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蓉
(江苏省太仓市沙溪镇第三小学)
摘 要:康德说:“按时间先后顺序说,先于经验我们没有知识,我们的一切知识都由经验开始。”推及数学教学,只有基于学生的现实经验,才可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抽象,从而真正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认识数学的本质。
关键词:抽象经验;微技能;内化概括;迁移推广
一、对接生活原型,储备具体经验——抽象经验的基石
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帮助学生实现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的有效对接,才能真正激活孩子潜藏的经验,使学生充分积累“数学化”的活动经验。
以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我们认识的数》这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例,浅谈孩子抽象经验积累的微技能研究策略。
片段一:新闻发布会
师:课前老师让小朋友到生活中收集我们认识的数,你找到了吗?
生:找到啦!(齐声回答)
师:那我们就来开一场关于数的新闻发布会吧!(学生交流收集的信息)
师:请你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说说生活中的现象。先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1:我们家有3口人。
生2:教室里有42把椅子。
……
师:你们能说些更大的数吗?可以是家里、教室里的,也可以是外面生活中的。
生3:公园的小湖边有30多棵柳树。
生4:妈妈给我买了1箱牛奶,有20盒。
……
師:大家收集得真丰富,真是生活的有心人!
只有将潜藏的丰富的生活经验有效地运用到数学中去,把生活经验进行数学化的处理,才有利于孩子的经验提升到更高水平,从而实现经验的重组和改造,使学生经历了生活经验丰满数学知识的过程。
二、经历有效操作,建立表象经验——抽象经验的桥梁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的教育,要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操作强化直观感受,使其在头脑中形成表象,有助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具体化,使孩子积累有效的活动经验。
片段二:猜、抓、数黄豆
师:请小朋友猜一猜、比一比一把黄豆的粒数和一把蚕豆的粒数的多少。
生1:一把黄豆比一把蚕豆的粒数多。
生2:黄豆的粒数比蚕豆的粒数多得多。
师:那我们就来验证一下吧。
活动要求:组长抓黄豆,其他组员先猜一猜大约有多少粒,再一起数一数。
师:组长开始抓一把黄豆,打开小手,组员一起猜一猜有多少粒。
组1:我猜有50多粒。
组2:40多粒。
……
师:小组合作一起数一数。(小组合作,共同验证。)
师:有什么困难吗?
组1:豆子圆圆的总是滚掉,不好数。
组2:黄豆太多,数不清。
师:你们是怎么解决的?
组3:有一个空盒子,放在里面数就不会掉了。
组4:我们是10个10个数的,然后再加起来。
组5:我们是四个人分成四份,然后一起数的。(上台演示)
全班交流:
组1:我们小组数到了67粒。
组2:56粒。
学生在“估、抓、数”豆子的过程中,不仅丰富了感觉、知觉的经验,也为思维碰撞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动手操作不仅仅是直观、形象的“手指运动”,更是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从而实现操作经验与思考经验、策略性经验的有机融合,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内化感性表象,概括理性经验——抽象经验的核心
抽象概括是形成概念、得出规律的关键手段,也是建立数学模型最为重要的思维方法。学生只有在观察、思考、比较的过程中获取丰富的感性经验,再从许多数学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属性,才能对事物的认识由感性转化为理性。
片段三:猜、比、估黄豆
师:观察比较一下,为什么一把黄豆的粒数总比一把蚕豆多呢?
生1:因为黄豆小,所以就多。
生2:蚕豆大,所以就少。
小结:同一个人抓一把,东西个头越大,抓的粒数越少;东西个头越小,抓的粒数越多。(板书)
师:那如果抓一把米呢?
生1:比黄豆多。
师:抓一把芝麻呢?
生2:多得多!
师:抓鸡蛋呢?
生3:只能抓一两个。
讲述:“猜”在数学上也叫“估计”,这是一项本领哦,你们学会了吗?那老师要考考大家了。(出示练习,实际运用。)
追问:23粒也比20粒多呀,为什么不选啊?
生4:因为黄豆的个头比花生米小得多,所以粒数比花生米多得多,而不是多一点点。
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后,让学生脱离直观器具,让实物操作的过程在头脑中反映和再现。这一过程是思维概括和提炼深化的过程,有助于从“肤浅表象”内化为“深刻表象”,从而促使数学模型的建构,获得抽象经验。
四、拓展实践应用,迁移推广经验——抽象经验的升华
数学活动经验具有发展性,要创设机会让学生加强应用,巩固数学活动经验。学生经验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加强迁移应用,可以促进学生的经验上升到更高的水平,实现经验的改造或重组。
经验的获得需要通过参与活动直接领悟获得具体经验,对所经历的活动通过回顾、反思等内在的思考,内化为合乎逻辑的、抽象的经验,最后将获得的经验在解决问题中进行证实和运用,重新领悟和经验再创造。经验的积累就是在不断循环往复的连续过程中实现经验的创造、领悟与转化。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