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霞,陈 坤,张可名,罗 辉,邱 实,张广超
(吉化集团公司总医院,吉林 吉林132000)
*通讯作者
血清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17检测对胃癌早期诊断价值研究
李海霞,陈 坤*,张可名,罗 辉,邱 实,张广超
(吉化集团公司总医院,吉林 吉林132000)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如《2012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统计,其位居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2位。胃癌的发病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而萎缩性胃炎是其最主要的癌前病变,萎缩性胃炎患者发生胃癌的风险是正常人的18-90倍[1]。临床上鉴别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的重要手段是电子胃镜和组织病理学检查,但一部分患者因害怕检查过程痛苦而放弃。胃蛋白酶原(PG)和胃泌素主要来源于胃,其血清水平在胃癌早期筛查中的价值逐渐受到关注[2-4]。本研究分别检测不同胃部疾病患者的血清胃蛋白酶原I(PGⅠ)、胃蛋白酶原II(PGⅡ)和胃泌素-17(G-17)水平,探讨其在早期胃癌筛查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1.1 研究对象
经医院医学伦理学委员会批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选择在吉化总医院检查的胃部疾病患者241例,其中男134例(55.60%)、女107例(44.40%),年龄35-75岁,平均(58.71±10.95)岁。入选患者有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未采取手术治疗等。非萎缩性胃炎组107例、萎缩性胃炎组34例、胃癌组49例和胃溃疡组51例,4组患者性别构成及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4组患者性别构成及年龄比较
1.2 检查方法
胃镜检查:检查前禁食6-8 h。向患者说明如何配合,摆好患者体位,争取一次插管成功。插管成功后,依次观察食管、胃及十二指肠球部黏膜状态。取胃体和胃窦黏膜标本各1份,病变组织至少取2个组织标本,用75%乙醇固定标本,送病理检查。血清学检测:清晨空腹采集肘静脉血5 ml,以3 000 r/min 离心5 min,分离血清,保存-80℃冰箱集中待测。PGⅠ、PGⅡ及G-17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量检测,在美国BioTek ELx800型酶标仪上检测,试剂盒由芬兰BIOHIT公司提供,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进行操作。
2.1 各组患者血清PGⅠ、PGⅡ和G-17水平比较
血清PGⅠ水平胃癌组患者最低、其次是萎缩性胃炎组,而胃溃疡组最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血清PGⅡ水平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G-17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胃癌组、非萎缩性胃炎组、胃溃病组、萎缩性胃炎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各组患者血清PGⅠ、PGⅡ和G-17水平比较
2.2 ROC分析
以患者血清PGⅠ、G-17测定值分别作胃癌诊断的ROC分析,患者血清PGⅠ临界值为62.03 μg/L时、敏感性为0.761和特异性为0.882;血清G-17临界值为16.15 pmol/L时、敏感性为0.726和特异性为0.977。ROC分析见表3。
表3 ROC分析结果
PG是胃蛋白酶的无活性前体,进入胃内被盐酸激活后转变为胃蛋白酶、水解蛋白质和多肽,具有生物活性。根据生化性质和免疫原性,PG可分为PGⅠ和PGⅡ两个亚群。由于血清中绝大部分PG来源于胃,所以其PGⅠ和PGⅡ水平可间接反映出胃黏膜泌酸腺体细胞的状态[5,6]。因此,测定人体血清中PG水平可了解胃黏膜生理及病理情况,对胃部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研究报告[7,8],非贲门部胃癌在恶变前胃粘膜经历了活动性炎症、腺体萎缩,以及一系列的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整个过程当作血清中PGI和PGII水平处于高水平状态;随着病情的进展,当主细胞中的PG基因受损,PGⅠ水平逐渐降低,血清中PGⅠ水平降低可作为鉴别萎缩性胃炎和胃癌高危人群的识别标记。本研究结果显示,血清PGⅠ水平胃癌组患者最低、其次是萎缩性胃炎组,而胃溃疡组最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血清PGⅡ程度类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GⅠ主要来源于胃底腺的主细胞及颈黏液细胞,而PGⅡ不仅来源这两种细胞,也可由胃窦黏膜腺体和近端十二指肠Brunner腺体等合成,而主细胞、腺体水平降低由肠上皮化生、幽门腺取代,所以血清中PGⅡ水平较为稳定,不同胃部病变其血清水平无明显变化[9]。胃泌素主要来源于胃窦部,而十二指肠、空肠上段的G细胞也可分泌。萎缩性胃体炎胃泌素处于高分泌状态,能促进胃黏膜发生癌变,并且血清胃泌素水平与肿瘤浸润范围、病变部位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10]。本研究结果显示,血清G-17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胃癌组、非萎缩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G-17水平萎缩性胃炎患者最低,是因为胃窦部黏膜萎缩G细胞数量减少所导致,造成血清G-17水平降低,所以血清低G-17水平可以作为标志物,对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11]。
[1]李 林,张立新,艾冬琴,等.血清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17检测在胃癌筛查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5,26(22):3335.
[2]毛秋卉,刘文佳,张学俭,等.血清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17在胃癌筛选中的作用[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2,32(2):85.
[3]Shikata K,Ninomiya T,Yonemoto K,et al.Optimal cutoff value of the serum pepsinogen level for prediction of gastric cancer incidence:the Hisayama Study[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2,47(6):669.
[4]黄语嫣,陈卫昌,高 楠,等.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在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内科杂志,2013,52(4):33.
[5]吴冠楠,姚学权,刘福坤.血清胃蛋白酶原对早期胃癌检测的研究进展[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14):2126.
[6]Iijima K,Koike T,Abe Y,et al.Cutoff serum pepsinogen values for predicting gastric acid secretion status[J].Tohoku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2014,232(4):293.
[7]He CY,Sun LP,Gong YH,et al.Serum pepsinogen Ⅱ:a neglected but useful biomarker to differentiate between diseased and normal stomachs[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1,26(6):1039.
[8]Shafaghi A,Mansour-Ghanaei F,Joukar F,et al.Serum gastrin and the pepsinogen Ⅰ/Ⅱ ratio as markers for diagnosis of premalignant gastric lesions[J].Asian Pacific J Cancer Prev,2014,14(6):3931.
[9]钱 磊,陈为军.血清胃蛋白酶原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意义及价值评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6,20(2):243.
[10]张玲霞,庄 坤,张 沥,等.血清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及幽门螺杆菌Ig-G抗体与萎缩性胃炎及胃癌的关系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8):1076.
[11]杨 莉,孙明军,徐 倩,等.血清胃蛋白酶原、促胃液素-17在慢性胃窦部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消化杂志,2014,34(7):478.
1007-4287(2017)07-1172-02
2017-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