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添明 靳平燕 林明 殷秀惠
云南省玉溪市人民医院,云南 玉溪 653100
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DXA)是目前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是目前世界上被公认为BMD测定的首选方法,具有重复性好、辐射量低、测量方法简单等优点[1,2],同时也是评价抗骨质疏松药物疗效的主要手段[3]。国际临床骨密度学会(ISCD)于2005年9月制定的2005年版的骨密度共识文件规定[4]: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部位是绝经后妇女和50岁以上的男性如果腰椎、整体髋或股骨颈的T值≤-2.5SD可以诊断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在某些情况下桡骨33%(或称下1/3桡骨)也可以作为诊断部位。由于各种原因,在临床工作中临床医师只选择腰椎和/或髋部检测,而忽视了对前臂的检测。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老年男性腰椎、髋部及前臂3个部位的检测结果作对比分析,探讨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的部位选择,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OP)的诊断提供依据,结果报告如下。
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行双能骨密度检测的中老年男性,年龄50~102岁,检测腰椎、髋部、前臂桡骨下1/3三个部位。
按10岁1个年龄段分组,共4组,分别为50~、60~、70~、80~岁。
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组织专家在2000年第二稿的基础上,复习了近年来国际国内在骨质疏松症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结合中国人群特点和中国骨质疏松症防治实际情况所制定的诊断标准[5]:±1SD之内为正常;-1SD~-2SD为骨量减少;≤-2SD为骨质疏松症;≤-2SD并发生1处或多处骨折为严重骨质疏松症。
采用法国MEDI LINK公司生产的MEDIX90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每天检测前进行仪器及腰椎骨模型质量控制,符合仪器精确度及准确度后开始检测。检测受检中老年男性腰椎(Total)正位(L1~L4)、髋部(Total)股骨颈(Neck),股骨粗隆(GT),转子间(Inter Tro)、前臂桡骨下1/3骨密度,系统自动计算出骨密度和T值均值。
不同年龄段腰椎、髋部、前臂桡骨下1/3三个部位的BMD比较P<0.001有显著差异。经过LSD两两比较发现除腰椎和前臂50~岁与60~岁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他各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方差检验示方差不齐,P<0.005。从见表1可见,随着年龄逐渐增大,腰椎BMD下降不明显,髋部和前臂BMD 60岁以后才逐渐下降。
年龄组(岁)腰椎髋部前臂例数(n)BMD例数(n)BMD例数(n)BMD50~10940.84±0.1211340.94±0.123460.68±0.0860~12250.84±0.1313350.92±0.134740.67±0.0870~11990.83±0.1613140.88±0.145880.62±0.0980~5850.82±0.176570.81±0.143710.59±0.09F4.412155.2482.603P0.004<0.001<0.001
不同年龄段腰椎、髋部、前臂桡骨下1/3三个部位T值经比较发现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表2可见,随着年龄的增加,髋部和前臂T值逐渐下降,60~岁后下降幅度较大,尤其以前臂下降更为明显。腰椎T值下降幅度较小。不同年龄段间经LSD两两比较发现腰椎组50~与80~、60~与70~和80~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髋部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前臂50~和6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方差检验示方差不齐,P<0.005。
表2 不同年龄段不同部位T值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T score among different body sites in different ages
腰椎OP检出率随年龄增加未见明显增加。前臂OP检出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70岁以后尤为明显。髋部OP的检出率最低,与腰椎、前臂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3个部位OP检出率比较,前臂检出率最高。见表3。
表3 不同年龄段不同部位骨质疏松检出率(%)Table 3 The detectable rate of OP of different body sites in different ages (%)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在1.43亿的老龄人中约有60%的人群出现骨质疏松症[6]。目前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诊断和临床骨折风险预测方法是对病人进行BMD检测,但是对哪个部位检测更有利于骨质疏松的诊断还有争议。刘忠厚等[7]认为,由于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以腰椎压缩性骨折、股骨颈、桡骨远端为多,这些骨折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及给社会造成的负担都是较大的,所以测量部位以上述3个部分为宜。由于老年人骨质增生、关节硬化、前后纵韧带钙化、椎体压缩性骨折及椎间盘钙化等因素影响,而且人体各部位松质骨和皮质骨含量不同,随着年龄的增加,各部位出现的骨量流失也会不同,所以不同年龄骨密度测量结果会在腰椎、髋部和前臂存在一定差异,若只测量腰椎和或髋部BMD,而忽视对前臂的测量,会造成一部分骨质疏松症患者漏诊。多篇报道显示,不同部位检测结果诊断OP患病率有很大差异性[8-10]。本组以腰椎、髋部和前臂BMD和T值及OP检出率比较显示,3者之间有显著差异性,老年男性BMD、T值和OP检出率为前臂>腰椎>髋部。
对于老年人来说,需要结合多部位的BMD和T值来诊断OP,前臂BMD的变化比腰椎和髋更为明显,而且腰椎BMD测定可能受到老年人群椎体本身骨质增生和周围软组织异位钙化的影响,测量前臂BMD的状况似更有意义[11]。因此,腰椎、髋部和前臂多个部位测量结果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OP检出率,为OP早期诊断、骨折风险评估及后期的干预治疗提供依据[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