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先生”不宜用作女性称谓语

2017-08-04 07:13张钰钗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21期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女性主义

张钰钗

摘要:称谓语作为语言词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性别上的差异。尤其在社会称谓语方面,基于不同性别的称谓语选择,影响着现实生活中的交际与其他社会活动。前段时间,就该不该用“屠呦呦先生”来称呼这位诺奖获得者一事也引发了不少讨论,本文将从社会语言学、女性主义语言学、历史语言学等角度入手,分析不宜称女性为“先生”的原因。

关键词:先生;称谓语;社会语言学;女性主义

“先生”最早见于《诗经·大雅·生民》中的“诞弥厥月,先生如达。”此时的“先”与“生”还未成一词,分开表示初生之意。后来《论语》中出现“有酒食,先生饌”,此时已结合为一个称谓语,最初是对“父兄”的特称。先秦以后,逐步扩展到对年长有德者的称谓,并且可以用来专门指称老师;元明清时期,道士、相面卖唱行医之人皆可称为先生,限于时代,无论是老师还是游方之人,此时“先生”都专用于男性。

民国以来,“先生”与“女士”相对应,成为了社会泛尊称,得到了广泛使用。同时,“先生”也被用为年长女性知识分子的指称,如孙中山的夫人宋慶龄等,不再专用于男性。这一用法沿袭至今,被中国的科技部长在祝贺“屠呦呦先生”的信中使用,但笔者认为,在现代社会文化环境中,称女性为“先生”存在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我们在使用中必须审慎。

一、“先生”一词的宜用性——社会语言学角度

称谓语具有很强的交际功能,而如何选择恰当的称谓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表达不当,甚至可能会引起对方的反感甚至厌恶,从而给交际带来障碍,这是语言交际中存在的称谓语困境,即何时何地何人采取何种称呼。而“先生”作为常用的称谓语,应当宜用,这就要求它不宜有过多的兼职,尤其是对性别指称的兼跨,正如陈满华先生所说,这“会带来交际上的混乱,影响交际的美学效果”①。

这种宜用性需要通过实证调查来进行分析,陈慧在《“先生”称谓研究》②(2005)中做过一个相关的调查问卷,她对81名男性,78名女性共计159人进行了“称呼女性为先生的态度调研”,根据调查结果,表示“不太容易接受”和“完全不能接受”者占49%,表示“完全能接受”的仅占22.6%。

根据以上的数据分析可知,不容易接受“称呼女性为先生”的被试占一半的比例,可见很多人不具备理解“先生”这一语境义的语言能力,因此,从宜用性的角度来看,不宜称女性为“先生”。

二、称谓语缺位中的性别歧视——女性主义语言学角度

70年代初,美国出现了“语言与性别”专题研究课题,这标志着女性主义语言学研究的开端。女性主义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中性的,并不具有性别歧视性,但它作为社会的镜子却能反映个人和社会的态度与价值观念,歧视性的词汇与用法必然诞生于歧视性的社会环境,因此女性主义语言学研究者希望可以通过“批评语言”达到平权的目的。

汉语中虽然没有词汇属性,但是也常常会出现将原来只形容男性的词语用以两性共指,这种词语通常具有褒义色彩,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譬如本文所讨论的“先生”;而在这类词语刚刚开始指女性时,甚至会直接加上表示性别的区分,如在民国前“先生”作为称谓语过度时期出现的“女先生”。而相应会出现的另一种结果,就是称谓语的“缺位”现象。

仍旧以“先生”为例,我们的社会传统是以男性为中心的,所以有男性的社会泛称“先生”,而没有女性的社会泛称。所以用“先生”直接指代德高望重的女性,也可以称得上是某种形式上的“语言补位”。这种称谓语的缺位,可以在张恨水的《金粉世家》中看到一段很直观的展现——

“这时我可为难起来,要和这个妇人谈话了,我称她为太太呢,称她为女士呢?且先含糊着问道:“贵姓是冷?”对道:“姓金,姓冷是娘家的姓呢。”我这才敢断定她是一位妇人,便道:“金太太的才学,我实在佩服。”

所以,在“先生”指称女性这一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女+称谓”的称呼形式还是用原来的“阳性”称谓泛指“两性”,乃至女性称谓语的缺位现象,都说明了社会背景下的性别压制,隐藏着为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所决定的“隐型弱势”的女性地位。

三、词汇的演变与发展趋势——历史语言学角度

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词汇特别是称谓语的使用是会随着时间发展而产生变化的,这一变化的过程就包括旧含义的消亡和新含义的诞生,同时也是一个新称谓词取代旧称谓词的过程。“先生”本身作为称谓词就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嬗变过程,其所指和适用范围都在不断变化,因此我们要以动态的眼光看待称谓词的使用,不仅应关注其当前的语义、语用,更应该考虑其将来的发展方向。

作为常用语的称谓词,其发展必然是和大众的认同与接受程度息息相关。譬如说“空穴来风”这个成语,原指有了洞穴才有风进来,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后来因为这个词语容易望文生义,误用的人数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所以更改了词典,现在这个词语的意义变成了指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

因此,我认为当前称呼屠呦呦为“先生”在语用上是完全没有错误的,但是考虑到这一用法在宜用性和在性别这一敏感话题中的“不宜”,我也认为,在未来“先生”这一称谓词“对德高望重的女性的尊称”这一义项,可能会呈现一个逐渐消亡的趋势。

注释:

①陈满华、陈光.《不宜称女性为‘先生》.《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9月

②陈慧.《“先生”称谓研究》.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参考文献:

[1]刘颂浩.“先生”称谓的对外汉语教学视角.新浪微博博文,2015年10月.

[2]陈满华,陈光.不宜称女性为‘先生[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9月.

[3]白解红.性别语言文化与语用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4]陈慧.“先生”称谓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

[5]张莉萍.称谓语性别差异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

[6]王金玲,林维红.性别视角:文化与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社会语言学女性主义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女性主义的三次浪潮
中国从女性主义到女性主义翻译的实践
Feminism in The Princess Focused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cess and Her Father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公益广告语言研究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苹果品牌广告语翻译研究
多元文化语境中语言变体的社会语言学意义
浅谈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性别差异的体现
英语语音国别变体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女性主义的东方视角

北方文学·上旬2017年21期

北方文学·上旬的其它文章
牵丝戏
我喜欢
杨柳依依
爱上《牛虻》
再赏南方风与月
走进母亲的雪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