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语篇的“前景-背景”与汉语复句的使用

2017-08-07 09:58李晋霞
关键词:复句物性论据

刘 云 李晋霞

(1.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2.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 北京 100875)

论证语篇的“前景-背景”与汉语复句的使用

刘 云1李晋霞2

(1.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2.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 北京 100875)

论证语篇的前景是论证结构,论证语篇的背景是非论证结构。论证语篇的篇章结构对复句使用的制约主要表现在复句的数量分布和类型分布两个方面。论证语篇前景中的复句,其句法语义的典型表现是低及物性;论证语篇背景中的复句则在及物性等级上表现中立。复句的使用具有明显的语篇动因。

篇章语法; 论证语篇; 前景; 背景; 复句

近些年来,篇章语法逐渐在国内兴起,为汉语复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语篇的汉语复句研究可有不同的切入点,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会话中关系词语的运用规律研究,如方梅《会话结构与连词的浮现义》(《中国语文》2012年第6期)。第二,基于不同语体或不同文本的关系词语研究,如姚双云《条件标记的语体差异及其功能解释》(《世界汉语教学》2014年第4期)。第三,篇章衔接成分研究,如廖秋忠《现代汉语篇章中的连接成分》(《中国语文》1986年第6期)、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年)、聂仁发《现代汉语语篇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等。

与以往将复句从语境中孤立出来予以分析的做法不同,篇章视野下的复句研究倡导将复句还原到语篇中,从语篇这个宏观结构出发分析复句的使用,考察复句与语篇之间的互动。

前景(Foreground)、背景(Background),是篇章语法研究的两个重要概念,多用于叙事语篇分析,同时也是一组在语篇类型上具有广泛适用性的篇章分析术语。由已有研究可知,大量使用复句是政论语体的突出特点之一。①那么,在这种复句凸显的政论语篇中,复句的使用情况如何,有无规律可言,这些问题仍有较大的研究空间。本文拟以论证语篇为研究对象,借鉴“前景-背景”这一研究理念,通过分析论证语篇的篇章结构,进而考察论证语篇中复句的分布规律与句法语义特征,从而揭示论证语篇的篇章类型与语篇结构对复句使用的制约。

一、语篇类型

语篇有不同类型。我国关于语篇类型的研究,多集中在文章学、修辞学、语体学中。不过,在需要从语篇的宏观层面审视篇章的语法特点时,上述领域的分类结果往往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不能有效揭示不同语篇类型的语法本质或语法特征。

在这一点上,国外篇章语法研究起步较早,积累了相对成熟的研究成果。这里以对本文启发较大的Longacre和Hwang为例。两位学者长期从事篇章语法研究,就笔者所见,他们的学术思想在Longacre(1996)②、Longacre & Hwang(2012)③中有集中体现。就语篇分类而言,他们根据“事件时间序列(Contingent Temporal Succession)”、“施事导向(Agent Orientation)”两个标准,将语篇分为四类:叙事语篇(Narrative)、过程语篇(Procedural)、行为语篇(Behavioral)、说明语篇(Expository)。叙事语篇,指诸如故事之类的语篇。过程语篇,指教别人如何操作的语篇,如菜谱。行为语篇,指诸如鼓舞士气的谈话、劝告性的布道、政治演说之类的语篇。说明语篇,指解释说明性的语篇,如学术论文。④

在Longacre和Hwang看来,“事件时间序列”、“施事导向”是语篇分类的两个语义指标。事件时间序列,指事件是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的;施事导向,指施事形式在整个语篇中频繁出现。上述四类语篇在这两个语义指标上的赋值如下:

表1 语篇分类的标准与结果

根据Longacre和Hwang对上述语篇分类的描述,表1可阐释如下:叙事语篇通常是由一系列具有先后关系的事件构成,并且这些事件往往有明确的行为发出者。因此,叙事语篇的赋值特征是[+事件时间序列;+施事导向]。过程语篇,是教别人学会做某件事,如菜谱是教别人学会做菜,它的语篇模式通常是先干什么后干什么,也具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不过,执行这些步骤的人却是泛指的,通常不在语篇中出现,所以,过程语篇的赋值特征是[+事件时间序列;-施事导向]。行为语篇,如鼓励性的谈话或申述执政抱负的政治演说,它们的语篇模式通常是:列举被鼓励者或执政者应该或将要做的一些事情,被鼓励者和执政者在语篇中通常是确指的,有明确的语表形式,而他们所要做的这些事之间,通常是并举关系,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并不重要,所以,行为语篇的赋值特征是[-事件时间序列;+施事导向]。说明语篇,以阐发说明事物或问题为主,一般而言,与时间性、施事的关系不大,因此赋值特征为[-事件时间序列;-施事导向]。

本文拟考察论证语篇中复句的使用。“论证语篇”,就术语名称而言,并不直接对应于表1的分类结果,不过,从赋值来看,论证语篇同样不具备“事件时间序列”和“施事导向”,因此应归入说明语篇。论证语篇本身也是一个成员驳杂的类,如母语教育中常说的议论文、报纸上的社论以及文艺评论、杂文等,都可归入论证语篇。从可操作性出发,笔者选择母语教育中的议论文作为论证语篇的样本,共计35篇。⑤本文所考察的复句,指带有关系词语的形合复句。鉴于复句与句群不易分割清楚,部分例句为句群。

二、论证语篇的“前景-背景”

“前景”、“背景”是篇章语法研究的两个重要概念,反映了篇章语法从“重要性”或“凸显度”出发分析语篇的一种研究理念。大致而言,从功能上看,一个语篇中最重要的部分提炼出来,即为前景,其他则为背景;从认知上看,一个语篇中最凸显的部分提炼出来,即为前景,其他则为背景。功能上重要的、认知上凸显的,往往可通过语言学实验或心理学实验得到证明。比如让被试者进行语篇缩写或语篇复述,经缩写或复述而来的压缩文本,往往在内容上大体对应或隶属于原有语篇的前景部分。

由于篇章语法研究首推叙事语篇,因此人们一提到前景、背景就自然与叙事语篇挂起钩来。如Hopper(1979)认为,叙事语篇的骨干结构是前景而支持性材料为背景;⑥又Hopper & Thompson(1980)由对叙事语篇的研究得出:前景通常表现为高及物性,背景通常表现为低及物性。⑦但实际上,前景、背景这组概念适用于所有语篇类型。这一点在上述Hopper & Thompson(1980)中也有说明:语篇中提供主要内容的材料叫前景,不直接有效地服务于交际目的而只起辅助性、引申性等的材料,叫背景。可见,前景、背景并不局限于叙事语篇。

每种语篇类型都有各自的交际目的和用途。直接服务于这种交际目的和用途的篇章组成部分,即为前景;间接服务于这种交际目的和用途的篇章组成部分,即为背景。因此,何为前景、何为背景是相对于语篇类型而言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我国文章学或写作学中常有表达方法之说,即: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等,并认为一篇文章可以一种表达方法为主,兼用其他表达方法。换用篇章语法的表述,即:在记叙文中,记叙就是前景,议论、说明等是背景;而在议论文中,议论就是前景,记叙、说明等是背景;以此类推。由此可见,前景、背景因语篇类型而不同,并非凝固不变。

论证语篇的功能是“论证”,而论证的突出特点是“逻辑性”。从论证语篇的功能和论证的突出特点出发,可以推测,在论证语篇中,前景与背景的差别为“逻辑性”与“非逻辑性”。即:具有逻辑推理性质的语篇组成部分,是论证语篇的前景;而不具有逻辑推理性质的语篇组成部分,是论证语篇的背景。

关于论证语篇的内部结构,廖秋忠《篇章中的论证结构》(《语言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1期)进行了开拓性研究,他指出:(1)论证语篇的结构可分为“核心”、“外围”两部分;(2)“核心”由“论题”、“论据”构成:论题是真实性需要证明的命题,论据是立论的根据;(3)“外围”包括“引论”和“结尾”:引论常提供论题产生的背景、缘由,结尾重述论题,有时还包含与论题有关的引申话题等。

笔者根据上述框架分析了所选的35篇议论文,即将每篇议论文都分解为论题、论据、引论、结尾四部分。实践表明,上述框架操作性很强。不过,为便于更加精细地分析篇章结构对复句使用的制约,笔者对上述框架做了两处改动:

第一,将“结尾”分解为“结论”、“尾声”两部分。

廖秋忠《篇章中的论证结构》中的“结尾”包含性质不同的两种成分:(1)重述的论题;(2)引申的话题。不难看出,前者带有总结全篇的作用,与上述框架“核心”中的“论题”本质相同;而后者则通常是议论文论证结束后、文章煞尾前的“题外话”。在笔者所及的样本中,这种“题外话”多表现为号召、鼓励等内容。有鉴于此,笔者将廖秋忠《篇章中的论证结构》的“结尾”拆为两部分:结论和尾声。结论是重述的论题,隶属于“核心”;尾声是引申的话题,隶属于“外围”。

第二,在已有框架中加入“论证”这一要素。

写作学或文章学中常有议论文三要素之说,即:论点、论据、论证。论点,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⑧论点,即廖秋忠《篇章中的论证结构》中的论题。论据,也已在该框架中列出。不过,该框架未列“论证”一项。这可能与廖秋忠《篇章中的论证结构》所分析的语篇样本有关:在这些样本中,往往论据一经摆出,论点就得到了证明,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显而易见,无须多加论证。鉴于论点、论据具备而论证缺失的议论文是议论文的一种情形,笔者从分析的方便与准确出发,在廖秋忠《篇章中的论证结构》的基础上加入“论证”一项。试举一例:

(1)世界上从来就没有过完美的东西。《骆驼和羊》中,骆驼长得很高大,能吃到树上的叶子,便自鸣得意。可有一天它看到了一块肥美的草地却吃不到草,原因只是草地外那堵墙,它根本过不去,只好望草兴叹。而一贯因个儿矮吃不到树叶而被骆驼嘲笑的羊,在被骆驼视为大障碍的墙前,却轻而易举地从墙脚小洞中一钻而过,饱餐了一顿青草。二者的优劣恰好调了个个儿。骆驼盲目自大,太得意于自己的高个儿,而忽略了个儿高有时也是个短处,终于受到了惩罚;而羊却在墙洞前发挥了长处。(《谈谈“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上例中,加点部分为论点,直线部分为论据,波浪线部分为论证。至此,论证语篇的篇章结构可图示如下:

论证语篇由两部分组成:论证结构、非论证结构。论证结构,指论证语篇中直接用于证明的语篇组成部分,具体包括:论点、论据、论证(上述单列的“结论”归入“论点”中)。非论证结构,指论证语篇中不直接用于证明而是起辅助作用的语篇组成部分,具体包括:引论、尾声。从前景、背景的角度看,论证语篇的前景即论证结构,论证语篇的背景即非论证结构。对于论证语篇而言,前者是必备的,后者则可有可无。

三、语篇结构对复句使用的制约

论证语篇的语篇结构对复句的使用有明显的制约,具体表现在复句的数量分布和类型分布两个方面。

(一)复句的数量分布

笔者将不同类型的复句关系词语聚集为一张关系词语测试表,由这些关系词语在论证语篇样本中的分布即可大致看出复句的使用情况。

笔者在35篇议论文中共得复句583例,它们在论证语篇样本中的数量分布见下表:

表2 论证语篇中复句的数量分布

由表2可知,就所调查的样本而言,从语篇结构上看,“论证”中所包含的复句最多,约占全部复句用例的55.92%;从语篇地位上看,“前景”中所包含的复句占绝对优势,约为92.62%。

复句表达各种逻辑关系,用于推理、论证。由表2可知,论证语篇中,复句的优势分布是表现论证结构的“前景”,而在前景中,复句的优势分布又是表现证明过程的“论证”。显而易见,复句的这种数量分布有着显著的篇章动因。

(二)复句的类型分布

复句有不同的逻辑语义类型,它们在论证语篇中的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论证语篇的内部结构,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鉴于尾声中的复句很少,35篇议论文中仅6例,下面主要交代引论、论点、论据、论证四部分中复句的类型分布。具体如下:

表3 论证语篇中复句的类型分布

由表3可知,就所调查的样本而言,不同类型复句在论证语篇各组成部分中的数量分布并不均衡。下面以数量占据前两位的复句类型为据,分析论证语篇各组成部分的优势复句类型。

1.引论中的优势复句类型

引论中复句共计37例,前两位为顺承和转折:前者13例,约占35.14%;后者9例,约占24.32%。引论中顺承、转折复句相对较多,可从引论的功用上得到解释。

论证语篇中,引论的主要作用是交代论题产生的背景、缘由,而这种背景、缘由可以是一件已发生的事,也可以是看过的一幅画、听过的一种说法等。在这诸多情形中,由一件事而引发的议论最常见。这样一来,作者在引论中就要简要叙述这件已发生的事,而按照时间顺序记叙是最常见的叙事方法,所以,引论中常常会出现表示时间先后的顺承关系词语。换言之,引论是论证语篇中“叙事性”相对较强的组成部分。如:

(2)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许多人嫉妒他。于是哥伦布便叫他们将一枚鸡蛋立在桌上,可是他们无一能成,最后哥伦布将鸡蛋在桌角上轻轻一磕,鸡蛋便安然立住。(《重要的是首创精神》)

(3)市长先是一愣,继而脸上一热,接着一笑,连连说:“小同学,谢谢你!我当市长这样念了三年,今天才知道错了。”(《虚心纳谏,值得提倡》)

上两例分别出现在相应议论文的引论中,用以交代引发讨论的事件。不难看出,在叙述这些事件时,作者较多地使用了顺承关系词语。

再看引论中的转折复句。其实,引发讨论的事件本身往往包含着内在的矛盾与对立。这种矛盾与对立,可以是两件事之间的,也可以是一件事内部的,如:

(4)林中鸟生活在大自然中,它想生存必须为自然所选择。于是在大风大浪的锻炼中,它成长得无比坚强。相反,笼中鸟整天饭来张口,供人赏玩,没有暴风雨的袭击,没有生存的压力,整日懒散娇逸,放弃了对蓝天的渴望和对飞翔的追求。(《做“林中鸟”,不做“笼中鸟”》)

(5)有一所学校为希望工程捐款,本来各班的同学都已经把款交给了学校,可是当学校得知本地的电视台要来拍新闻后,便通知各班立即将捐款取回,分发给同学,以便在电视台拍录像的时候作为“道具”。(《小议“装模作样”》)

上两例亦分别隶属于相应议论文的引论部分。例(4)比较“林中鸟”和“笼中鸟”,自然蕴含对立。例(5)交代一所学校的捐款事件,这件事本身包含着矛盾。而转折关系词语正是用来表达这些对立与矛盾的。

2.论点中的优势复句类型

论点中复句共计91例,前两位是因果和转折:前者34例,约占37.36%;后者16例,约占17.58%。

论点中因果、转折复句数量相对较多,可从论点的功用上得到解释。由前文可知,本文所说的论点,除了那些开门见山、直接提出的观点外,还包括结论,即重述前文的观点。这种结论,可以是对总论点的重述,也可以是对分论点的重述。为了推理的严密与完整,这种结论在论证语篇中并不少见。结论是由上文经过论证、推理得出的,因此,在表述时常常用到因果关系词语,如:

(6)可见只有通过不懈怠的实践,才能掌握各门学科内部的规律,才能取得进步。(《达·芬奇画蛋的启示》)

(7)因此,用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取代日历上的“鬼话”,以破除迷信,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操,无疑是件一箭双雕的好事。(《应该利用日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例(6)位于段末,是针对分论点的分结论。例(7)位于文末,是针对全篇的结论。二者分别由“可见”、“因此”引出。

再看论点中的转折复句。论点中转折复句也较多,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在作者提出论点、层层推进的过程中,论点与上文之间可具有转折关系。这种转折关系可以是事实与观点之间的,也可以是观点与观点之间的。如:

(8)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像牛那样“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和血”,画圣齐白石看中了牛面对一方热土长年耕作不息的吃苦精神,自号“耕砚牛”;郭沫若也曾以牛的献身精神自勉,作《水牛赞》;画家李可染一生酷爱画牛,为画室取名“师牛堂”……我也很佩服牛不怕吃苦、任劳任怨,更不用说那不惜付出一切的献身精神。

但是,我不做牛。(《我不做牛》)

(9)先说蜜蜂吧。这种小生灵最大的特点是勤于积累。……

也许有的同学说:“我读书不少,怎么还是写不出呢?”这除了读书方法不对头外,还有一个是否善于观察的问题。……

然而,勤积累,善观察只是写好作文的一个必要条件,我们还必须勤照镜子,善照镜子。这个镜子,主要就是老师的批改。……(《蜜蜂·鹰眼·镜子》)

例(8)包含两段,第一段是引论,第二段亮明了文章的观点。观点是由引论中的事实生发出来的,但二者之间具有转折关系,所以用“但是”衔接。例(9)包含三段,分别表达了三个分论点:第一段是“勤于积累”,第二段是“善于观察”,第三段是“勤照镜子,善照镜子”,即:勤于并善于让老师批改。作者在引出第三个分论点时,用到了转折关系词语“然而”。换言之,在作者的思维逻辑中,第三个分论点与上文分论点之间具有转折关系。

第二,为了逻辑严密和表述严谨,作者在凝练自己的观点时往往正反兼顾,这样一来,转折关系词语就派上了用场,如:

(10)不错,在大多数情况下,礼物是友好、善意的表示,但从古至今,它也确实是一些人借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目的的一种手段。(《礼物的危害》)

上例是《礼物的危害》一文的第二段,该文第一段为引论,第二段为论点。由上例不难看出,作者是在让步的基础上亮明观点,因此用到了转折关系词语“但”。

3.论据中的优势复句类型

论据中复句共计123例,前两位是转折和顺承:前者36例,约占29.27%;后者33例,约占26.83%。

论据,就内容而言,可分事实论据、理论论据两类。⑨就本文所分析的35篇议论文而言,事实论据多为事例,理论论据多为名言;从所占篇幅看,无疑前者远远大于后者。论据中转折、顺承复句数量相对较多,即与事实论据有密切关系。事实论据中常常包含着相互对立的事实,因此在表达上需要转折关系词语;同时,在摆事实的过程中,对事实的叙述常常又要遵循时间先后顺序,这样就自然需要顺承关系词语。如:

(11)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位于世界前列,但中国的人均生产总值却仅排在世界中等水平!(《节俭,势在必行》)

(12)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四大发明,万里长城,让人引以为荣,于是闭关锁国,与世隔绝,终于日渐衰落。(《切莫妄自尊大》)

以上两例在各自语篇中均属事实论据。例(11)包含了两个对立事实。例(12)所述事实具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所用转折、顺承关系词语见加点部分。

4.论证中的优势复句类型

论证中复句共计326例,前两位有三种:转折、假设和因果。其中,假设和因果数量相当,并列第二。具体来说,转折84例,约占25.77%;假设56例、因果51例,分别约占17.18%、15.64%。

论证中转折、假设、因果三类复句相对最多,亦由论证的功能所决定。论证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逻辑过程。在这一证明过程中,人们常常会运用一些论证方法,而在笔者所及的35篇由中学生写就的议论文中,对比论证、因果论证、反证法是最常见的证明方法。

对比论证,是拿截然相反的两种情况放在一起进行对照,以证明论点的正确;因果论证,是通过事理分析,揭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以证明论点的正确;反证法,是先从反面假设入手,论证它的荒谬,从而间接证明论点的正确。⑩这些论证方法的运用,离不开转折、因果、假设关系词语。如:

(13)它不仅可以减少人际纠纷,而且能培养自身的宽容性格,锻炼毅力;反之,动辄暴跳如雷,鲁莽行事,不约束自己,心胸狭窄,则会经常发生不愉快的事情。(《克制》)

(14)就新生事物的本质来看,尽管它们在刚诞生时比较“嫩弱”,但是,它们却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电有什么用》)

(15)因为我不是圣人,不是太阳,我不可能做到只付出不收取。(《我不做牛》)

(16)如果没有电,就不会有电气化、自动化,就不会有“电子时代”“信息时代”。(《电有什么用》)

上述四例在相应的议论文中均属论证部分。例(13)、(14)运用了对比论证法,揭示这种对比关系的转折关系词语分别是“反之”、“尽管……,但是,……却……”。例(15)运用了因果论证法,关系词语是“因为”。例(16)运用了反证法,表示反面假设的关系词语是“如果……,就……,就……”。

以上交代了引论、论点、论据、论证中的优势复句类型。顺承复句,表示顺序;转折复句,表示正反;假设和因果,均属广义因果关系。这样一来,论证语篇上述四部分最凸显的复句类型可表示为:引论:[+顺序;+正反];论点:[+因果;+正反];论据:[+正反;+顺序];论证:[+正反;+因果]。前文已述,这些最突出的复句类型是由论证语篇各组成部分的篇章功能所决定的。

四、前景复句与背景复句的及物性

在汉语复句研究中,逻辑语义备受关注,而形式分析几乎空白。如何突破“形式”困境,改变“意义重而形式轻”的研究局面,是复句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

本文尝试将“及物性”(Transitivity)理念运用到复句的句法语义分析中。根据Hopper & Thompson(1980),“及物性”是10项句法语义特征的综合,具体包括:参与者、行为/动作表达、体、瞬时性、意志性、肯定性、现实性、施事力、对受事的影响、受事的个体性。“高及物性”在上述10项特征上的表现分别为:两个或多个参与者、动作动词句、完成、瞬时性、意志性、肯定性、现实性、高施事力、受事全部受影响、受事高度个体化。“低及物性”在上述10项特征上的表现则相反,分别为:一个参与者、非动作动词句、非完成、非瞬时性、非意志性、否定性、非现实性、低施事力、受事不受影响、受事非个体化。

篇章语法认为,篇章地位对语言单位的使用有一定的制约。可以设想,论证语篇中的复句,会因其篇章地位的不同而在句法语义上表现出差异。这里重点考察论证语篇中“前景复句”与“背景复句”的及物性,以揭示前景、背景这种地位差异对复句的句法语义特征的影响。前景复句,即论点、论据、论证中出现的复句;背景复句,即引论和尾声中出现的复句。

就语料处理而言,需说明两个方面:

第一,及物性分析是以小句为单位,为了考察复句的及物性,需将复句拆分为小句。

第二,在运用“及物性”的10项参数分析语料时,所遵循的标准根据需要择要说明如下:

1.参与者。参与者多充当主语、宾语,但不限于这两个位置。如:

(17)魏征经常给唐太宗提意见。(《虚心纳谏,值得提倡》)

例(17)中,“魏征”、“唐太宗”都是事件参与者,后者充当状语,也是参与者。

2.行为/动作表达。“动作动词句”,指动作动词充当谓语的句子。

3.体。“完成”的语法标志是各种“有界”语法手段。

4.瞬时性。“瞬时性”与“非瞬时性”,主要指瞬间动词与非瞬间动词。如瞬间动词在其他语法手段的作用下,句子的情状类型发生了改变,则记做“非瞬时性”。

5.意志性。“意志性”与“非意志性”,指“自主动词”与“非自主动词”。

6.施事力。有生命的人或动物发出某个动作或某个命令,即“人或动物”充当施事,“动作动词”、“使令动词”充当行为的句子,记做“高施事力”,其余为“低施事力”。

7.对受事的影响。笔者将这里的“受事”理解为宽泛意义上的,具体包括教学语法中所说的“受事”、“结果”、“对象”三类(下同)。如他们在动作的作用下由无到有或发生了改变,记做“受事全部受影响”,反之则记做“受事不受影响”。

8.受事的个体性。当受事是专有名词、定指名词或带数量定语时,记做“受事高度个体化”,其余为“受事非个体”。

根据上述办法,笔者分析了35篇议论文中前景复句与背景复句的及物性。在将复句拆分为小句后,前景部分共得小句936个,背景部分共得小句77个。经分析、统计,论证语篇中前景复句、背景复句的及物性,可由表4看出。该表具体呈现了前景复句、背景复句中“低及物性小句”的类型和比例,相应的“高及物性小句”的比例可由此算出。

表4 论证语篇前景复句、背景复句中的低及物性小句

表4第一列是“低及物性”的10种指标,第二、三列分别是前景复句、背景复句中具有这10种表现的低及物性小句所占的比例。如第三项“非完成”,前景复句中具有此项特征的低及物性小句约占81.73%,换言之,前景复句中不具有此项特征(即具有“完成”特征)的高及物性小句约占18.27%,二者合起来为100%;同理,背景复句中具有“非完成”特征的低及物性小句约占67.53%,换言之,背景复句中不具有这项特征(即具有“完成”特征)的高及物性小句约占32.47%,二者合起来也为100%。

由表4可知,就论证语篇“前景复句”而言,在10项参数中有8项都是“低及物性小句”的数量占优势或占绝对优势,而只有在“非动作动词句”、“否定性”这2项指标上,高及物性小句的数量才大于低及物性小句的数量。因此,可以说,论证语篇“前景复句”在句法语义上的典型表现是“低及物性”。

再看“背景复句”。由表4可知,就论证语篇背景复句而言,在10项参数中有5项是低及物性小句的数量占优势,即:1个参与者、非完成、非瞬时性、受事不受影响、受事非个体;而在另外5项参数上,是高及物性小句占优势。由此可见,论证语篇背景复句在及物性上没有明显的偏向性,表现中立。

综上所述,论证语篇前景复句与低及物性自然匹配,而论证语篇背景复句则在及物性等级上居于中间位置。

论证语篇前景复句、背景复句在及物性上的差异,可从论证语篇的功能上得到解释。由文章开头的语篇分类可知,论证语篇属说明语篇,与叙事语篇的赋值正好相反,具有[-事件时间序列;-施事导向]。通俗地说,论证语篇的前景,不是记叙事件,而是推理证明,因此,叙事语篇所具有的那些高及物性表现,如“2个或以上参与者”、“完成”、“瞬时性”、“受事全部受影响”、“受事高度个体化”等,在论证语篇的前景中是少见的。简言之,与叙事语篇恰恰相反,在论证语篇中,“前景”是与“低及物性”自然匹配。而位于前景中的复句,自然也不例外。

同时,论证语篇“背景复句”在及物性上表现中立。换言之,在论证语篇中,与“前景复句”的低及物性相比,“背景复句”在及物性等级上有所提高。这一点也可追溯到论证语篇“背景”的篇章功能上。由前文可知,论证语篇的背景,属于非论证结构。特别是引论,带有一定的叙事性,而这种叙事性必然提高语言的及物性。

不过,由表4也可看出,在参与者、体、瞬时性、对受事的影响、受事的个体性等能彰显叙事语篇特点的及物性参数上,论证语篇“背景复句”的表现均为:低及物性小句占优势。这其实揭示的是议论文中的记叙性段落与真正的记叙文的区别。论证语篇的背景,是非论证结构,可以带有一定的叙事性,但并不是真正的叙事语篇,所以,在及物性上等级有所提高,但还达不到叙事语篇所具有的“高及物性”。

五、结语

本文以篇章语法为理论背景,借鉴前景、背景的研究理念,探析论证语篇的篇章结构对复句使用的制约。论证语篇的篇章结构对复句使用的制约突出表现在复句的数量分布和类型分布两个方面。就数量而言,论证语篇中,复句的优势分布是前景而非背景;而在前景中,复句的优势分布是论证,而非论点、论据。就类型而言,“引论”的优势复句类型为顺承、转折,“论点”的优势复句类型为因果、转折,“论据”的优势复句类型为转折、顺承,“论证”的优势复句类型为转折、因果。上述复句的数量分布与类型分布,具有明显的语篇动因。

篇章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单位的句法语义特征。论证语篇前景复句的典型表现为低及物性,论证语篇背景复句则在及物性等级上表现中立。

语篇类型不同,复句的使用也会有所不同。分析不同语篇的组织结构,探讨语篇与复句之间的互动关系,将有助于从宏观层面挖掘复句的使用规律,为汉语复句研究提供新的维度。

注释

①黎运汉:《现代汉语语体修辞学》,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435页。

②Longacre, Robert E.TheGrammarofDiscourse(Second Edition). New York: Plenum,1996.

③Longacre, Robert E., and Shin Ja J.Hwang.HolisticDiscourseAnalysis. Dallas,Texas: SIL International,2012.

④在我国的研究传统中,学术论文通常归入“论证语篇”。事实上,Longacre & Hwang所说的“说明语篇”,应包含了我们常说的论证语篇。详见下文。

⑤出自王剑冰、翟秀海主编:《金榜作文·议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⑥Hopper, Paul J. “Aspect and Foregrounding in Discourse.” In Givón, T., ed.,SyntaxandSemantics:DiscourseandSyntax. 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79, 213-241.

⑧吴道文:《议论文写作技巧》,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4页。

⑨⑩孙元魁、孟庆忠:《议论文研究与鉴赏》,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38、72页,第75、80页。

责任编辑 王雪松

The “Foreground-background” in Argumentative Discourse and the Use of Chinese Complex Sentences

Liu Yun1Li Jinxia2

(1.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2.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The foreground of argumentative discourse is argumentative structure and the background of such a discourse is non-argumentative structure. The quantity and type distribution of complex sentences is constrained by the discourse structure. On the part of “transitivity”,the common feature of complex sentences in the foreground of argumentative discourse is low-transitivity and neutrality of complex sentences in the background of such a discourse. There is a clear discourse motivation in the use of complex sentences.

discourse grammar; argumentative discourse; foreground; background; complex sentences

2017-04-1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篇章视野下的汉语复句研究”(15YJA74002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基于小句中枢理论的有标复句层次关系自动识别研究”(16JJD740013)

猜你喜欢
复句物性论据
连动结构“VP1来VP2”的复句化及新兴小句连接词“来”的形成
R1234ze PVTx热物性模拟计算
中韩天气预报语篇的及物性分析
LKP状态方程在天然气热物性参数计算的应用
汉语复句学说的源流
恰当使用论据
恰当使用论据
用好论据“四字诀”:准、新、精、美
低孔低渗储层物性下限确定方法及其适用性
略论复句分类与对外汉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