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翠霞
摘 要:小学阶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能够不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其终身学习的历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也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学素养。因此,教师要不断增加学生的朗读量,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积极培养学生,使其语文朗读的综合能力有所提升。
关键词:朗读训练;审美;语文素养
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朗读既可给生活带来趣味,也可给人带来信息,更能给人带来更多的知识。朗读既可以提升个人的能力、眼界及综合素质,也会潜移默化影响一个人的文明素质,使人保持宁静致远的心境,砥砺奋发有为的情怀。语文是基础学科,朗读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一种手段,也是激发学生的情感、发展思维、审美教育综合能力的提升,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有助于激发情感
朗读的目的是除了理解课文内容外,还要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何通过朗读达到目的,应该要有朗读技巧运用的问题。文章中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只有多读,学生才会真正读懂语言文字背后的意蕴,有所感悟,有所收获。把学生引入课文特定的情境中,借助音乐或课件的渲染,带动学生移情体验,有助于感情的激发。通过语言训练实现对语言的感知、理解、运用。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时,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各种形式的读,有教师范读、自由读,有个别读、齐读,让学生从读中体会中朝军民的深厚情谊,进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为培养学生的语感,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启发他们展开想象,丰富课文内涵,拓宽思想,强化积累。特别是课文中写小金花的那个自然段,让学生想象小金花的样子、表情及性格,最后让学生借助音乐或课件渲染用语言来描述、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让读者、听者、作者真正感受到小金花的刚强的意志和那柔弱的性格及其与志愿军的深厚友谊。
二、有助于审美教育
朗读是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标志。课堂上优质的朗读不仅可以愉悦自己,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使他们获得美的艺术享受,并由此而逐渐提高审美情趣。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让学生想象桂林山水的美。紧扣重点语句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有默读、自由读、引读、男女生比赛读、个别读等,精讲多读,以读代讲,在读中感悟、理解,品味优美的词句,感受漓江水的静、清、绿,漓江山的奇、秀、险,进而激发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美景的兴趣,愿意去发现更多,自主地学习课文。当学生对桂林山水有更多的发现时,我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交流。這样,桂林山水在学生的交流中变得生动而富有情趣,情感感染着,灵感碰撞着,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取长补短,让知识变得更加丰富起来。可读的素材很多,朗朗上口的节奏感更能突显出它的韵律美。因此,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读出诗歌特有的美感,继而逐步领会文意。
三、有助于发展思维
古往今来,大凡有成就的政治家、演说家、外交家、名律师无一不是满腹经纶,能够高谈阔论,他们的言语或犀利,或婉转,或幽默,或感人……通过缜密的语言表现出高超的智慧。反之,一个连说话都颠三倒四、词不达意的人,其语言表达能力必定会有障碍。可见,朗读也是在进行潜移默化的思维训练。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的学生在比较中品读,在品读中有所感悟,进而形成见解。教师指导学生多角度进行多种多样的品读、精读,变换角度能导致发现和创新。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使学生的想象丰富起来,学会全面地考察事物。通过朗读,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逻辑重音进行处理,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创新性思维,用新的方法表达思想,配以多媒体演示加深体会、加强理解。这样的教学既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他们内心的感悟更趋多元化。它要求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能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要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读出文中所特有的感情,继而逐步领会文意。
总之,朗读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教师要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凸显语文的工具性、基础性,真正地、切实地把朗读和听说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陈秀美.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之我见[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0(2).
[2]韩克霜.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朗读训练[J].教育教学论坛,2010(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