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创视角下考虑开放式创新的供应链价值创造研究

2017-08-07 12:00万骁乐郝婷婷戎晓霞孟庆春
中国管理科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共创报酬开放式

万骁乐,郝婷婷,戎晓霞,孟庆春

(1.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2. 山东大学价值共创网络研究中心,山东 济南 250100; 3. 山东大学数学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共创视角下考虑开放式创新的供应链价值创造研究

万骁乐1,2,郝婷婷2,3,戎晓霞2,3,孟庆春1,2

(1.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2. 山东大学价值共创网络研究中心,山东 济南 250100; 3. 山东大学数学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既往研究只遵从供应链链上主体的价值创造逻辑,却忽略了链外主体对供应链价值创造的影响。本文从供应链创新实践角度,首先构建了考虑开放式创新的供应链价值创造模型,然后分别对供应链价值、企业联盟价值、消费者价值以及开放式创新主体价值创造进行了讨论,同时探讨了企业联盟成本降低幅度、创新成本以及支付给开放式创新主体的单位报酬对供应链价值、企业联盟价值、消费者价值以及开放式创新主体价值的影响,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最后通过MATLAB软件进行数值分析与模拟仿真。在广义共创视角下所进行的这一研究对于全面揭示供应链价值的提升、丰富供应链价值管理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供应链价值;开放式创新;开放式创新主体价值;共创

1 引言

在21世纪,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演变成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间竞争优势的差异性主要取决于供应链价值创造系统的差异性[1]。根据系统论,供应链价值创造系统由价值创造主体组成以及其作用机制决定。当前供应链价值创造主体的认知过程正从单主体向双主体、链上主体向链内外主体逐步演进。

传统的价值创造理论认为企业是供应链价值创造的唯一主体,企业创造价值并通过交换传递给消费者,消费者不是价值的创造者,而只是价值的消耗者[2-3]。然而,随着消费者实践理论的不断深入,价值共创理论颠覆了原来单主体的供应链价值创造逻辑,与消费者价值共创已变成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新来源[4]。为了获取这种竞争优势,在服务主导逻辑下,消费者将拥有的操纵性资源(知识、技能以及经验)投入到与企业价值共创的过程中[5-9],从而凸显了消费者在新产品或服务开发活动中的知识的贡献。因此,服务主导逻辑认为,消费者与企业利用企业内部资源进行价值共创的实质,是消费者与企业价值链的各组分进行价值共创[10]。在生产主导逻辑下,企业沿着消费者参与链,从生产、组装、分销、零售、售后服务和使用阶段,与消费者进行价值共创[11-14]。因此,在生产主导逻辑下,消费者与企业价值共创的实质,是消费者表达价值诉求并协助企业完成价值创造与交付[10,15-16]。价值共创理论的不断实践,加速了供应链单主体价值创造方式向“企业-消费者”双类主体价值共创方式的转变。事实上,将消费者纳入供应链价值创造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一些成果:王凤彬[17]、Anni-KaisaKahkonen等[18]认为供应链的价值创造至少包括两方面,一是反映最终顾客利益的消费者剩余,二是反映所有参与价值创造过程的相关企业利益之和的生产者盈余;林文进等[19]、何哲等[20]、王康周等[21]将消费者视作服务生产的共同提供者参与企业或供应链的增值活动[19-21];孟庆春等[22-24]在新产消合一视角下,借助数理模型证明了将消费者纳入供应链价值创造可以增加供应链的整体价值,并考虑了新增价值在两者间的分配。

在实践中,注意到越来越多的处于链外的其他参与方,尽管不在供应链上,却参与了供应链的价值创造活动。因此,“企业-消费者”双主体狭义视角下的价值共创理论已经不能完整解释供应链价值创造问题,还必须考虑链外价值创造主体的作用。价值共创还应包含链外价值创造主体,供应链价值是由链内、链外主体共同创造。链外主体主要包含政府、行业协会以及开放式创新主体等。当前,技术与市场的发展推动创新资源的全球性分散与流动,企业创新环境发生重大的变化,开放式创新主体已然成为供应链价值创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能力是企业获取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并被看作是企业识别并获取价值和竞争优势的能力[25-26]。在知识经济时代,没有一个企业可以仅仅通过自身内部的资源创新能够适应高度发展的竞争市场,因此打破企业边界并获取外部资源的开放式创新模式应运而生。

供应链企业通过开放式创新利用内外部市场渠道或创意获得企业所需要的先进知识,从而使企业以更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创造更多的价值[27-28]。因此,开放式创新活动给供应链利用外部力量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重塑了供应链的组织界限。在开放式创新研究方面实际已零星涉及链外开放式创新主体与链上主体(例如供应商、顾客)进行价值创造:韦铁和鲁若愚[29]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基于不同开放程度,分别构建企业、供应商和顾客三方参与的封闭式、半开放式以及开放式创新模式。夏恩君等[30]通过数理与实证两种方法构建企业、竞争企业、客户三方参与的封闭式创新模型,揭示开放式创新对企业绩效更具显著正相关效应。Gambardella 和Panico[31]考虑了在研究过程中给予企业和科研创新机构中议价能力较弱的一方一定的决策权并建立数学模型,并假设开放式创新可以降低产品的成本,分析了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双边开放式创新三种开放式创新模式。吕璞和林莉[32]比较了制造商独立开发和基于开放式创新视角的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非协同与协同开发三种开放式创新模式。

然而,可以发现大多数文献在探究与核心企业的开放式创新活动时,仅仅把消费者、供应商、竞争企业等作为开放式创新主体,但是并未把那些积极参与到供应链价值创造活动的链外开放式创新主体并考虑进来,例如科研高校、未购买产品的消费者以及专门从事开放式创新活动的参与者等。现有研究对开放式创新参与主体的界定并不完整。与此同时,尽管有的学者剖析供应商、竞争企业、消费者如何与供应链核心企业构建开放式创新模式,但其只关注开放式创新模式本身或是探讨引入开放式创新要素之后对于单个供应链主体的影响,并未从供应链整体视角来分析将开放式创新主体纳入供应链价值创造逻辑体系后所带来的影响,而供应链价值创造主体的差异性必然引起价值创造过程的异质性,进而其结果也将引起供应链价值创造系统产出的差异。

针对现有的不足,本文基于广义的共创视角,将开放式创新主体作为价值创造主体纳入到供应链之后全面对供应链价值创造的影响,以期获得一些有益的结论。

2 未考虑开放式创新的供应链价值创造模型

设企业联盟将产品售卖给消费者的价格为P,其单位产品成本为c,这里P为模型的内生变量而c为常数。对于供应链上的消费者,其消费行为不单独考虑,其需求通过市场需求函数给出。设企业联盟面临的逆市场需求函数为P=a-bQ,其中,Q表示供应链的产量,a、b均为大于零的常数(为聚焦本文的研究,这里与孟庆春等[22]处理不同,不再考虑消费者重复购买问题)。

记企业联盟价值为EAV,消费者价值为CS,则有:

(1)

为了体现企业联盟对消费者利益的关注,将企业联盟价值与一定权重下的消费者价值之和作为企业联盟的决策目标,其中权重是按企业联盟对消费者利益的关注程度来决定的[24],用θ表示,这里θ为常数且0<θ<1。从而企业联盟决策目标函数为:

(2)

记供应链创造的总价值为SCV,它等于供应链上企业联盟价值与消费者价值之和,由此可得未考虑开放式创新的供应链价值创造模型为:

(3)

可解得供应链的最优产量及消费者获得产品的最优价格分别为:

(4)

此时,企业联盟价值、消费者价值分别为:

(5)

进而可得到供应链创造的最大价值为:

(6)

3 考虑开放式创新的供应链价值创造模型

本文将开放式创新主体纳入到供应链价值创造体系,进而形成“链内主体主要创造+链外主体辅助创造”的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考虑开放式创新的供应链价值创造主体示意图

实施开放式创新从创新内容上看主要包含过程创新和重大创新,其中过程创新关注于产品和生产环节的某一特定方面的创新,而重大创新聚焦于新的产品市场诞生,因此本文关注的是前者。现有文献对于开放式创新对于供应链的改变,大多定性的认为是降低成本,且其定量表示常采用线性函数形式。因此,不失一般性,本文遵循上述文献关于开放式创新的假设,引入线性函数1-μ,其中μ表示为成本降低幅度,并进一步考虑由于市场不确定所支付给开放式创主体不同报酬情形下,开放式创新对供应链价值创造的影响。

3.1 模型构建

开放式创新会使得企业联盟成本降低,记企业联盟成本降低幅度为μ,此时企业联盟单位成本为c'=c-μc,与此同时,开放式创新会带来创新成本,记作d,这里μ、d均为常数。

企业联盟与开放式创新主体进行合作时,这里假设其以单位报酬向开放式创新主体进行支付,单位报酬的支付水平与市场实际需求量高低有关。在此,用Q0表示双方认可的预期市场需求量,Q0为常数。假设实际市场需求量Q≥Q0的概率为p,则Qα。

(7)

(8)

(9)

再记企业联盟价值期望值为EAV1、消费者价值期望值为CS1、开放式创新主体价值期望值为OIV1,则可得到:

(10)

(11)

(12)

此时企业联盟的决策目标函数为:

(13)

记供应链创造的总价值为SCV1,它等于企业联盟价值期望值、消费者价值期望值与开放式创新主体价值期望值之和,于是可以得到考虑开放式创新的供应链价值最大化模型为:

(14)

3.2 模型分析

当供应链价值达到最大时,应有:

(15)

(16)

(17)

(18)

(19)

(20)

则有:

(21)

(22)

(23)

(24)

(1)供应链整体价值分析

由式(6)、(20)、(24)可得:

由此可得到如下命题:

该命题表明:当模型给定的参数系满足一定条件时,通过考虑开放式创新能使供应链创造的整体价值增加,这与高市场需求还是低市场需求是没有关系的。之所以需要这样的条件,最大程度是由创新成本d所引致的,此外也与支付给开放式创新主体的单位报酬α及企业联盟成本降低幅度μ有关。

(2)供应链各主体价值分析

①企业联盟价值分析

当市场为高需求时,由式(17)、(5)可得:

当市场为低需求时,由式(21)、(5)可得:

其正负是不定的。

②消费者价值分析

由式(18)、(5)可得:

③开放式创新主体价值分析

由式(19)、(23)可得:

综合①、②、③可得命题2:

该命题表明:在考虑开放式创新情形下,当未来市场为高需求时,企业联盟价值增加,但是在低需求时,是否增加是不确定的;无论未来市场是高需求还是低需求,消费者价值均会增加;开放式创新主体的利润水平是不确定的,当其承担了过多风险时,可以考虑通过价值的二次分配使其降低或消除。

(3)企业联盟成本降低幅度对供应链价值及各主体价值的影响分析

由式(20)、(24)可得:

由式(17)、(21)可得:

由式(18)、(22)可得:

由式(19)、(23)可得:

由此可得命题3:

该命题表明:在考虑开放式创新情形下,供应链价值与企业联盟成本降低幅度同向变化;当市场为高需求时,企业联盟价值与企业联盟成本降低幅度同向变化;当市场为低需求时,企业联盟价值与企业联盟成本降低幅度变化方向是不确定的;消费者价值、开放式创新主体价值与企业联盟成本降低幅度均呈同向变化关系。

(4)支付给开放式创新主体的单位报酬对供应链价值及各主体价值的影响分析

由式(20)、(24)可得:

由式(17)、(21)可得:

由式(18)、(22)可得:

由式(19)、(23)可得:

由此,可得命题4:

该命题表明:供应链价值及消费者价值均与支付给开放式创新主体的单位报酬反向变化;当市场为高需求时,企业联盟价值与支付给开放式创新主体的单位报酬反向变化,然而当市场为低需求时,企业联盟价值与支付给开放式创新主体的单位报酬的变化方向是不确定的(其原因是当市场低需求时,企业联盟需支付给开放式创新主体一个较高的单位报酬,而企业联盟自身销售量较小,因此会出现该种现象);无论未来市场是高需求还是低需求,开放式创新主体价值与支付给开放式创新主体的单位报酬的变化方向是不确定的。

(5)创新成本d对供应链价值及各主体价值的影响分析

由式(20)、(24)可得:

由式(17)、(21)可得:

由式(18)、(22)可得:

由式(19)、(23)可得:

由此,可得命题5:

该命题表明:供应链价值、开放式创新主体价值与创新成本均呈反向变化关系;企业联盟价值与消费者价值与创新成本没有关系。

4 实证分析

针对以上模型分析所得到的命题,本节将进行实证分析。当前市场某品牌畅销X7型号智能手机成本为1200元,即c=1200;现市场零售价为2498元时,月销量约200万台份,若调价到2298元时,实际销量约提升5%,即月销量提高至210万台份,由此可得企业联盟面临的逆市场需求函数为P=6498-20Q,即a=6498,b=20。若实施开放式创新,每投入100万,成本约降低1%,为了对上述得到的命题进行有效分析,本文选取创新成本的降低幅度最低为1%,最高实现的成本降低幅度为50%,则μ∈(0.01,0.5)。开放式创新主体的创新成本d∈(100,5000)。实施这样一项创新技术,平均每个手机需要支付给开放式创新的费用约为30-50元,因此取αl=50,αh=30;假设企业联盟对消费者利益的关注程度θ=0.5;考虑开放式创新情形下,并假设市场为高需求与低的需求的概率相同,均为0.5,即p=0.5。

由此,可以得到图2a、2b、2c、2d。

图2a 开放式创新对供应链整体价值的影响

图2b 开放式创新对企业联盟价值的影响

图2c 开放式创新对消费者价值的影响

为了直观比较数据,μ分别取0.01、0.11、0.21、0.31、0.41,d分别取100、1100、2100、3100、4100,给出表1、表2:

根据模型分析可知,参数集μ、d代表开放式创新主体对于供应链价值创造的影响,因此,图2a、2b、2c、2d分别刻画了开放式创新对供应链价值、企业联盟价值、消费者价值和开放式创新价值的影响,有效验证了上述命题,其中:

表1 开放式创新对供应链整体价值以及各主体价值影响对应表(μ=0.01、0.11)

表2 开放式创新对供应链整体价值以及各主体价值影响对应表(μ=0.21、0.31、0.41)

图2d 开放式创新对开放式创新主体价值的影响

由图2a、表1和表2可得:考虑开放式创新情形下,供应链价值不一定总是增加,若使其增加,需要满足一定条件,与命题1一致;当企业联盟成本降低幅度μ一定时,供应链价值与创新成本d呈反向变化,与命题5一致;当创新成本d一定时,供应链价值与成本降低幅度呈正向变化,与命题3一致。

由图2b、表1和表2可得:支付给开放式创新主体的单位报酬α高低,影响企业联盟价值水平,与命题4一致。市场高需求下,当企业联盟降低的单位成本额高于支付给开放式创新主体的单位报酬α时,企业联盟价值增加;然而市场低需求下,企业联盟增减性受企业联盟成本降低幅度μ影响,与创新成本d无关,与命题2和命题5一致。并且可见当开放式创新使得产品成本降低的价值小于支付给开放式创新主体的单位报酬时,无论该技术的创新成本有多低,企业联盟总是处于亏损状态;而当创新成本使得产品成本降低幅度增大时,企业会慢慢由亏转盈,且盈利在不断增加。

由图2c、表1和表2可得:无论何种情况,只要开放式创新使得产品的成本降低,对于消费者而言,消费者价值总是增加,与市场高、低需求以及创新成本无关,与命题2和命题5一致。

由图2d、表1和表2可得,开放式创新主体利润水平与市场需求和创新成本有关,与命题5一致。

5 结语

供应链价值创造问题一直是供应链管理领域关注的热点之一。既往研究只遵从供应链链上主体的价值创造逻辑,却忽略了链外主体对供应链价值创造的影响。因此,本文基于“链内主体主要创造+链外主体辅助创造”供应链价值创造逻辑,构建考虑开放式创新的供应链价值创造模型。通过模型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无论未来市场是高需求还是低需求,要使供应链创造的价值增加,企业联盟成本降低幅度和创新的成本以及支付给开放式创新主体的单位报酬所构成的参数集必须满足一定条件。

(2)当未来市场为高需求时,企业联盟降低的单位成本额高于支付给开放式创新主体的单位报酬时,企业联盟价值增加;而当未来市场是低需求时,企业联盟价值增减是不确定的。

(3)无论市场需求如何,消费者价值均不同程度的增加,消费者是开放式创新参与供应链价值创造的始终受益者。

(4)开放式创新主体的收益情况不确定,受未来市场需求、支付给开放式创新的单位报酬以及创新成本的综合影响。

本文还发现,在考虑开放式创新情形下,企业联盟与开放式创新主体均有可能出现价值受损的情况,开放式创新的风险由企业联盟与开放式创新主体共同承担。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将继续探究当企业联盟或开放式创新主体价值受损情况发生时的二次价值分配问题,让其他获利主体让渡部分价值给受损主体,从而使得各方价值均增加,促使企业联盟、消费者以及开放式创新主体能够持续、动态的进行合作,以及使得各方的创新风险降到最低,最终实现供应链管理追求的终极目标——供应链价值最大化。

本文所提出的考虑开放式创新的供应链价值创造模型适用于在不同市场需求情况下,制造商是以单位报酬向开放式创新主体进行支付,并且单位报酬的支付水平与市场实际需求量高低有关这一情形。可能现实情况中,还有一次性向开放式创新主体购买技术服务这一形式,由于过于简单,本文不予考虑。除此之外,由于开放式创新风险的存在,所以今后需要进一步开展的研究工作为考虑开放式创新创新效果不确定情形下供应链价值鲁棒模型研究,从而探究不确定信息下,制造商、销售商以及开放式创新主体的供应链生产决策。

[1] 沈小平. 供应链价值系统与竞争优势[J].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0,32(8):137-139 +142.

[2] Anderson J C, Narus J A. Business market management: Understanding, creating and delivering value[M]. Upper Saddle River:Pearson Education, 2008.

[3] Mizik N, Jacobson, R. Trading off between value creation and value appropriation: The financial implications of shifts in strategic emphasis[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3,67(1):63-76.

[4] Prahalad C K, Ramaswamy V. The future of competition: Co-creating unique value with customers[M].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4.

[5] Vargo S L, Lusch R F.It's all B2Band beyond: Toward a systems perspective of the market[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11,40(2):181-187.

[6] Payne A F, Storbacka K, Frow P. Managing the co-creation of value[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08,36(1):83-96.

[7] Vargo S L, Lusch R F.From goods to service(s): Divergences and convergences of logics[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08,37(3):254-259.

[8] Vargo S L, Lusch R F.Service-dominant logic: Continuing the evolution[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08,36(1):1-10.

[9] Yi Y, Gong T. Customer value co-creation behavior scal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3,66(9):1279-1284.

[10] Grönroos C, Voima P. Critical service logic: Making sense of value creation and co-creation[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13,41:133-150.

[11] Ross A, Selling uniqueness—Mass customization: The new religion for manufacturers[J]. Management Engineer, 1996,75 (6):260-263.

[12] Duray R. Mass customization origins: Mass or custom manufactur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 2002,22 (3):314-328.

[13] 张祥,陈荣秋.顾客参与链:让顾客与企业共同创造竞争优势[J]. 管理评论, 2006,18(1):51-56+64.

[14] Zhang Xiang, Chen Rongqiu. Examining the mechanism of the value co-creation with custom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8,116(2):242-250.

[15] Groönroos C. Service logic revisited: Who creates value? And who co-creates[J]. European Business Review, 2008,20(4):298-314.

[16] GrönroosC, Ravald A. Service as business logic: Implications for value creation and marketing[J]. Journal of Service Management, 2011,22(1):5-22.

[17] 王凤彬. 供应链网络组织与竞争优势[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8] Kähkönen A-K, Lintukangas K. The underlying potential of supply management in value creation[J].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 2012,18(2):68-75.

[19] 林文进,江志斌,李娜. 服务型制造理论研究综述[J]. 工业工程管理, 2009,14(6):1-6.

[20] 何哲,孙林岩,朱春燕. 服务型制造的概念、问题和前瞻[J]. 科学学研究, 2010,28(1):53-60.

[21] 王康周,江志斌,林文进,等. 服务型制造混合供应链管理研究[J]. 软科学, 2013,27(5):93-100.

[22] 孟庆春,董建华,厉聪聪. 基于新产消合一的供应链价值最大化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 2012,20(6): 102-109.

[23] 孟庆春,曹晨,马硕. 新产消合一理念研究[J]. 理论学刊, 2014,(5):39-42+129.

[24] 孟庆春,李慧慧. 基于新产消合一考虑链间竞争的供应链价值最大化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 2015, 23(3):168-176

[25] Hult G T, Hurley R F, Knight G A. Innovativeness: Its antecedents and impact on business performance[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04,33(5):429-438.

[26] Janeiro P, Proença I, Gonçalves V D C. Open innovation: Factors explaining universities as service firm innovation sources[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3,66:2017-2023.

[27] Sisodiya S R, Johnson J L, Grégoire Y. Inbound open innovation for enhanced performance: Enablers and opportunities[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13,42(5):836-849.

[28] Choi K, Narasimhan R, Kim S W, Opening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lack box: The case of the electronics industry in Korea[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16, 250(1):192-203

[29] 韦铁,鲁若愚. 多主体参与的开放式创新模式研究[J]. 管理工程学报, 2011,25(3):133-137.

[30] 夏恩君,张明,王素娟,张一. 开放式创新社区网路绩效研究—基于数理分析与实证检验[J]. 中国管理科学, 2013,21(11):549-556.

[31] Gambardella A, Panico C. On the management of open innovation[J]. Research Policy, 2014,43:903-913.

[32] 吕璞,林莉. 基于开放式创新的供应链企业协同创新模型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4,(1):197-200.

Supply Chain Value Creation considering Open Inno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creation

WAN Xiao-le1,HAO Ting-ting2,3,RONG Xiao-xia2,3,MENG Qing-chun1,2

(1. School of Management, 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100, China;2.Research Center for Value Co-creation Network,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3.School of Mathmatics, 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100, China)

Previous studies complied with the value creation logics of the main chain in the supply chain only, while ignoring the impact of the main body outside the chain on the supply chain value creation. Therefore, a supply chain value creation model is constructed in consideration of open inno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 chain innovative practice firstly based on the supply chain value creation logics of "main creation of the main body in the supply chain + main body auxiliary creation outside the chain". And then, the supply chain value, the value of enterprise alliance, customer value and main body value of open innovation are discussed, the cost reduction of enterprise alliance, innovation cost and the impact of payment made to the open innovation main body on the supply chain value, the value of enterprise alliance, consumer value and main body of open innovation are also discuss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given through model analysis: (1) Whether the future market is of high demand or low demand, to increase the value created by the supply chain, the parameter set composed of the cost reduction of enterprise alliance, the cost of innovation and the payment made to the open innovation main body shall meet certain conditions. (2) When the future market demand is high, and the unit cost lowered by the enterprise alliance is higher than the unit reward given to the main body of open innovation, the enterprise alliance value increases; and when the future market demand is low, the enterprise alliance value is uncertain. (3) Regardless of the market demand, consumer value increases to varying degrees, consumers are always the beneficiaries of supply chain value creation with open innovation. (4) The income of open innovation main body is not stable, influenced by the future market demand, unit reward given to the open innovation and the innovation cost. The paper also finds that under open innovation, the enterprise alliance and the main body of open innovation may suffer from the value loss. The risk of open innovation is shared by the enterprise alliance and the open innovation main body together. Finally, numerical analysis, and analog simulation are made with MATLAB software. This stud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revealing the value of supply chain comprehensively and enriching supply chain value management theory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ommon creation in a broad sense.

supply chain value; open innovation; open innovation value; value co-creation

2016-04-16;

2017-01-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572096)

孟庆春(1973-),男(汉族),山东济阳人,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理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供应链管理,E-mail:meqich@163.com.

1003-207(2017)07-0057-10

10.16381/j.cnki.issn1003-207x.2017.07.007

C934;O224

A

猜你喜欢
共创报酬开放式
开放式数字座舱软件平台IndiGO
共享丰收喜悦 共创美好生活
共创美好生活
职场不公平,所有人都变懒
开放式计算机实验教学自主学习平台
小手拉大手 共创文明城
医生的最佳报酬
《使用文字作品支付报酬办法》发布
小学作文课进行开放式教学的探究
与时俱进 开阔视野 共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