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达洛维夫人》中的女性形象

2017-08-04 06:18陈梅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8期
关键词:伍尔夫女性形象女性主义

陈梅

摘要:弗吉利亚·伍尔夫的小说《达洛维夫人》通过细致的心理描写,生动的感情刻画,向读者描述了维多利亚时代下女性生存的无奈和矛盾,以及女性意识在这些女性心中的觉醒。她鼓励女性做自己,保持自己的特点,也鼓励男女和谐相处,提倡“两性同体”的女性主义思想。本文将从伍尔夫的女性主义出发,分析以下几个女性形象。

关键词:女性主义;伍尔夫;女性形象

伍尔夫常与“意识流小说家”、“女权主义者”等标签联系在一起,抛去这些不谈,伍尔夫是一位在写作上十分有天赋,在思想上十分独立的女性。她的代表作《达洛维夫人》,受劳伦斯的影响,在写作手法上应用了大量的人物内心独白,通过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来展开小说情节。与传统小说创作手法不同,伍尔夫的小说并不遵循时间或者空间上的叙述顺序,而是根据人物内心的思想意识延伸,顺着人物的思绪来描摹故事。《达洛维夫人》以主人公克拉丽莎·达洛维的早晨开始,顺着达洛维夫人的思绪飘到了她的少女时期,时而又穿梭回现在,穿插的叙事随人物的意识而定。缥缈不定的叙事把故事描画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绘画”,带有独特的韵味。这种细腻的写作手法也是身为女性的伍尔夫所特有的。除了像其他女性作家一样手法细腻之外,伍尔夫还关注到了战争对人们心灵的伤害,英国政治的危机等等。从宏观叙事上来说,伍尔夫并不把视野局限在家庭琐事上,而是像男性一般关注时事和政治。既有女性的细腻,也有男性的豪放,写作手法从侧面也体现出了伍尔夫追求两性和谐的女性主义思想。

一、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

如伍尔夫的其他几部小说一样,《达洛维夫人》利用特殊的写作手法,加上属于女性作家的细腻观察,伍尔夫提倡并实践的宏观叙事,表现了主人公达洛维夫人矛盾的心理和复杂的情感,其间穿插了几位富有特色的女性人物,也反映了伍尔夫独特的女性主义思想——“双性同体”,男女既有差异,又有共性。传统的女性主义,或者说女权主义,使男女两性处于一个“二元对立”的关系。“伍尔夫是第一个提出‘双性同体的女性主义者,她摒弃了生物学上的涵义而发挥了心理学上的寓意。”(蔡岚岚,2008)伍尔夫虽然也抵制父权社会对女性的迫害,但是她并不认为两性之间一定要处于对立的位置上,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关系。“揭示两性对立, 不是伍尔夫的终极目标; 追求两性和谐, 才是作者的最终理想。”(袁素华,2007)这种观点受到了当时很多女性主义者的质疑,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伍尔夫的坚持,在她的作品中,一直隐晦地体现出这种想法。伍尔夫既对当时社会上对女性的压迫和不合理要求感到愤怒,又对当时大部分女性没有意识到这种不公,甚至在被同化的情况下转而成为“帮凶”的现象感到无奈和痛苦。因此,她在小说中的人物身上注入了大量的觉醒意识,也希望借此来唤醒社会上那些还未觉醒的女性意识。

二、女性形象分析

(一)克拉丽莎

克拉丽莎是故事的主人公,也是叙事的中心点,她的意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故事的叙事顺序。世人对妇女的要求正是如此,顺从、温柔、持家,这是父权社会对女性的要求。表面上顺从的克拉丽莎,骨子里却有着深深的疑惑。她爱恋温柔的彼得,享受彼得带给她的愉悦,却又无法忍受彼得精神上的控制欲,无法容忍心中的自我完全曝光在别人的视线之下,因此她理性地选择了离开,嫁给了能给她空间的理查德。“在婚姻中,对于一天又一天同住在一所房子里的两个人来说,必须有一点自由。”(伍尔夫,2001)她也被活泼跳脱,不符合世俗规矩的萨利所吸引,不受控制的亲吻了萨利。但是当彼得他们赶来,她又回到了现实,不得不面对现实中的一切。从心理上来说,她渴望自由,但是无法摆脱经济的束缚,这也正是伍尔夫所提出的女性经济不独立的困扰。于是她只好在生活中尽量保持自己,在除了母亲和妻子的身份之外保留一分自我的空间,一面被内心的渴望折磨,一面对现实妥协。她曾试图融入上流社会,以家庭主妇的身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用宴会掩盖内心的落寞。但是当赛普提莫斯的噩耗传来,她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的内心,也感受到了赛普提莫斯的挣扎。

(二)萨利

萨利年少时是个跳脱的女子,她的性格中少了女性的顺从和容忍,多了男性的潇洒和不拘小节。克拉丽莎第一次见到萨利时,就被她深深吸引,“那是一种她最爱慕的特别的美,微黑的皮肤,大大的眼睛,还有她那无拘无束的特性,仿佛她什么都能说,什么都能做。”(伍尔夫,2001)但是这样充满生气的性格,在当时的社会标准中却是无法容忍的。她是伍尔夫对女性所处状态的反抗,通过萨利,我们看到了不同于时代要求的女性,也看到了女性鲜活、生动的另一面。然而这样的反抗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十分苍白无力,多年后的重见,萨利身上已经难觅当年的踪迹,她也从少女变成了中年妇女,并和当时大部分的妇女一样,依赖丈夫,安守本分,成为了上流社会中普通的一名贵妇。这既说明了伍尔夫的无奈,也说明了社会对女性意识的压迫。

(三)布鲁顿夫人

布鲁顿夫人虽然是贵妇,但是她不像克拉丽莎那样生活无趣,只能借举办宴会聊以慰藉自己。她有着同男人一样的雄心壮志。她关心英国的经济、时政,关心英国的军队、海外殖民地。然而女性的身份限制了她,她不得不委曲求全,以借助男性的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她真不知道没有他们俩她该怎么办!”(伍尔夫,2001)布鲁顿夫人的形象不止是对女性压迫的谴责,也展示了女性性格中具有男性色彩的一面。女性也可以关心政治,心怀抱负,并且与男人共事亦毫不逊色,还带有女性独特的政治视角和别样的解读,隐晦地表达了伍尔夫“两性同体”的女性主义思想。

(四)伊丽莎白

克拉丽莎的女儿伊丽莎白在家中一直以乖乖女的形象示人,而离开父母的视线之后,她常常做一些与自己平时形象不符的出格举动。她的内心渴望自由,渴望乡间无拘无束的生活。伊丽莎白可以说是当时新生代女性的代表。当时已经有少数女性获得了经济独立,过上了相对自由的生活,她们内心对传统的权威已经开始产生了质疑。从心理上来说,伊丽莎白已经是一位独立的女性。她不受教条的束缚,敢于抓住机会放松自己;不受老师的控制,坚决追寻思想上的独立。她的身上体现出了伍尔夫对新时代女性的期許——独立、解放。

三、小结

从伍尔夫细腻的内心描写中,我们看到的是人物活生生的思想情感,也看到了她们的无奈、挣扎和矛盾。伍尔夫让这些人物说出了人物自己的心声,也是作者的心声,更是广大女性的心声。同时,伍尔夫也鼓励广大女性,女性有自己得天独厚的条件,细腻、包容、柔和;但是同时也可以拥有男性的气概,刚强、敢想敢为等。两性之间是相互包容,和谐共处的关系。“只有男女两性相互理解、包容、支持、融合,共同努力拼搏, 共同创造, 人类文明之火才能代代相传。”(甄艳华,2010)两性本是公平,无论哪一方受压迫都谈不上和谐。两性之间互相尊重差异,互相包容理解,人类之间才能和谐共存。

参考文献:

[1] 蔡岚岚. 伍尔夫文学创作的“双性同体”观[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08(1):12-13.

[2] 伍尔夫. 达洛维夫人[M]. 译林出版社, 2001.

[3] 袁素华. 试论伍尔夫的"雌雄同体"观[J]. 外国文学评论, 2007(1):90-95.

[4] 甄艳华. 解读伍尔夫的两性和谐社会理念[J]. 外语学刊, 2010(5):140-142.

猜你喜欢
伍尔夫女性形象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的三次浪潮
Feminism in The Princess Focused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cess and Her Father
To the Light House—A Journey of Life from Moments to Eternity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浅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在商业化运作下的作用
文化视野下日本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探究
与伍尔夫相遇
女性主义的东方视角