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在肿瘤方面的研究现状与策略

2017-08-05 10:51郑彩翊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6年12期
关键词:治未病中医肿瘤

郑彩翊

【摘要】本文论述了《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在肿瘤方面防治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

【关键词】治未病;中医;肿瘤

随着人们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社会方面压力增加,再加上各种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暴饮暴食、缺乏运动、起居无常及各种心理负担,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健康而肿瘤是离每个人不再遥远。近年来,我国肿瘤死亡率呈现上升趋势,肿瘤已经成为严重威胁健康的头号杀手。虽然现代科技越来越发达,肿瘤的治疗方法有许多新的进展,但在肿瘤预防方面中也占重要地位。在2011年世界癌症日的主题是“癌症是可以预防的疾病”,重点是呼吁人们树立防癌、控癌、降低患癌的风险。我国80%的癌症患者因为缺少防癌知识和医疗服务,造成晚诊晚治,与最佳诊疗时机失之交臂。现代预防医学的思想符合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治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所谓“治未病”就是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治未病”思想在肿瘤治疗中的指导作用主要是:未病先防、已病早治及既病防变。

1未病先防

在肿瘤方面“未病先防”是指在腫瘤未发生之前,采用适当干预措施以防止肿瘤的发生。《素问·刺论法》中提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是指人体的免疫平衡状态邪气指能够致癌的各种因素,包括吸烟、食物中的亚硝胺类化合物、黄曲霉毒素等因素。《素问·评热病论》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强调了机体正气亏虚,脏腑经络功能紊乱失调,各种致病因素才能入侵而发生肿瘤。现代医学认为肿瘤的发生与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密切相关。当人体免疫失调、杀伤功能失衡的状态下,各种致癌因素通过损伤人体DNA,破坏抑癌基因,激活原癌基因,而形成肿瘤。这与中医学肿瘤发生的认识是一致的。通过各种方法调节机体免疫力,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防御肿瘤发生的重要方法之一。从中医学理论,可发现调养是重要于治疗。笔者总结了预防肿瘤的3个重要方面:精神调摄,饮食有节以及中药抗肿瘤。

1.1精神调摄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更要重视的是“心理健康”。中医学强调“形神合一”。形是神之宅,神乃形之主。神是一切生理、心理活动的主宰。形神统一观是中医养生防病、延年益寿的重要3理论依据。中医理论中的人体精神情志称为“七情”,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长期或居然的精神刺激,能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丹溪心法·六郁》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情志抑郁,肝气不舒,脉络受阻,血行不畅,气滞血瘀,脏腑失和,日积月累而成积聚等病。所以,以气滞先导,渐致血瘀、痰凝、湿聚等,就成为肿瘤发生发展的关键。美国抗癌协会指出,精神因素对于肿瘤患者的免疫力有重要的影响,心理状态过度紧张和恶性刺激会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导致内环境失调,进一步形成肿瘤。有学者研究发现焦虑、抑郁、失望和难以解脱的悲伤等不良情绪常常是肿瘤发生的前提。

中医肿瘤学认为精神情志失调是肿瘤的一个重要发病原因,这一轮述和西医学中的神经活动障碍可以促进肿瘤发生的认识是一致的。

1.2饮食有节

饮食因素占肿瘤发病原因的35%以上,而50%的肿瘤患者于饮食失调有关。饮食是摄取营养食品,在体内化为水谷精微、气血津液,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饮食失调主要包括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饮食过少、饮食偏嗜、饮食不洁等方面。长期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可导致脾胃受损,消化不良,气血瘤体受阻,而成癌肿。《素问·生气通天伦》说:“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过少或饮食偏嗜气血生化缺乏,九则气血衰少,使正气不足,容易引发肿瘤。饮食不洁,容易引起胃肠道疾病,慢性胃肠炎久之可发生癌变。食物同药物一样,均有四气五味,饮食偏嗜能导致机体阴阳失调,如经常食用辛辣食物,或过烫食物,容易损伤咽喉、食道和胃,导致炎症,日久可导致咽喉癌、食道癌及胃癌。大量研究还表明,约58%肝癌患者的病因是长期饮酒,饮酒与肝癌有密切的相关。

我国日常中多种食品具有预防肿瘤的作用,香菇中的香菇多糖对小鼠瘤S180、子宫颈瘤U14、肝癌腹水型有抑制作用。银耳中提取A、B、C三种多糖体对小鼠肉瘤S180有抑制作用。灵芝的生物活性成分是三萜类和多糖,主要通过调节免疫系统透导细胞周期阻滞,引发细胞凋亡,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黑蒜在肿瘤综合治疗方面有积极作用。黑蒜的挥发油、蛋白质、矿物质有调节自身免疫的作用,并能提高杀伤细胞功能,增强抗氧作用。

1.3中药抗肿瘤

近十年来,中药防治肿瘤越来越受到关注。许多学者对中药抗肿瘤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中药抗肿瘤作用主要涉及抑制肿瘤细胞增殖、透导肿瘤细胞周期阻滞、透导肿瘤细胞凋亡和分化、抗新生血管生成、抗侵袭转移以及逆转耐药等方面。有研究表明黄连中含有小檗碱、黄连素、黄连碱等多种抗肿瘤活性成分,对鼠源S180细胞、MFC细胞、人胃癌SCG-7901细胞和人肝癌SMMC-7721细胞均具有显著的增殖抑制作用。目前国内外对黄芩的研究显示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其中研究较为广泛的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均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不仅体外试验有效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同时在体内试验中抑制肿瘤的生长,且对正常的上皮细胞与正常外周血和骨髓细胞毒性较低。现代药理研究发姜黄中的挥发油成分具有直接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及透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在移植性肝细胞小鼠模型上,腹空注射100mg/kg姜黄芳香油的肿瘤抑制效率达50%。对晚期胰腺癌患者的二期临床试验中,25名癌症患者口服姜黄素8g/d,每两个月检测疾病进程,并检测血中细胞因子IL-6,IL-8,IL-10水平,以及外周血单核细胞NF-kB和COX-2的表达。结果显示,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升高,外周血单核细胞NF-kB被抑制。在中药方剂研究方面,有学者发现小柴胡汤能促进IL-1的产生,增强NK细胞的活性,产生抗肿瘤效果及对肝癌培养细胞增殖的抑制效果。六味地黄丸通过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而产生免疫调节作用及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的抑制。一贯煎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通过提高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的活性,调节机体内部环境而发挥抑瘤和抗转移作用,同时可使血清中升高的ALT降低,减轻肝组织的病理损害,并能改善阴虚症状。

2已病早治

对于肿瘤“已病早治”主要针对肿瘤的早期或肿瘤的“癌前病变”状态而言,避免肿瘤发展至晚期。肿瘤的分期与患者的生存时间及生存质量密切相关,很多癌症都是很难在早期的时候查出,一旦癌症发展到了其中、晚期时候,往往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治疗肿瘤最重要的关键。中医学理论对癌前病变的发现有较大意义,中医学认为“藏于内而象于外,有诸内而必形诸外”,故内在的病理变化,即使是细微隐匿或潜伏缓起必然会反映于外在的形体色脉。有学者研究肝癌患者早期会出现巩膜发黄、右胁疼痛、舌质青紫暗,舌边可见肝樱线,而患者甲胎蛋白(AFP)检测结果符合率高。中医学认为肝癌患者大多数于肝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血液瘀阻于胁下而致。所以肝癌患者多具有胸闷胀痛,舌质偏暗,舌边可有肝樱线,脉象多为为弦脉。有些患者自觉疼痛轻微可忍受,于是不予以关心,时间长久,才发现癌症已进展到晚期。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可在癌前病变提早诊断及治疗,并配合西医的治疗方法如手术、放疗、化疗以提高治疗效率,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3既病防变

肿瘤的转移和复发大部分发生在根治术后3年之内,占80%。少部分发生在根治术后5年之内,占10%。而肿瘤的死亡原因是不能控制肿瘤转移和复发。肿瘤死亡的主要并发症表现为呕血、咯血、肺部感染及器官功能衰竭等,主要以肺部感染最为常见,占27.99%。肝、肾功能衰竭占39.50%,两个以上的脏器衰竭占13.57%。大部分患者因肿瘤无法控制而导致体重下降、营养不良,再加上放疗、化疗所致的严重毒副反应,使患者易出现并发症,这加速了患者的死亡。临床上应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减少肿瘤的转移和复发的危险,延长生存期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力,能延长生存率并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以五脏为中心,以整体观念为理论依据。当某一脏腑发病,均能影响整体机能的失调,造成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失常,而发生疾病。中医对肿瘤转移的认识,在《黄帝内经》将转移称作“传舍”指邪气的转播、扩散的意思。而且对其过程、机理、徐径及范围等的认识也达到了较高的深度。古代中医认为肿瘤转移是本体虚弱,亵渎客留于五脏六腑之脉络,循脉络传变而致转移。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中提出:“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素问·玉机真脏论》说:“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难经·七十七难》说:“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即已病防传的观点。临床上肝病患者早期症状往往会出现腹痛腹胀、食欲下降、倦怠乏力、便溏等脾虚症状,而后才出现胁下胀痛、口苦、黄疸等肝病自身的症状。有研究表明慢性肝病患者若不能康复,可演变为肝硬化甚至肝癌,继则出现脾肿大、脾功能亢进、贫血等改变,甚则门脉高压破裂导致消化道大出血。所以在治疗肝癌时,应预先“实脾健脾”以防止消化道出血和腹水的发现。

预防肿瘤的转移和复发,笔者认为调畅心情也很重要。有研究表明肿瘤患者极易发生焦虑症、抑郁症,在我国发病率达65-78%。所以肿瘤患者的情志方面不可忽视。焦虑、抑郁等负面的精神心理状态易于肿瘤的复发和转移,病情加重,事关肿瘤患者的治疗与恢复,对治疗的预后有直接的影响。有学者研究“肿瘤康复乐园”对肿瘤放化疗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将患者在放化療期间开办了“肿瘤康复乐园”组织肿瘤患者在医院定期举行的文化、娱乐、社交等活动。本研究的结果显著降低了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达到很满意的治疗效果。

在综合治疗的临床研究方面,有学者将“治未病”理论,来预防乳腺癌患者术后淋巴水肿。患者术后通过给予耳穴按压,取穴如神门、肝、胆、脾、胃区等穴,并行双足涌泉穴艾,配合中药方剂健脾运湿、培补气血,能够有效地减少淋巴液的引流,使术后淋巴水肿发病率明显降低。

中医学理论“治未病”内容丰富完善,综上所述,我们可发现“治未病”思想对肿瘤的预防、治疗、防止复发转移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适用于肿瘤的各个期间。

猜你喜欢
治未病中医肿瘤
致命肿瘤忽然消失
肿瘤标志物的认识误区
“饿死”肿瘤的纳米机器人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中医英译的误译现象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
肿瘤标志物正常不等于没有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