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飞
摘要:儿童题材电影是伊朗导演马基德·马基迪最为偏爱的影片类型,也是其作品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页篇章。从《天堂的孩子》到《天堂的颜色》,马基德的天堂系列电影通过唯美如诗的画面、充满童趣的镜头与视角、隐喻性的心理影像,为我们呈现了温情而清新、细腻而绵长的故事。
关键词:马基德·马基迪;诗化;影像风格
马基德·马基迪是伊朗当代最著名的电影导演之一,他的电影总是以纯净的视角、丰富的细节和温情的叙述来展现伊朗独特的民族风情和人文意识。《天堂的孩子》是馬基德首部进入中国观众视野的影片,该片围绕一双鞋子展开叙事,将兄妹间亲密的情感呈现得生动、感人。其后的《天堂的颜色》则是讲述了盲童的故事,通过盲童的视角展现出一个温暖、烂漫的世界。电影《天堂的颜色》是马基德最为浪漫、唯美的影片,片中的视听语言极具视觉表现力,乡间寻常的景致被渲染得如诗如画,多次特写的盲童表情和双手都传递出导演弥足珍贵的悲天悯人情怀。
一、细腻丰富的情感与流畅如诗的画面呈现
从电影《天堂的孩子》开始,我们已经可以感受到导演马基德诗意化的影像风格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在影片《天堂的孩子》中,伴随着一个个晶莹的肥皂泡,我们可以体会到阿里和妹妹莎拉洗鞋时候的乐趣,也可以通过这些流畅的镜头感受到人物丰富而立体的内心世界。马基德谙熟地通过孩子们的世界,向我们展现了现实的伊朗社会和伊朗人的困境。
影片《天堂的颜色》则是进一步承袭了这种气质与特征。影片通过盲童的感知,呈现了大量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反之,透过盲童所感知到的世界,我们又可以体会到盲童莫赫森和祖母之间温暖的亲情。当莫赫森回到家乡后,导演通过大量流畅的画面描绘出诗意的田园风光,金黄的麦田、绚烂的花海、瑟瑟的鸟鸣,这一切的美好,都随着盲童莫赫森的双手变换着、交替着,随着祖母和莫赫森行走的步伐推进着。祖孙之间温馨的情感,也随着画面的更迭缓缓的流淌。影片围绕父亲和祖母对莫赫森不同的情感,交缠建构全片。通过祖孙间亲密的互动,展现了祖母对于莫赫森的怜爱与关怀,也从侧面反衬出父亲的淡漠和冰凉。
影片中尤为绚烂的一组镜头是展现祖孙三人染线的画面,缤纷绚丽的花瓣随着水温的上升融化为多彩的汁液,麻线则在祖母的搅拌过程中变幻为五彩线绳。祖孙之前的温情恰似这融化的花汁,甜蜜而美好。
二、充满童趣的特写镜头与丰富的心灵世界
影片《天堂的颜色》通过大量充满童趣的镜头,展现了盲童细腻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影片一开始,便用一组特写镜头,展现了盲童赶走野猫并救扶跌落的小鸟的情节。斑驳的树影间,一双稚嫩的小手在反复摸索中,寻找到了跌落的小鸟,又在重复的探索中,将小鸟拾回母巢。通过大量的特写镜头,导演反复强调莫赫森是利用双手感知身边的事物和人物,也是透过这些镜头,导演向观众展现了一个善良、天真的盲童形象。
在片中,当父亲带着莫赫森返家时,导演同样采用了一个手部特写的长镜头,展现莫赫森抓风的情节。通过这个抓风的长镜头,导演再一次强调莫赫森独特的感知力与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一点在莫赫森回到家中后,通过抚摸妹妹的脸颊确认妹妹长高时可以得到验证。尽管莫赫森看不到妹妹是否长高,但却可以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判断事物。所有这些充满童趣的镜头,共同展现了莫赫森独特的认知方式与内心世界,而将这一切推向高潮的则是莫赫森和祖母拾取鸡蛋的那一幕剧情。当漫天的鸡毛像雪花一样飞舞的时候,导演通过慢放的方式将祖母、莫赫森以及妹妹的笑脸定格在了这烂漫的图景中。接着通过一组特写镜头,我们可以看到妹妹、莫赫森和祖母在恬静的音乐和飞舞的鸡毛中,传递着鸡蛋。这些丰富的特写镜头以及温馨的家庭场景既可以营造影片诗意化的氛围,也可以展现莫赫森美好阳光的内心世界。
影片还多次撷取盲童莫赫森的面部特写,尤其是选取了莫赫森聚精会神地听鸟鸣时候的表情。从这些表情中,我们看不到他对生活的绝望,反而看到他坚韧和善良的微笑,他的表情中似乎笃定地表明他看到了最美好的天堂。那一声声鸟鸣对他而言,则是天堂的梵音,是唯有足够善良的天使才可以听懂的语言。他凭借着自己的双手和耳朵,在心中绘制出了一幅五彩斑斓、鸟语花香的图景。他用灵巧的手、聪敏的耳,尽情地与大自然接触,感受风、感受溪流、感受沙粒,感受一切的美好。
三、神秘感与隐喻性并存的叙事情节与影像
影片的后半部分充满了神秘感与隐喻性的叙事情节与影像。在表现祖母因思念莫赫森成疾而最终去世的情节时,导演通过一个梦境隐喻了祖母的离世。在云雾缭绕的烟气中,祖母微笑的看着在云雾中缓缓走来的莫赫森,并最终微笑着离世了。
而影片中另一处具有隐喻性的情节与影像则是在影片的结尾,父亲拉着莫赫森从葱郁的田间一直走向云雾弥漫的树林,父子沉默地在浓雾中穿行不知终点。导演在此处刻意使用了一个长镜头将这段行程记录下来,仿佛这段在迷雾中前行的旅程,就像父子之间迷茫的关系一般不知前路。最终,伴着湍急的水流,高大的伊朗马和盲童莫赫森因为木桥的崩塌,跌落溪流,而父亲也在犹豫与迟疑中选择了营救儿子。影片最耐人寻味的是最终的一幕,父亲和莫赫森随着溪流冲入海边的沙滩,仿佛父子之间的关系终于获得久违的平静,而当父亲抬头时,伴随着莫赫森发出的鸟鸣一般的声音,一只大雁在父亲的头顶久久盘旋,这只自由翱翔的大雁仿佛寄予了导演对于盲童最善良的祝福。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则是父亲抱起孱弱的儿子嚎啕大哭,父亲胸中压抑许久的情绪终于释放,而导演也用莫赫森获得知觉并闪烁金光的,奇幻的手部特写镜头完成了父亲的救赎。
四、结语
诗意化的影像风格是电影《天堂的颜色》最为瞩目的表达方式与艺术手法。影片通过这种唯美的影像风格,将片中人物之间缓缓流淌的情感娓娓道来,将这种缠绕在祖孙之间的情感处理的细腻而悠长。乡间甜腻而温暖的景色,孩童稚嫩而独特的感受,伴随着山涧的清泉、绵延的云雾,缓缓地弥漫在观众的胸腔内,这种浪漫而温馨的画面几乎淡化了故事本来的戏剧矛盾,淡化了父子之间的阴霾。影片《天堂的颜色》可以说是伊朗电影中的一缕清风,温柔地拂过观众的脸颊,涤荡在观众的心房。
参考文献:
[1]关雯.马基德:感动心灵的才是好电影[N].中国电影报,2006-11-9.
[2]方小燕.走近伊朗导演马基德·马基迪[J].艺术百家,2005(1).
[3]唐灿灿.从遮蔽到解蔽——解析马基德·马基迪电影的叙事方法[J].电影评介,2014(17).
[4]关雯.马基德·马基迪:孩子是我表达的主题[N].中国电影报,2006-9-28.
[5]林国淑,余佳丽.“看得见”和“看不见”的伊朗电影[J].电影评介,2008(5).
[6]潘华.天堂之美,沁人心脾——论《小鞋子》的摄影风格[J].电影评介,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