力,开辟茶叶经济发展新思路。
(一)抓住“一带一路”契机,逐步实现武夷山茶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国际化
武夷山茶文化资源产业化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一带一路”倡议为其发展提供了契机。武夷山独特的茶文化资源是武夷山茶文化国际化的物质基础。武夷山茶文化的国际化有助于传承武夷山茶文化的精髓,从而颂扬中国茶文化,将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和气节传递给世界;武夷山茶文化的国际化将中国茶文化承载的情怀和艺术与国外茶文化的实用性和生活化相结合,赋予茶文化更厚重的价值;武夷山茶文化的国际化实现文化融合,可以吸引更多人才进入武夷山,为武夷山茶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注入活力。武夷山茶文化的国际化应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标准,保证茶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茶文化产业市场运营的有序进行;并基于供给侧改革,加快武夷山茶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改革,规范政府与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加强国内外茶文化交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享发展成果,从而及时调整武夷山茶文化产业结构,解决武夷山茶文化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实现武夷山茶文化产业国际化的均衡发展。
(二)借助武夷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平台,提升武夷山茶文化创意产品质量
武夷山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这为武夷山茶文化产品的国际化提供了平台。武夷山茶文化产品走向国际化是武夷山茶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武夷山茶文化产品走向国际化,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重武夷山茶文化的对外输送。将武夷山茶文化产品的内涵和底蕴以原创的形式且外国人能理解的方式加以表达[15],则武夷山茶文化产品走向国际化的阻碍将会变小。(2)拓宽武夷山茶文化产品国际化的渠道。发挥武夷山茶文化资源的先天优势,建设现代茶叶庄园、主题文化园、茶博园和茶会展,将“一带一路”与武夷山的渊源以专题形式呈现给观光者,加大政策、人力、资金等各方面资源的统筹,通过国际茶博会展示、外国公司代销或海外发行渠道发行等方式让武夷山茶文化产品进入国际市场。(3)加快武夷山茶文化产品的品牌塑造。政府与企业要加强联动,打响“中国武夷茶”公共大品牌,在此主打品牌的基础上打造如“正山小种红茶”等系列子品牌,并支持茶企参加“一带一路”展销会,扩大武夷山茶文化产品的国际知名度,打造武夷山茶文化经济发展新动力。
(三)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强化武夷山茶文化创意经济的深度与广度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武夷山茶文化经营的国际化是必然趋势。结合“一带一路”倡议,武夷山茶文化经营要积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完善营销体系,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宣传,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消费市场和消费需求,利用电商平台,建立特色营销网点,扩大武夷山茶文化产业在国内外的市场份额[16]。同时,实行“双轨”发展策略,差别化推进文化沟通与合作,加强国内外茶文化经营的交流,积极拓展国际茶市场,拓宽茶叶销售平台,将武夷山茶文化资源输出,实现国内外茶文化资源共享,以开放的胸怀对待不同的茶文化资源,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以完善武夷山茶文化经营方式,提升传统茶业的价值,促进茶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此外,加强武夷山茶文化产业国内外招商引资的力度,建立多元化的文化生产经营机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为“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快“万里茶道”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构建多维度开放合作体系。
(四)引进与培养人才并行,打造高质量的茶文化创意专业人才队伍
人才是武夷山茶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根本,也是武夷山茶文化资源创意发展的保障。(1)注重人才培养。各高校要注重基础教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对学生多方面的培养,挖掘学生的专业潜力,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实现茶文化人才与岗位的完美对接。同时,重点培养与茶文化相关的翻译人才。(2)重视与发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作用。2006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公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名单。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是决定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传承下去的关键因素[17]。同时,发挥华侨华人的助力作用,构建“一带一路”与武夷山茶文化资源产业化对接平台和基地。(3)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以“能者居之”为原则,实现茶文化人才的合理配置。武夷山“智慧城市”的建设机遇,为武夷山茶文化专业的创意开发与市场经营人才的集聚提供了有力的现实条件。积极引进国内外茶文化创意人才,邀请国内外资深专家进行专题讲座,鼓励武夷山茶文化专业创意人才到国外交流学习,为武夷山茶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输送新鲜“血液”。可考虑配合“智慧城市”打造,制定武夷山创意经济人才激励机制,完善各项制度,尊重和保护茶文化专业人才的劳动成果,实现其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增加茶文化专业人才的归属感,使其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文化资源产业化是实现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升级、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然要求,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文化资源产业化可以减轻传统产业带来的资源储备压力,以文化改造传统产业,激活传统经济活力,促进传统经济再发展;另一方面,在国内外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传统产业迫切需要将自身产能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探寻经济增长之道,实现全方位的市场开放、资源融合、经济共享。因此,借助“一带一路”机遇,以国际化视野拓展武夷山茶文化资源的产业化空间,从而最终能够有效带动武夷山的创意经济深化发展。同时,基于武夷山茶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先行探索,亦为我国农业再发展,顺利实现供给侧改革提供有效参考借鉴,进而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1]刘志明,翟以平.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经济学理论[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4):69-73.
[2]严荔.论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J].现代管理科学,2010(5):85-87.
[3]单景南.以文化产业增添区域经济发展新动力——关于南京市玄武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关思考[J].艺术百家,2007(7):13-15.
[4]徐延.文化创意产业概念辨析[J].当代传播,2007(4):84-86.
[5]姚伟钧,任晓飞.论中国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方略[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7(4):88-92.
[6]王娟.创新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4):115-118.
[7]唐建军.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几点认识[J].东岳论丛,2006,27(3):74-77.
[8]孙学文.文化创意产业在传统产业创新中的融合与渗透[J].商业时代,2014(28):117-118.
[9]刘佳宁.传统产业绿色转型路径[J].开放导报,2013(5):72-74.
[10]李国英.“一带一路”背景下河洛文化资源开发新模式[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6,15(5):43-45.
[11]武夷山市政府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6-12-26)[2017-01-26]. http://wys.gov.cn/show.aspx?Id=385592&ctlgid=386168.
[12]宋朝丽.豫商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问题解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2(2):46-51.
[13]董天工.武夷山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238.
[14]徐晓望.清代福建武夷茶生产考证[J].中国农史,1988(2):75-81.
[15]雷兴长.中国文化产品的区域性国际市场选择分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5):130-138.
[16]朱虹.抢抓“一带一路”新机遇,推动江西茶产业转型升级[J].江西社会科学,2015(10):5-8.
[17]武夷山市茶叶局.武夷岩茶的非遗传人[EB/OL].[2017-01-26]. http://www.wys.gov.cn/html/2016-12-07/384972.html.
(责任编辑: 何晓丽)
Study on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Wuyi Mountain tea cultural resources from the view of "The Belt and Road"
YANG Shan, XIE Xiang-ying*, LI Ling-qun
(CollegeofManagement,FujianAgricultureandForestryUniversity,Fuzhou,Fujian350002,China)
Through analyzing the status quo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Wuyi Mountain tea culture resources, it is found that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tea culture resources in Wuyi Mountain mainly lacks awareness of the tea culture management, and lacks of development horizons, the depth of development and creative talent. Based on "The Belt and Road", this article discusses possible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developing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Wuyi Mountain tea cultural resources: (1)constructing an international 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tea cultural resources; (2)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tea culture creative products; (3)strengthening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tea culture creative economy; (4)creating high-quality tea culture creative talent team.
Wuyi Mountain;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cultural resources; "The Belt and Road"; tea culture
2017-02-12
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K74PLU-02B);福建省教育厅人才培养项目(K80QL24 8A);福建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乌龙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专项项目(闽教科〔2015〕75号)。
杨珊(1993-),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文化。*为通信作者。
F062.9
A
1671-6922(2017)04-0059-06
10.13322/j.cnki.fjsk.2017.04.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